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手机厂商造车,充满危机感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新机遇的饥渴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手机厂商造车,充满危机感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新机遇的饥渴 ...
[ 复制链接 ]
鹏尚思密达
2022-11-7 18:45:06
原创 老局长 星海情报局
华为跟路透社上演了关于华为造不造车的第N波拉扯,路透社上午爆料称知情人士透露,华为计划推出自有品牌电动汽车,目前正和长安汽车、北汽蓝谷协商代工制造。
几个小时之后,华为负责人就回应:不造车,帮忙企业造好车。
实话讲,这种拉扯在局长看来没太大意义,更多是一种安抚合作方的表态而已。因为不管嘴上怎么说,苹果,华为,小米,甚至是OPPO,都已经开始布局汽车相关研发内容,要切入汽车产业链的意味已经不能更明显,以至于局长陪家人买手机,挑来拣去发现毫无新意时,母上大人都能精准吐槽:手机行业人老珠黄,哪有新能源汽车可口。
这话自然是个玩笑,但
手机厂商未来重心出现偏移却是既定的事实,且偏移的方向也已经基本确定:就是智能汽车。
这并不是对风口的盲目追逐,如果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这条路径,
手机和汽车甚至都算不上是两个赛道,因为无论形态如何千差万别,它们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东西:智能终端。
如果这个脉络走下去,继续在这条赛道上不断升级,
造车在未来数年间,都将是手机厂商们的天职
:你造也要造,不造也得造。区别无非是时间和形式而已。
在这条演进路线上,PC的从无到有,将美国经济拉出泥沼,带来了数十年的经济腾飞;从PC到手机的进化,则给了中国一个迎头赶上的时代机遇,不仅是华为,小米,OV系的崛起有赖于此,阿里、腾讯、字节跳动们也无一例外是移动互联网的受益者。
到了今天,
从手机到汽车的又一场终端迁移,背后也将是一场关于国运的新征程。
手机厂商与智能汽车往事
为什么是手机厂商率先入局造车?局长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总会想起两个人,一个是贾跃亭,一个是乔布斯。
▲
这大概是贾跃亭最著名的一张PPT
可能大多数人都忘记了,在资金链断裂之前,乐视其实一共研发过三个硬件,第一个是超级电视,第二个是乐视手机,手机之后紧随而上的,就是后来独立出来,如今起死回生即将上市的汽车项目: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
2014年末,从香港回来的贾跃亭在望京和睦家医院住院,那会乐视超级电视已经逐渐站稳脚跟,公司下一步的硬件重点在往手机迁移,高管们每天来病房和贾跃亭讨论业务,结果不光讨论出了乐视手机的打法,还讨论出了后来的FF。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过程的时候还有点迷惑,讨论手机讨论出了个汽车项目,这思维发散得可真够远的。过了两年再看这事,突然发现这其实不是个偶然事件。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复盘:
乐视做硬件,过程是
电视——手机——汽车
。
而当年与乐视颇不对付的小米做硬件,是
手机——电视——汽车。
加上曾经喊着不造手机,现在喊着不造汽车的华为。从路径上看,三家几乎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从这个角度理解,贾跃亭对趋势的判断并没有出现问题,问题是他对商业可行性的评估有点过于异想天开,且对时机的把握太过幼稚,似乎总觉得做得越早,越快,就一定会好。
雷军和他不一样。
▲ 小米在港交所上市时的雷军
1993年,24岁的雷军做过一款叫“盘古”的办公软件。这个项目花了他两年时间,金山近乎孤注一掷地投下2000万人民币,发布后市场的反应却极为冷淡,几乎让金山软件陷入绝境。项目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对时机的误判。简而言之,盘古是个好软件,可惜做早了。于是一步错,步步错。
雷军曾经自述在那一年失去理想,但他那时还年轻,得到经验之后,所有理想都还可以重来。
20年后的2013年,雷军去了两次美国,两次去都拜会了埃隆马斯克。那时特斯拉的最大卖点还是“新能源”,但雷军却在试驾之后很清晰地将关注点,放在了“智能系统”上。从时间点上来看,
他比贾跃亭更早意识到汽车作为智能终端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但他没有自己做。
几年后何小鹏犹豫要不要离开阿里,全身心的投入创业造车。雷军劝他三思时说,智能汽车的产业链长且复杂,
需要有思想准备打六年的地基
,同时需要足够的资金,吸引智能汽车市场中最棒的人才,这样才有可能成事。
何小鹏2017年从阿里离职创办小鹏汽车,到今年是第四年。
地基堪堪打了一半多一点,和当年雷军预判所差不远。再次被爆出造车时小米回应:等等看看,暂时没有。言下之意,会有的,但时机尚未完全成熟,态度和雷军多年前如出一辙,一以贯之。
▲ 右一何小鹏,中间的是雷军
雷军40岁生日那天和朋友喝酒时曾经感慨:“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你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然后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后来他给自己创办的投资基金取名“顺为资本”,意为顺势而为。“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就是雷军的名言。
就智能汽车而言,他不是没有看到机会,他只是在等风来。而贾跃亭则更像是那个风还没有来,就从天台跳出去的人。
但归根到底,无论是贾跃亭还是雷军,都深深地受到一个人的影响,那就是苹果的乔布斯。
造车是手机厂商们的天职
如今我们总在回顾苹果历史的时候,看到一些视频喜欢取类似的标题:比如“乔布斯划开屏幕的那一刻,世界沸腾了”……
听上去很燃,但其实有点假,属于后世滤镜过重的产物。那时苹果的实际处境,与后来实现Model S量产时的特斯拉相似,在科技界引发轩然大波,但在大众消费市场远没有后世人们想象得那样轰动。
真正和乔布斯心境类似的人是魅族的创始人黄章和白永祥,原因也很简单:在做手机之前,魅族和苹果,都做MP3。
▲ 像极了iPhone的魅族M8
2005年前后,国内最火的MP3是魅族,在公司销量爆发到最高点的2006年,市面上出现了好几款音乐手机,黄章一下子焦虑得不行,在年底的年会上跟同事说魅族未来得做手机。
两个月后,乔布斯在苹果MacWorld大会之上发布了第一代iPhone,在此之前他和黄章经历过同样的焦虑。
2001年,乔布斯主导研发了iPod,以及iPod配套的iTunes商店,帮助苹果第一次彻底地打开了面向大众市场的大门,第一次跑通了自己的“数字中枢理念”。简单来说,
这个理念最初的版本,是以“电脑”为数据中心,接驳其它所有的电子产品的数据。后来逐渐发展为了以“手机”为数据中心。
相信如果给乔布斯更多的时间,这个数据中枢还会不断更新为其他硬件。
这台小小的MP3,下载歌曲依赖苹果自研的iTunes商店;而iTunes的许多定制功能,比如制作歌单,修改文件名等,则需要在苹果电脑Mac上进行操作。三者形成了一个“娱乐终端——软件系统——数据处理硬件”的小型闭环。
这也是后来iPhone+App Store生态模式的雏形
,在乔布斯的构想中,同一个生态体系之内的紧密结合、相互依赖,会让生态中各个产品之间的销量彼此促进,你只需要卖其中最好卖的产品,就可以直接带动整条生态链上所有产品的销售。
▲ 乔布斯大胆地将本该用于推广Mac电脑的7500万美元,改投iPod,成为营销史上最著名的案例之一
时至今日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经对这种模式有了最直观的体会,买了iPhone就会买iWatch,iPad,AirPods甚至是Mac和Homepod。买了小米就会买它的智能音箱,摄像头,机顶盒,路由器,甚至是台灯和空气净化器。乔布斯从根本上影响了这个时代终端厂商们的商业逻辑,而小米是追随者中最得精髓的厂商之一。
iPod作为单价更低,适用面更广,更加便携的小型终端设备,成为了整个生态闭环的流量入口,作为车头拉着其他环节一路狂飙。
但问题是,MP3作为一个音乐播放器,功能单一且可拓展性不强,很容易被取代,它并不是一个能够长久发展下去的合格的智能终端。
乔布斯从iPod成功后就开始思考未来会是什么抢走iPod的饭碗。最终的结论是:手机。
于是人类得到了iPhone。
▲ 2007年iPhone发布会现场
焦虑的黄章看到iPhone,如同见到了黑暗中的灯塔。他带着魅族从0开始,照着iPhone的样子,花了三年做出了魅族M8。雷军成为了这款手机的超级粉丝,吃饭间隙拿着M8和人讲解的事迹一直在坊间流传。
可惜那时的黄章创业思维还太保守,雷军与他经营理念不和,这才有了2010年在中关村保福寺桥的银谷大厦成立小米科技的故事。
那个年代,所有人都在追赶乔布斯,而乔布斯已经开始策划下一个时代的故事。
从iPod开始,乔布斯数字中枢的理念开始变得清晰,硬件+软件+封闭系统的生态闭环之中,总要有一个集十八般武艺于一身的智能终端作为流量增长的入口,
1995年这个终端叫Mac,2005年这个终端叫iPod,2007年以后,这个终端叫iPhone。
▲ Mac,iPhone,iPad
如果我们把迄今为止的互联网时代,以智能终端硬件进行划分,第一代毫无疑问是PC时代,第二代则理所应当是手机时代。
iPod处于智能手机尚未成形时的过渡期,那个年代除了MP3,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手持便携电子产品在市场上群魔乱舞,比如MP3的上位替代MP4,再比如大部分人可能都没见过的掌上终端PDA,还有以汉王为代表的各类电磁笔手写板。
在iPhone之前,手机只是“能上网的电话”,从iPhone开始,手机成为了“能打电话的智能终端”。
以iPhone为界,群魔乱舞的设备们逐渐消失殆尽,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之间发生的第一次迁移。
在智能终端发展的进程上,接过乔布斯手中火炬的人是马斯克。
在特斯拉之前,汽车只是“能听电台的代步工具”,从特斯拉开始,汽车成为了“能代步的智能终端”。
以特斯拉的崛起为界,杂音渐消,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的第二次迁移路线逐渐清晰。那就是“从手机到智能汽车”。
从这个角度来说,甚至手机和汽车都算不上是两条赛道,因为无论形态如何千差万别,它们本质上都是同一种东西:智能终端。
在PC向手机转变的过程中,上代终端制造商如联想、惠普、IBM纷纷陨落,不思进取诺基亚的故事也人尽皆知。只有不断自己革自己命的苹果留了下来。而如果沿着智能终端的演进脉络走下去,
继续在这条赛道上不断升级,意味着造车在未来数年间,也将成为手机厂商们的天职。
小米,华为、OV系们今天看智能汽车,感受大抵与当初的苹果和魅族站在MP3业务之上看手机差不多,充满了危机感与紧迫感,也充满了对新机遇的饥渴感。他们有可能就此泯然众人,也有可能从此一飞冲天,还有可能永远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问题只在于:动手的时机真的到了么?
风到底有没有来?
考虑是否入局一个新的产品,通常要看三件事,一看产业链发展到了哪一步;二看自身资源是否允许。
汽车是一个
高额、低频、重决策
的产业,投入高,周期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所需的慎重程度,都远高于手机,同时会对供应链整合能力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对入局时间最重要的判断要素,就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进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表格。
这个表格是我们总结的Modle 3供应链体系内容,目前表上的每一项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也就是说国内智能汽车的供应链已经基本趋于完备。简而言之,智能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国内都可以做。
此时此刻,如果只想装个整车出来,保底能开,其实难度不是很高。
这就给原本不是这个行业的手机厂商们提供了一个进来的基础。
但是做智能汽车的逻辑,和做智能手机的逻辑,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一个“保底能开”的,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产品是不可能打开市场的。所以想造车,就要有卖点,而卖点背后通常是技术实力,硬件和软件层面的都有。
比如特斯拉的看家本领就是自动驾驶和电子电器架构
,自动驾驶我们在此前的文章
《
超越“友商”特斯拉,中国自动驾驶还要走多久?
》
中有过十分详细的解读,这里不再赘述;电子电器架构则是软件定义汽车的一个关键,极为考验软硬件结合的工程能力。
而
比亚迪的看家技术就是半导体
,车上只要通电的元器件都要用,比亚迪是所有汽车制造商之中,唯一具备功率半导体全价值链核心能力的企业。
再或者我们可以看看法拉第未来,它旗下的
FF91看家本领之一就是自主研发的电机逆变器
。这是电机内部的一个零件,主要影响的是汽车百公里加速的时间,通常随电机整体采购,如果不自研,很难单独买到。所以市面上大多数产品的百公里加速都在5秒左右,但FF91的百公里加速是2.4秒。单这一项技术就很值钱。
这个逻辑手机厂商们其实很熟悉。
▲ 马丁库帕和最初五代“大哥大”
人类的第一代移动电话被中国人亲切地叫做“大哥大”,五十年后“大哥大”已经进化成了巴掌大小的全面屏智能手机。这就是手机业“电子电器架构”进化的过程。不同的是手机的内部空间小,天花板也很低;汽车内部空间大,而且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定型,这意味着智能汽车行业即使在基础层面,都还有着近乎无限的想象空间。
产业链趋于成熟,但竞争层面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理论上讲,这是入局一个行业最佳的时间点,可以说雷军等了近十年的这场风,确实已经来了。
但乘风而起的是谁,依然是一个问号:因为真正可供入局的时间窗口,其实很短。
留给小米们的时间不多了
一直有朋友让我总结一下该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有没有到爆发阶段?
局长送她十个字:
风有没有来,看钱就知道。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看到资金开始明显地涌向某一个行业,又意味着这个机会窗口已经开始关闭了。
2021年特斯拉的市值达到了将近8000亿美元,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的市值一飞冲天,在短期之内募集了数百亿元的发展资金。这意味着某种程度上讲,资本圈和业界形成了一个共识:智能电动车产业到了爆发的前夜。
但到了这个阶段,留给新势力入局的时间其实已经很紧迫了。这种紧迫是两个层面的。
首先是周期。
手机的更新迭代周期很快,有些厂商每年跟不要钱一样发机器,一个季度发两三款,但汽车不一样。
智能电动车爆发节点还没有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汽车的产品迭代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车企的投入产出最少也要以年为单位。
以蔚来为例,目前基本上是一年发一款新车,再实现量产交付,保持一年半到两年一个大迭代的节奏。
即使技术更新不多,只是换个壳,这中间的所需的时间成本也是很高的。特斯拉Modle 3和Modle Y有70%-80%的零部件通用,但它投入研发,测试的时间依然不短。一但有平台或者硬件层的大改动,比如自动驾驶芯片换了,那可能整套研发测试都要从头来过,重新找供应商调教,再搭配测试,最终敲定一个方案。如果是造新车,就更麻烦。
▲ 特斯拉Modle X
以2021年2月上海发布的新能源汽车计划来看,文件预测
到2025年,上海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汽车的占比将超过50%;市政公共用车和单位公务用车纯电汽车占比将超过80%。业界普遍认为到2025年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渗透率将接近40%。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都已经近在眼前。
产业链再成熟,一个新入局的企业也需要至少2-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造车周期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而一旦市场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小米们就将要面临另一个问题:竞争。
一个行业分析里几乎通用的逻辑是,产业中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的进度,将会决定新玩家入局时间窗口的长短。
目前看来,这个最强大的对手,毫无疑问是特斯拉,而它发展的进度惊人地快。
2020年,特斯拉在全球实现了50万辆的交付量,预计2021年,这个数字将变为100万辆;2022年,增长到200万辆。特斯拉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定义这个市场的节奏和游戏规则的人。跟不上,就只能被淘汰。
尤其是,我们在
《
超越“友商”特斯拉,中国自动驾驶还要走多久?
》
一文中已经详述过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拥有的巨大优势。到2023年左右,特斯拉新一代自动驾驶芯片将会进化到7nm制程以内,这个阶段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落后局面,还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这就又会回到去年我们说过无数次的“卡脖子”话题。
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明显的劣势,这场仗并不好打。
小米固然有一个相当优秀的创始人,以及极为丰富的供应链体系运营经验,但能不能踩准时间节点,依然是未知数。而它的成败,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华为目前看来则是另一个路数,严令不提造车的文件“时限三年”,但它已经极为果断地切入了零部件和车机市场,这是先攻坚再做整体的思路。未来做不做整车犹未可知,但啃下硬骨头,三年后进可攻退可守,时间节点的判断又是另一套逻辑。
结语
在市面上纷繁复杂的文章中,对于智能汽车有吹的,有不以为然的,最多的是拿这产业当又一头飞上风口的猪来报道的,让局长深觉惋惜。
如果你跟着我们的思路,重新回顾一遍人类智能终端的演进,你会发现这件事背后有着更为惊人的宏大意义:
现在,我想让你回顾一下自己15年前的生活。
那个年代,我们出门带钱包,钱包里塞着从一角、五角、一块、十块,到二十、五十、一百块不等的硬币或纸币;
那个年代我们打车全靠路边等,交电费要专门跑去营业厅,午饭要走上十五分钟去一公里外的小吃街,排队一排就又是十五分钟。
那个年代,到一个新地方全靠纸质地图和问路,新闻的获知途径是门户网站和QQ弹窗,快递业还不发达,景区和地铁只有人工售票,游玩拍照靠相机,春运时火车站广场随处可见卷着铺盖通宵排队买票的打工人。
这是手机作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崛起之前的世界,回想时会让人觉得恍如隔世
,有些人可能连十块纸币的样子都已经有点忘记。
▲ 劳斯莱斯的概念空中汽车
未来的智能汽车未必只在地上跑,也可以在天上飞
人类最重要的几个产业,比如交通,物流,能源,通信,新闻,金融,甚至是房地产,都在手机的普及之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诞生于移动通信时代的微信,支付宝,美团,滴滴,头条,各类导航地图和信息汇总平台,正在完整地重塑人类城市的基础设施格局,也重塑人类的生活习惯。
我们很难去想象未来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像我们过去也无法想象今天的生活一样。唯一确定的是,每一代通信网络形态的更迭,都伴随着新一代的智能终端的诞生,新一代智能终端的诞生,又催生出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生态的革命。
而互联网应用生态的革命,将会从根本上重塑整个人类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智能电动车产业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它甚至与中国国运息息相关。
世界中心从PC向智能手机转移的过程中,有IBM这样的掉队者,但也催生了一大波的超级巨头。抛开自成体系的苹果,随之崛起的还有安卓的创造者谷歌,以及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他们或制造你手中的终端,或占领你终端里的世界,以至于今时今日都已经有了影响世界线走向的能力。
反观中国,在移动通信时代的机会窗口诞生了腾讯,阿里,华为,小米,字节跳动等一系列足以与世界顶级巨头们分庭抗礼的科技公司。他们是中国屹立于世界舞台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
而在下一个时代,或许可以说一句,得智能车者得天下。
参考资料:
1. 沃尔特·艾萨克森《史蒂夫·乔布斯传》
2. 陈润《雷军传》
3. 方正证券《电子行业专题报告:主宰特斯拉的三股力量》
4. 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所《特斯拉发展之路,引领时代,砥砺前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鹏尚思密达
关注
主题数122
特斯拉最大空头再唱衰:明年股价还将再跌80%!
阅读 3085
俄媒称或有两辆车参与制造刻赤海峡大桥爆炸
阅读 2910
丰田章男再次质疑电动化,背后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阅读 2904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