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 稀缺 穿透
充满机遇,更充满变数!
作者:刘玲
编辑:王冕
风品:司廷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三季报秀肌收尾,有人欢喜有人忧。
11月14日,零跑汽车交出上市后首份业绩单,喜忧参半:喜的是,营收交付量双双增长,忧的是,亏额仍在扩大、股价仍在下坠。
截至11月22日,零跑收盘价18.74港元,相较14日的21港元,累计缩水超10%,距离48港元的发行价,不到两月已跌超6成。何有如此寒意?
01 营收亏损齐飞 仍在烧钱换体量?
2022第三季,零跑营收42.88亿元,同比增长398.5%,环比增长38.8%。交付17790辆,同比增长48%;销量3.56万辆,同比增加186%。
另一厢,经营成本、亏损额也在高增。
三季度销售开支达到约3.9亿元,同比增长323.0%,环比增长64.8%,增长主因是品牌建设、广告、汽车销售营销开支增长及雇员增加。
行政开支约2.18亿元,同比增142.6%,环比增长42.2%。研发开支4.04亿,环比增长42.3%,同比增长138.9%。
经营亏损约13.61亿元,同比增超九成。第三季净亏13.4亿元,同比扩大86.11%。前三季亏损37.84亿元,而2021全年才亏28.45亿元。
营收与亏额齐飞!不禁疑问,发展质量咋样?是否仍在烧钱换体量?多少后续可持续性?精细化水平咋样?
不算苛求。毛利率-8.9%,虽较去年同期的-44.5%,上季度的-25.6%有不小改善,但仍未转正。
相对同行,蔚小理早在2020年就实现季度毛利率转正。最新第三季,蔚来毛利率为13.3%,小鹏为14.4%,理想汽车达到23.3%,零跑是“四小龙”中唯一毛利率为负者。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零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现金资产及长期银行定期存款结余为117.8亿元。
截至2022年6月30日,小鹏账面现金为413.39亿元,理想为536.5亿元,蔚来为544亿元。
毛利率羸弱,现金储备又不占优,叠加亏损持续加剧,可见上市后的零跑汽车仍在负重前行,基本盘有多稳?怎怪股价有寒气?
02 低端跑量 警惕品控漏洞 长跑靠什么?
2022年9月,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曾公开表示:“我们不在乎当下的时间段,更关心如何快速拿到我们的市场份额,我们更注重长跑。”
换言之,零跑心里也清楚,自身造血能力低,即把重心放在市场份额上,用规模效应破壁盈利,是一种长期战略亏损。
问题在于,看看上述快增的亏额,跑马圈地烧出的规模,就是长期主义么?离真正的规模效应远了还是近了?到底什么才是长跑之基。
或许,也有无奈与急迫。目前,零跑汽车旗下拥有S01、C01、T03,C11四款车型。其中主力营收,来源于低端车型。以2021年为例,车累计销量43,121辆,售价10万以内的零跑T03达到38,463辆,占比89%。
2022上半年,零跑汽车销量51,944辆,零跑T03依然是销量主力,销量达到33,058辆,占比64%。
低端定位,注定了低利润,也注定了要跑量支撑。
玩味在于,今年前十月零跑销量达9.46万辆,虽同比增长201%,增势如虹,但放到行业中,体量优势仍不明显。
在新能源车企中,零跑汽车仅排在第七。即便在新势力中,零跑汽车也进不了前三,哪吒汽车为12.9万辆、小鹏为10.7万辆、理想为9.7万辆。身后还有赛力斯汽车、AITO问界、蔚来汽车等追赶。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毛利率转正意味着车企可通过出售新车来赚取利润,并用利润逐渐补贴其他战略方向。零跑持续负毛利率,主要因定价较低,销量又难形成规模效应、有效覆盖成本的缘故。
实际上,零跑汽车曾怀揣中高端梦想。2019年7月首款量产车S01开始交付。补贴后12.99万元-14.99万元。在传统燃油车市场,这是国人“最价格”区间。朱江明曾信心满怀:“用户订单超3000台,销量过1万是有足够信心”。
然还是错付了,燃油与新能源的市场悲欢并不相通。2019年,零跑只卖出1037辆。2020年又遭首批200名车主的集体维权,指责存在制动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故障。2021年末,S01累计交付量才2708辆。今年第二季交付量为0。
这对与时间赛跑、销量就是生命的新能源车企而言,无疑是沉重背负。
好在,痛定思痛,零跑及时转向杀向低端市场。2020年5月推出售价7.95万元-9.65万元的微型车T03。
同时,稳住阵脚后,零跑再次剑指中端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效。今年三季度平均单车售价(销售给经销商的批售价格,不含税)约12万元/辆,同比2021年的6.9万元/辆上升75%。
其中,定价17.98万起、首款智能电动SUV车型C11是增长主力,三季度交付量达到17257辆;定位智能纯电小车的第二款车型T03交付量17790辆;今年9月开始交付的智能豪华电动轿车C01三季度交付量561辆。
只是,体量增速之外,口碑体验仍是重中之重。
浏览黑猫投诉,截至2022年11月22日21时,零跑共有683条投诉,涉及虚假宣传、雷达误报、电池电压问题等。浏览车质网,包括刹车失灵、车内异响、动力故障、电力故障等,涉及车型,除了零跑T03,甚至也有C11、C01。
众所周知,出行无小事,安全高品的驾乘体验,是车企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中高端品牌调性的根基,对新兴崛起的新能源车企尤甚。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显然在体量速度、中高端升降的同时,零跑想要持续长跑,还有更重要的品控课要补。
03 研投仍需加码 全域自研含金量几何? 增程式可解亏损魔咒?
自然,除了造车工艺打磨,研发也是重中之重。
" 全域自研 " ,一直是零跑宣传重点。其自称“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具有‘全域自研’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实现了底层接口、算法和数据通讯协议的统一。招股书显示,除电芯和内外饰是外购,其它算法、软硬件、电子电气架构等都是自研。
没错,全域自研让零跑拥有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以畅销车型T03为例,起始售价不到7万,却实现了L2级自动驾驶。今年开始交付的C11,以不到20万元的起售价实现了零百加速4秒,无框车窗等豪车才能达到的配置。
换言之,零跑销量崛起,除了薄利跑量、自研优势亦不可忽略。能掌握底层核心技术,不仅产品控制力强,更有利供应链稳定,价值不言而喻。
但考量在于,定位若过于宏大,落地调性就易显模糊,如蔚来的用户服务体验,小鹏的独特智能化,理想的产品定义,这些精细切入点让三强快速打造出鲜明标签、圈粉众多中高端客户。而全域自研的零跑,仍是低端车为主力,有无战略冷思呢?
说千道万,不如白银一片。2019年-2021年,零跑研发费为3.58亿元、2.89亿元和7.40亿元,分别占比公司总收入的306.4%、45.8%和23.6%,不增反降。
而仅2021 年,“蔚小理” 研发投入就达 45.92 亿元、41.14 亿元及 32.86 亿元。即一年投入就远超零跑三年总和。甚至与第二梯队威马的差距也肉眼可见,2019-2021年分别为8.928亿元、9.921亿元及9.812亿元。
好在2022第三季:零跑研发开支4.04亿元,同比增长138.9%,环比增长42.3%,加码之态可喜可贺。不过相比理想的8.89亿元,蔚来的29.4亿元,仍有不小差距。
必须要加把劲了。以芯片为例,零跑此前曾大力宣传 C11 车型搭载“凌芯 01”,该芯片由零跑与大华联合研发,是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规级 AI 智能驾驶芯片。
可就算力而言,“凌芯 01” 单芯片仅 4.2TOPS,远落后于特斯拉 HW3.0 的 144TOPS 芯片,也不及其他新势力搭载较多的英伟达芯片。
而同样号称自研,小鹏汽车表示自己是“全栈自研”,也就是应用和算法层面进行自研。研发范围缩小不少,投入却比零跑大的多。
不禁疑问,零跑有无研发“摊大饼”嫌疑?数量之外,全域自研的质量、含金量咋样?
见仁见智。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特色突围、规模破壁,亦或降本增效,性价比、智能化的差异化优势都离不开创新力加持。
据零跑汽车方面透露,未来仍然聚焦动力系统、电子电器架构、以及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方面的开发。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降低BOM成本,零部件行业毛利大概是15%至25%。
同时,零跑汽车将从纯电车型拓展到增程式车型。且每种新能源车型都会增加减配版本和高配版本,增加产品带宽以扩大覆盖面。
行业分析师刘锐玲表示,增程式车型因节省电池成本,性价比和产品竞争力都较强,是车企提升销量、改善毛利率的利器。理想就是因专注增程式车型,毛利率一直领先于蔚来、小鹏。零跑押宝增程式,有战略深意。只是其他竟对也有类似加码,后续竞争将更为激烈。
的确,大市场也强竞争。除了理想,问界、哪吒、长安深蓝、蓝图等都在加码增程式。面对日益白刃的赛道,现在入局的零跑汽车有多少特色优势,能分几杯羹?真能借此破解亏损魔咒么?
等待时间作答。唯一可确定的是,智能驾驶江湖已变了天。吉利、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华为、小米、阿里为代表的跨界者不断加大押注,智能化竞争日益高阶、硬核内卷。
赛道充满机遇、更充满变数,零跑汽车面临的挑战或比想象更大,高质研发、特色创新时不我待。
04 英雄不问出处 从黑马到白马
当然,英雄从不问出处。在江湖未定、一日千里的新能源车业尤甚。
纵有诸多短板,可不得不说,能在赛道立足、跑出黑马之姿,零跑不缺敢想敢拼的韧性张力,不缺创造奇迹逆袭的可能性。
作为新晋新势力,零跑汽车近两年势头颇为强悍。
2021年,零跑T03累计交付近4万台,堪称年度爆款。2022年9月初,首批零跑T03车型正式出口至以色列,同时已通过欧盟整车形式认证,并获欧洲市场销售许可。
整体交付量看,2022年8月达到12525台新车,同比增超180%;在国内新势力排名中,仅次于哪吒,将蔚小理全部甩在身后。
另一厢,为降低零跑T03依赖、摆脱低价标签,零跑不断尝试丰富产品线。据其规划,拟2025年之前推出八款新车型,涵盖轿车、SUV及MPV。颇有蔚来全域产品矩阵之势。
特别是进阶中端市场的势头:去年10月开始交付C11销量逐步攀升,今年第二季总量破万。指导价18-27万的零跑C01预计9月28日上市,零跑汽车称预订量已超10万台。
上述种种喜态,离不开往期的持续蓄力。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零跑汽车全国门店已达291家,同比增加3倍,扩张之快业内也属前列。
同时,全域自研也让零跑有了夯实品控、降低成本的底气。如80%的控制器均为自研,在金华基地建有专用三电车间,拥有电池、电驱、电子自主装配能力,也能承担电池PACK、电机总成、控制器、摄像头等自研产品生产。
朱江明透露:今年四季度,零跑汽车将发布C11增程版车型,2023年交付目标为24万辆。
无需赘言,从“全域自研”到“全域产品”,从自主研发到自主生产,零跑这匹黑马不缺发展信心、发展故事。
只是,能否步步为营、终达夙愿。还是那句话,体量不代表质量。真正的规模效应,除了规模速度“面子”,更要有品质化、精细化、专业力、特色性“里子”。只有表里如一,才能真正破壁亏损,提振股价信心。
从速度黑马到质量白马,零跑汽车还有多远?
本文为铑财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