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警惕新能源车“刺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警惕新能源车“刺客”
[ 复制链接 ]
意乱了真假意wk
2022-11-6 04:59:32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辛有吉 编|派公子
来源:派财经官微
整个2022年,“涨价”是智能汽车行业最频繁提及的词汇之一。
今年以来,消费者们最明显的感知就是,特斯拉、蔚来、小鹏、比亚迪……都较去年不同幅度地提高了落地价格,当然,有的是因为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被动涨价,但有的则是因为配置升级、订阅费等,但无论是哪种原因,“贵”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最显眼的标签。
除了贵,“电动爹”的名号也已打响,抢号买车、加价保养、天价维修,只是想买一辆酷酷的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们,需要不断承受“价格刺客”的暴击。更残酷的是,当前来看这样的暴击有可能会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使用寿命的一生……
选车:高端靠“堆料”
今年8月,一向不怎么出圈、却自命高端的高合汽车,推出了一款售价最高可达80万元的新车HiPHi Z,即使看惯了高价豪车的围观群众们也对此却异常诧异,直呼“凭什么”?
原因很简单,根据高合官方发布会介绍,这款新车拥有环绕汽车一圈的交互式LED、无框对开门设计、感应式车门开启方式、装有机械臂的中控大屏、品牌型号参数未详细透露的32个驾驶辅助传感器……所有具备科幻潜力的外围配置都一股脑地被堆到了新车里,但却唯独没有“革命性的电控技术”或“领先智能化能力”。
凭智能手机古早时代就已淘汰的堆料式高端,就敢报出80万元的高价,着实令人震惊。但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如此现象早非个例,只是高合将这一现象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难怪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曾在此前发文感叹,“智能汽车行业可能是当前最内卷的行业,没有之一。”
实际上,堆料式高端的风气自特斯拉出现之后便已开始。
彼时,所有的特斯拉拥趸们都学习着国外先行者的技术风格——内饰简洁、续航增加、技术突进,到2020年前后,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逐渐从300km增加到了1000km;电池组的体积在不断缩小的同时,容量在不断增大;车机和辅助驾驶也逐渐成熟。
但这些进步之后,向往高端的造车玩家们开始嫌弃特斯拉的“伊拉克”内饰风格,转而向另一条标榜差异化、高端化的路——堆料。在多数造车企业的眼中,只有走品牌高端化,才能顺流而下做好之后的中低端,也才能实现最终的盈利,而要树立高端形象,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堆料。
最先开始普及的就是大屏幕,初代Model S的17英寸大屏将繁琐的物理按键全部集成其中,震撼力十足,此后的车企们开始有样学样,先不论集成能力、智能化水平怎么样,反正大屏是跟上了。最新的荣威RX5大屏可以左右横跳、理想L9主副驾和第二排中间加起来三个15.7吋的大屏、岚图Free的中控大屏可以升降。
不仅如此,大屏之风还挂到了传统车企阵营里,福特EVOS的横跨主副驾的1.1米大屏、林肯锐歌(LYRIQ)有夸张的33吋曲面屏、宝马i7后排31吋全景8K影院屏幕,奔驰EQS的MBUX Hyperscreen平铺在整个中控上……
现在来看,这一风气正越刮越起劲,根据IHS Markit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7-8英寸的显示屏市场份额为61%,9英寸及以上的显示屏市场份额为27%。但预计到2026年,9英寸及以上的显示屏将占据41%的市场份额,配备15英寸显示屏的汽车数量可能会增加两倍。
然后是各种雷达,自2021年小鹏P5发布,开启智能汽车搭载激光雷达的序幕之后,激光雷达似乎就已经成为新车的标配。小鹏、北汽极狐、上汽智己、上汽飞凡、广汽埃安、长安阿维塔、长城沙龙、理想、高合、威马等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都纷纷宣布即将量产或交付的新车型将搭载激光雷达,而数量基本都在20个以上。
至于原因,业内普遍认为,随着自动驾驶场景的拓展,激光雷达+视觉+毫米波雷达的多传感器冗余方案正在成为主流,以应对之后软件OTA迭代和自动驾驶场景升级。既然预埋了这么些高端硬件,那就需要智能驾驶三大基石能力之一的“算力”来进行保证,随之,这一能力也成为了车企们堆料的噱头。
2019年特斯拉推出HW3.0芯片时,144TOPS的算力在当时冠绝行业,但到现在却早已不够看了。目前,芯片算力最强的是魏牌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综合算力达到了1440TOPS;紧随其后的的是蔚来ET7和威马M7,它们都采用了四颗英伟达Orin-X自动驾驶芯片,车载系统的最大算力达到1016TOPS;随后的小鹏G9与理想L9,采用了两颗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也达到508TOPS……
大屏、雷达、算力,以及各式各样的外观花活儿,让新能源汽车看起来越来越高端,价格也越来越高。然而扎心的是,这样堆砌起来的高端似乎并不那么有效,更不合理。
比如,上文说到的已经卷到了成百上千TOPS的算力芯片,其单个价格往往可高达上千美元,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新造车玩家们的智能驾驶水平差距并没有太大,根据亿欧智库的排名,上至小鹏汽车,下至零跑、岚图,其自动驾驶竞争力得分均位于8.5-9分区间,差别并不明显。
反而在算力上被碾压的特斯拉在此项评分中取得了9.9的高分,位居第一。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热衷堆料搞高端的新造车玩家们,甚至连造车的基本功都没搞好。比如被李想称为“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的理想L9,在7月中旬的试驾时高速冲击路面大坑,造成右前空气弹簧漏气损坏,为平息舆论,理想承诺该弹簧享有与三电系统相同的8年或16万公里质保;2019年小鹏G3车型发生多次断轴事故,旗舰车型小鹏P7也传出疑似断轴事故;不久前,有网友爆料,其新提的蔚来ET7趴窝,而原因是由于转向失效,而其原因就是蔚来自研的底盘域控制器ICC……
一边是为了高端,造车新势力们玩命堆料玩花活儿,另一边则是车企们甚至连最基础的造车基本功都没搞好,质量问题频发。如此高端,怎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一些企业为了将产品包装成豪华车,将重点放在娱乐交互上,而非车辆性能品质上,娱乐交互最吸引眼球,成本远没有车企宣称的那么高。
买车:“加价不加量”
就算消费者下定决心要为 “高配置堆料”买单,接下来的“价格刺客”也会让其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暴击。
最直接的暴击来自于汽车涨价,大家的涨价理由比较一致,一是因为电池等原材料成本疯狂上涨,二是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直接导致新能源车企不得不以涨价进行应对。但前文所说的堆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价格上涨,比如有业内专家就指出,“为了应对行业持续缺芯的难题,不少汽车企业提前在市场高价收购芯片。”
因此,截至目前已有28家汽车公司宣布上调新能源汽车价格,过半数公司最高涨价达万元,并且多次宣布涨价。其中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宣布涨价2至3万元,特斯拉年内已进行5次调价。
而新能源汽车的疯狂涨价,又带来了一个新的现象——黄牛高价转卖订单。
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物种,造车新势力们将智能汽车从PPT变成现实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产能困境,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提车难,最夸张时,特斯拉Model系列提车时间可能要等待3-6个月,而其他如蔚小理等也需等待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漫长的等待,消耗光了购车者的耐心。
在小红书及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有不少热门车型的订单正在转卖,例如特斯拉Model 3、Model Y、理想L9、极氪001等多款车型。这些订单转让费从个位数到上万元不等,多以“提车快、优惠大”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前来咨询购买。
这些转让订单部分属于个人买家,他们的订单转卖价格多数只有象征性的1元、9.9元等,“已经等了三个月,应该还有一两个月就可以提车了。”一位个人车主无奈地表示,实在没耐心等提车了。
而除了这部分个人车主,数量最多的当属黄牛和二手车商,在汽车涨价潮中他们狠捞了一笔。其中,最夸张的是特斯拉的转让订单,比如,按照特斯拉22款标准续航版Model Y涨价前的价格27.6万来算,购车者除去付给卖家的订单钱,还可节省近3万元的购车费用,如此一来,车商、4S店销售等“黄牛”也就有了盈利空间,每转让一台新车的订单,可从中获利几百到上万元不等。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比亚迪宋Pro DM-i订单转让价格1000元,蔚来ET5订单转让价格6000元,特斯拉Model Y订单转让价格逼近13000元……几乎所有需要等待提车的车型都可以找到转卖订单的需求。
当然,原车主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润,车商会留20~30%辛苦费给对方,以便让对方到时协助受让的一方,到4S店办理尾款支付、验车提车等手续。
如果说加价买二手订单是购车者为了省时间、省钱,纯属自愿,那么,接下来车企的加价操作,就让人很难接受了。
去年年底,特斯拉针对高级车载娱乐服务开始收费,而标准车载娱乐服务不仅只免费使用8年,功能也仅限于基础的地图和导航功能,此后需要每月交9.9美元的订阅费;不久前,奔驰正式开启了为EQS 450+先锋版的部分配置提供后轮主动转向系统(10°转向角度)的付费订阅模式,前三个月限时免费试用,后续将会以以4998元/年的价格进行选装;宝马在最新的 OS8 系统中就加入了订阅服务,首先会针对欧洲的用户,连前排座椅加热都需要单独付费。
然而,这样的硬件+软件双重付费的形式却引起了消费者强烈反感。“如果我需要一个功能或一项配置,买车的时候就会直接选装它,或者直接加钱上高配。订阅制,不就相当于我既为硬件买了单,又要花钱买开关?我是坚决不能接受的。”有消费者表示,车企是在毫无道理地割韭菜。
但车企们却并不这么认为,它们认为消费者有必要为此买单,因为这会为其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以特斯拉为例,据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财报显示,包括 FSD、OTA 以及超充服务等在内的服务及其他收入达 14.7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比例提升至 8.7%,如此高收入也是特斯拉能够维持高股价的重要原因。
而相比之下,当小鹏宣布价值两万元自动驾驶系统免费成为P7、P5等车型标配时,其股价受到拖累,原因是资本市场认为这会影响其后续的盈利能力。
除了行业形势所迫的新车涨价、转卖订单和订阅费增加等情况,新能源车主们甚至还得忍受莫名其妙多出来的高价保费。
此前特斯拉方面曾公开表示,其车辆保费全国平均上涨幅度在10%左右,高性能版车型保费平均涨幅在20%以内;小鹏汽车表示,其全线车型保费平均涨幅为2.9%至18.2%不等;蔚来也宣布,部分车型的保险费将最高提高10%。
还是以特斯拉为例,有不少特斯拉Model 3车主发现,刚刚买的新车还不到一年,保费就从6200元上涨到了7200元,这还是在一直没有出险的情况下;更有网友晒出自家账单,Model Y保费直接从8000多元,涨到了1.4万元。
重庆理工大学发规处研究室主任王文涛认为,造成新能源车险价格上涨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更高的出险率和赔付额;二是新能源汽车多采用直营模式,导致保险公司在维修过程中缺乏话语权;三是新能源汽车的基本行车数据大多掌握在车企手中,保险公司不具有数据优势,缺乏保险精算定价所需的历史数据。
根据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车整体出险频率高于非新能源车3.6%,家用新能源车的出险率高于非新能源车9.3%。家用新能源车平均单车赔付金额也高出非新能源汽车2.7%。
也就是说,新能源车比燃油车出险率更高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也就造成了整体较高的保费。再加上,去年相关部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电机、电池、电控“三电”正式纳入保障,覆盖了车辆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等场景,充分保障新能源车在各种场景的损毁风险,因此保费端的价格自然有所体现。
不过,从购车者角度而言,涨价就是铁定的事实,而且几乎在买车的各个环节新能源车都出现了理由各异的涨价,“价格刺客”简直令人防不胜防。
用车:步步天价
不久前,一则极星汽车的维修案例,让网友们破了防。
事情并不复杂,极星2车主黄先生在驾车途中发生意外撞山,导致大灯与底盘件受损,电池板向内凹陷。黄先生表示,在维修过程中,4S店告知无法单独更换铝板,只能更换整个电池组,更换电池组报价大概是54万元。
然而,极星2的官方指导价为25.78-33.80万元。黄先生的极星2为售价33.8万元的顶配车型,实际开票价格为24.9万元,还不足电池维修费用的一半。
所有人都知道电池贵,通常来说可以占到整车成本的40%-50%,比如,小鹏、特斯拉等品牌部分车型更换整组电池费用约在10几万元,几乎占据车价的一半,但极星汽车如此昂贵的电池组,仍然非常突兀。
至于原因,电池原材料上涨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表示,通过几年的技术升级、方案优化,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价格降了很多,但因为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把几年的努力都摊掉了。
但在此案例中,却另有原因。为了大幅提高续航里程,汽车企业开始在电池结构上创新,以大幅减少零部件、减少车身自重,同时增加底盘刚性。然而,问题也非常明显,一旦电池出现问题,或者遇到事故了,这种集成结构将会极大增加车主的维修成本。
根据介绍,极星2的电池包由铝制外壳包裹,并采用了H型分布方式,分上下两层,这与常见的一整块平铺的电池包存在着一些结构上的差异,这一设计方式使极星2将高刚性电池槽与底盘进行无缝结合,增强了底盘的强度。这种结构可进一步降低电池损坏的风险,但拆解却需要花费大量工时,因此代价或许就是“修不起”。
除了电池之外,上文所说的堆料式预埋硬件,也成了车主们维修新能源汽车时的一大痛点。
此前,一位小鹏P5车主在道路上正常行驶时,被一辆转弯的日产轿车撞到了前保险杠的侧面。如果按照燃油车的维修需求,此类小擦碰只需要对前保险杠外饰件进行整形和喷漆(外饰件为塑料材质),最多也就更换整个保险杠外饰件,维修费用有限。
车主的维修报价单却显示,这次事故的整体维修费用居然高达1.9万元,其中最贵的一项为激光雷达,价格为8916元,占了整个维修报价的近一半费用。查阅资料后我们发现,小鹏P5的前保险杠内不光有激光雷达,还有超声波雷达传感器、毫米波雷达以及前摄像头。这些昂贵的传感器正是小鹏P5为实现L3/L4级别自动驾驶而预埋的硬件。
不过,小鹏P5的这次维修费用与特斯拉相比而言,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去年春节前后,有博主发文表示,因自己操作不当,自家Model Y撞到了侧后方的直角墙角,从车主发布的图片上可以看出,其Model Y右后车尾塌陷严重,其车的尾门和尾灯等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经过询问,客服表示由于后减震包撞坏,维修费用估计将近20万元。对此,该车主十分不解:“怎么那么贵,这辆车买下来才28万,那还不如报废了!”
事实上,车身一体压铸的特斯拉真就需要这个价。简单来说,Model 3与Model Y的后桥轮拱上方部位需要70个零件组成,而Model Y的一体压铸式车身只需要一个零件组成,零件数量比Model 3大大减少,焊点大约由700-800个减少到50个。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零件少了自然效率就高,一体压铸的后地板总成也不再需要进行热处理,制造时间从1-2小时缩减至 3-5分钟,而且原本需要200-300名工人的生产线,将缩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成本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车身刚度要远强于传统汽车,安全新能尤佳。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就是维修费用飙升。首先,特斯拉一体压铸后底板为铝合金材质,有着非常高昂的后期维修成本,因为铝合金件损坏了,只能换不能钣金修复;其次,一体式压铸车身将70多个零部件整合变成一个零件,化整为零。过去一次小型碰撞只需要更换一两个零部件的情况,而如今只能整体更换。
而除了必要的零部件价格,有时车主还必须面临车企垄断式的维修费用。
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等品牌,目前纷纷在主要城市建立直营维修中心,且配件直接由品牌方独家供应,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上述品牌车型的维修渠道几乎是唯一的,配件价格也是厂商方面的“一言堂”,导致维修成本较高。
最后,由于新能源汽车相比燃油汽车而言仍是新鲜事物,且保有量占比只有3%左右,维修价格较高也在所难免。
数据分析公司We Predict通过2016年至2021年间的1900万辆汽车的服务与维修数据发现,电动车的维修成本是燃油车型的2.3倍。而电动车维修成本过高的原因在于其新颖性,维修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并获得认证,其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也高出1.3倍,维修时间也比传统燃油车型要高出1.5倍。
从选车到买车,再到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刺客”属性越来越强,厂商堆料式内卷之下,加价可以说已经是无处不在,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创新却被花里胡哨的堆料所掩盖;顾头不顾尾式的预埋与工艺改进,让使用、维修、保费成本最终都是被真正用车的购车者承担。或许,行业环境的改变还需要时间,在此期间,所有车企需要以用户思维,真正为自家的用户负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意乱了真假意wk
关注
主题数91
“官车”掉队,为什么有钱人不买奥迪了?
阅读 4012
瑞安特斯拉事故驾驶员苏醒:记不清车辆失控场景,得知妻子去世陷入深深自责 ...
阅读 2926
问界变“HUAWEI问界”,“华为汽车”要来了?
阅读 2802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