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在估值泡沫破灭过程中被放大,自动驾驶遇创业低潮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在估值泡沫破灭过程中被放大,自动驾驶遇创业低潮
[ 复制链接 ]
毒茹医人俚
2022-11-24 02:11:08
自动驾驶公司已无法完成投资人的意愿。整个业内都开始认同:高等级自动驾驶,无法在2030年之前广泛部署。
作者
丨黄耀鹏
编辑
丨田草
出品
丨汽车人全媒体
Argo AI倒闭刚过去半个多月,但自动驾驶圈子里像是过了很久的样子。这可能是一种心理影响。因为这一两年,自动驾驶业务都处于低潮。
人们对于什么时候能走出来,重新赢回2016年那种烈火烹油、投资人如飞蛾扑火一样热情的时代,缺乏信心。
10月27日,一度是硅谷明星、吸金王、两大车企宠爱集于一身的自动驾驶创业企业Argo AI,宣布结束7年的运营而倒闭。
10月20日,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美国和德国多个城市路测”信息的CEO布莱恩·萨利斯基(Bryan Salesky),很快就得知福特和大众汽车决定撤资。剩下的时间,不过是把办公桌上的多肉和相框装在纸箱子。好消息是,不少员工和固定资产被福特和大众汽车接收了。
前任的账,现任清算
与硅谷很多自动驾驶创业企业一样,Argo AI的两个联合创始人萨利斯基和皮特·兰德(Peter Rander),都是谷歌X项目的工程师。
和很多雄心勃勃的同行一样,Argo AI直接以L4自动驾驶模式为目标,先后拿了福特和大众汽车各
10亿美元
现金投资,后两者在Argo AI各自占据
39%
股权。
有人说,Argo AI融资了36亿美元。其实这里有个小误解,大众汽车将旗下AID(自动驾驶技术子公司)作价16亿美元,融入Argo AI。Argo AI融资数量不少,但除了福特和大众汽车,再没吸引到新的投资者。
2020年之后,这家公司所做的,就是不断路测和烧钱。今夏,其与Lyft合作的Robotaxi运营项目被取消,Argo AI裁掉了6%的员工。
10月底,福特将今年第三财季-8.27亿美元的归母利润,归咎于Argo AI投资的减记(27亿美元,这里面显然有大量的水分)。不管这是否为甩锅行为,至少
标志着投资人的耐心已经耗尽。
值得指出,对Argo AI的投资,是福特和大众汽车两个前任CEO推动的。
2016年,Argo AI只有10个人,什么产品都没做出来,福特时任CEO马克·菲尔兹就拍板投了10亿美元。这笔钱意味着福特把天使、VC、PE的活儿都包揽了。这也成了菲尔兹下台的一个罪状。
后来的大众汽车CEO迪斯貌似更激进,不光收购了福特手里的部分Argo AI股份,还推动收购硅谷另一家公司Aurora,但被后者拒绝。
而2018年迪斯打算出价120亿欧元(当时合140亿美元),收购Waymo 10%的股份,但被大众汽车监事会否决。现在Waymo估值跌到300亿美元,仍然无人问津。这笔生意要是做成了,大众汽车将至少减记110亿美元(财务减记和投资现金价值不是算术关系)。
现任福特CEO吉姆·法利对L4自动驾驶表示乐观,但5年内看不到部署前景,结论是要求Argo AI关门。
大众汽车CEO奥博穆则婉转地称:“大众汽车的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最强大的功能,并使企业的开发尽可能具有成本效益。”翻译一下,也是要求“关门”。
在面对转型课题的时候,为何主机厂的前任都激进,后任则都保守,这是人的问题吗?
技术无法实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福特投资Argo AI之后,菲尔兹就表示,2021年福特将开始销售商用“全自动驾驶”汽车,在2022年推出Robotaxi出租车和无人驾驶物流车。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些预测错得离谱。
所
有L4级别的自动驾驶,现在都陷入尴尬境地,
它们最多生存在特定场景中。Argo AI也不例外,规划的产品根本做不出来。
而且,不是今天发现,最迟在2020年,几乎所有自动驾驶公司都发现,无法完成投资人的意愿。整个业内都开始认同:高等级自动驾驶,无法在2030年之前广泛部署。
在这种情况下,主机厂所谓转型“出行服务”,就少了一条腿——技术实现能力。
主机厂所谓“出行服务”,并非是充当滴滴那种叫车平台,而是产品本身就有“自主出行”能力。在这个前提下建立云服务或者后台数据支持,产品逻辑上才走得通,企业转型才立得住。
顺便说一句,叫车平台类公司也活得很艰难。不考虑监管因素,月活用户开始见顶之后,下一步将是淘汰职业司机(安全员只是因应法律的过渡安排),从而获得巨大成本优势,一举颠覆出租车市场,然后再侵蚀私家车市场。
路线图是这么安排的。《汽车人》看到,当时凡是大的叫车公司,譬如优步、Lyft、滴滴,都做了类似的技术探索。其中优步投入最大、走得最远,也被“锤”得最惨。
很多人都认为那是2018年优步无人车撞死人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是谷歌和优步关于“莱万多斯基窃密案”的官司,重创了后者。
这些事固然存在,但都不会对无人车部署进程构成根本威胁,原因就在于技术的可能性黯淡之后,商业的希望之光也就熄灭了。这时候资本露出来的面目,和当初给钱时那种慷慨刚好形成鲜明对比。
当主机厂、大供应商(诸如博世、华为等)、叫车公司、自动驾驶方案公司等,一股脑挤在自动驾驶上赛道上,奔着无人车部署的终点狂奔时,突然发现,横亘在终点前面的是技术的深渊。
投资人清理自动驾驶项目
亚马逊旗下的Scout(Robotaxi方向)被关闭;FedEX(联邦快递)旗下的送货机器人部门也被裁撤;已经在美股上市的自动驾驶公司股价,比IPO价格的跌幅统统超过80%,劣于大盘。
国内这边,百度、安途、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蘑菇车联、滴滴自动驾驶、智行者、魔门塔、新石器无人车、领骏科技、元戎启行、轻舟智航、驭势科技、中智行等玩家,尤其是依赖外部资方输血,且没有找到商业场景落地的企业,
现在估值都不乐观。
这些企业有三种做法:
第一种
是坚持L4级的Robotaxi(代表:百度、小马智行);
第二种
是重心转向L2、L3,争取2023年量产(代表:文远知行、驭势科技);
第三种
是靠拢强场景,诸如矿山、港口、园区摆渡、无人清扫车、低速送货车(代表:京东、美团、新石器、东风SV-BU)。
第一种现在仍然依赖输血,如果不是“自投”,最容易撤资关门;第二种需要和车企合作;唯独第三种有希望依靠自身业务活下去,但是这些业务都是瞄准B端,这种客户圈子太小,只能吃一波,因此只能解决眼前的生存。
11月11日,Waymo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部署了Robotaxi服务。Waymo当然很谨慎,从小块的电子围栏到筛选特定的试乘客户,再到更大范围的公众开放。
但这一新进展并不让人欣喜,因为凤凰城的路况和中国这边各大城市给的开放测试路面情况,相差不多,无法考察真正的城区自动驾驶能力。
既然在2020年就看到了这一可怕的前景,为什么这些创业企业才开始遭到大规模抛售和抛弃?
这里显然有经济大环境的因素。现在美联储连续加息,美股下行,今年道指跌了20%、纳指跌了30%。2016-2018年周期内,科技概念受到的追捧有多热烈,到现在跌的就有多凶狠。
商业没落地的问题,
在估值泡沫破灭过程中被放大,
正如当初吹泡沫的夸大行为一样。当时抢着投资自动驾驶的投资人,现在都忙着砸盘。
车企转向务实
投资人的态度非常明朗,2020年之后自动驾驶圈子里就没有大投资项目了。车企的态度,倒也不全都随着资本市场的节奏起舞。当他们转向更务实的合作方之后,就证明主机厂实际上不相信L4自动驾驶的落地前景了。
福特解散Argo AI之前,就把注意力放在电动车上了。吉姆·法利推动福特向电动车投资
500亿美元
(这个数字让人难以置信,甚至接近了福特575亿美元市值),以便在2026年将电动车产能提升到
200万辆
。
想花钱先省钱。在电动化大旗下,吉姆·法利计划削减30亿美元成本,手段仍然是裁员和关厂。而200万辆刚好是特斯拉眼下拥有的全球产能,福特也没有掩饰挑战特斯拉的意图。
大众汽车则不同。大众汽车仍然对自动驾驶保持了注意力,只不过换了合作伙伴。很明显的标志是,正式抛弃Argo AI之前,大众汽车就与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
与成立CARIAD中国子公司一样,这意味着
大众汽车将自动驾驶软硬件投资,转向中国。
但严格说,地平线是硬件平台为主的公司,与Argo AI大体上不存在对位竞争。地平线与黑芝麻、寒武纪一样,都是依托硬件,在软件上可以向车企提供算法方案,也包含自动驾驶系统开发。
它更像是英伟达的“国内平替”。虽然在工具链、算力集成、流片上,比英伟达相差很远,但作为“非美化”的旗手,在美国对华发动芯片全面制裁之后,地平线在国内主机厂的圈子里,就变得炙手可热。
车企可以不要L4自动驾驶,但总不能不要车载算力。大众汽车与地平线合作,没有技术前景不确定的风险。靠L2变现,摸索L3,停摆L4,就是车企们现在做的事。
和以上所有的车企、供应商(包含自动驾驶)不同,与Mobileye分手后,特斯拉一直自研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在这一条线上,特斯拉做自己的供应商。
在L4领域,特斯拉的表现非常一般。就算在L2领域,特斯拉事故的出镜率也比其它企业高。这并非因为保有量的原因,而是特斯拉实施了激进的自动驾驶方案(比如放弃摄像头以外的传感器)。在全球,特斯拉面临和事故有关诉讼的几率,比对手大得多。
有消息称,当前在美国,针对特斯拉正在酝酿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诉讼。特斯拉是否将为自己的成本措施和激进的自动驾驶方案买单,结果必将对自动驾驶发展走向构成长久的影响。
这一轮业内所称的“自动驾驶创业低潮”,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
而技术实现能力落后于期望,则是资本市场表现不佳的底层原因。
不过,尽管自动驾驶已经发展了接近20年,但放在更长的历史阶段看,现在的低潮,可能只是“ending of beginning”(开始的结束)。
就像2001年的“互联网寒冬”一样,春天总会来,但享受春光的,不只是熬过寒冬的幸存者,更大可能是一些新的、踩中节奏的幸运者。
【版权声明】
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毒茹医人俚
关注
主题数99
SL3150 150V降压IC 、输出5V、400mA、电动车仪表供电芯片
阅读 5879
140亿身家老板被抓,中国造车界鼻祖倒下了?
阅读 4324
小米的冬天,有多冷?
阅读 2835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