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是第一个把大屏带上车的,第一代 Model S 史无前例地取消了绝大部分机械按键,取而代之的是一块 17 英寸的屏幕,相当于两个 iPad 大小。
在这之前,车里都是密密麻麻的按键,和当初的诺基亚和黑莓一样,背后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交互逻辑和供应链体系,而特斯拉力推大屏不仅仅是为了噱头,背后还有成本和技术的考虑。
第一,按键虽小,但成本并不低,每个按键都需要经过设计、开模、验证和制造,产品越高端,对按键的质感、灵敏度、可靠性的要求就会越高,相比之下,向供应商直接采购一块标准屏幕要便宜以及简单得多。
其次,燃油车时代的电子电气架构是分布式的,一个 ECU 单元对应一个功能,每增加一个新功能就要增加一个新的 ECU 和一些线束,整车厂也无法远程迭代,而大屏取代实体按键,就意味着更少的线束和更统一的计算单元,就像由多个神经节控制身体的低等动物进化出了大脑。
因为这项创新,Model S 获奖无数,《时代》杂志给它的评价是:一部百公里加速 2.6 秒的平板电脑,而很快,这阵大屏风也吹到了中国。
大屏潮流始作俑者 Model S
2016 年,中国第一款互联网汽车荣威 RX5 上市。相比 Model S,它保留了更多实体按键,屏幕也 " 只有 "10.4 英寸,但也可以在屏幕上实现空调控制、座椅加热等功能,体验接近早期的智能手机,上市短短三个月,RX5 月销就突破了 2 万辆,也间接证明了一个问题:大屏约等于大卖 [ 2 ] 。
Model S 和 RX5 一炮而红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公司意识到大屏可以作为一个卖点,而将大屏竞赛推入白炽化阶段的,正是造车新势力。
2018 年 1 月美国 CES 展,一块来自拜腾的 49 寸大屏技惊四座,1.25 米长的大横屏,几乎填满了整个前舱。传统车企表示看不懂,也不看好——受制于技术、成本、法规,这么大的屏当时被认为不可能在车上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