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电动汽车百人会论道:汽车智能化下半场怎么走?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电动汽车百人会论道:汽车智能化下半场怎么走?
[ 复制链接 ]
身无分文的少年
2022-12-20 21:41:51
作者
| 李大鹏
出品
| 电动公会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革命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就是汽车革命的下半场。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加速将产品向“智能化+新能源”转型,汽车智能化正成为这个时代大国博弈的风暴眼。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该如何发展?这是近两年业界探讨最多的话题之一。从企业战略到技术路线,从生态环境到跨界协同,从资本助力到政策监管,应遵循怎样的方向和路径?我们该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智能汽车发展之路?
面对智能汽车产业当前一系列问题,12月16-17日,由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共同主办,以“全球视角下的智能汽车发展之路”为主题的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GIV2022)在合肥召开,来自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地方政府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国智能汽车发展未来。
01
认清现状,车机芯片依旧紧缺
目前来看,中国智能汽车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车机芯片依然紧缺。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看来,
汽车芯片和软件系统历来是我国智能汽车发展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面临较大的“卡脖子”问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汽车芯片的组成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智能终端,包括手机。芯片主要应用在汽车的动力系统、智驾系统、智能驾舱系统、汽车底盘和车身控制等五个方面。
“传统汽车单车芯片一般是300-500个,而电动智能汽车单车芯片超过了1000个,如果是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单车芯片将来到3000个的水平。”张永伟预计,
到2030年国内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90亿美元,数量将达到1000亿-1200亿颗/年。
汽车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缺口也越来越大。
芯片法案、四方联盟、EDA断供、制程限制,国外在芯片半导体领域正在对我国产业发起组合拳式的“围剿”。同时,叠加了疫情和智能汽车快速发展的双重影响,汽车芯片从来没有像过去两三年这样备受关注,尤其是高性能智能芯片。
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琅在谈及智能网联的挑战时表示,挑战很艰巨,最典型的就是“缺芯少魂”。尽管从年初开始汽车芯片就在喊紧缺,但时至年末,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在喊缺芯。
“总体还是很担心明后年汽车芯片的供应,因为整个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提升得太快。去年的渗透率是10%以上,今年是20%至35%,明年是否会到40%,2025年会不会到50%。面对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产业链是否有所准备以满足电动汽车半导体的需求,我比较担心。”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博士如是说。
芯片供应之所以如此紧张,除了巨大的产业需求外,还因我国绝大部分基础芯片,都绕不开国外厂商的供应。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业的芯片自给率不足10%,国产化率仅为5%,供应链高度依赖国外半导体大厂,尤其是MCU(微控制器)和以IGBT模块(硅基功率芯片)为代表的功率半导体。
如果细数国内各品牌近两年推出的智能电动车,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大部分新车都搭载了来自国外芯片制造商研发的芯片。如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都大量采用英伟达、AMD和高通的芯片,用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芯片对智能汽车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汽车智能化还处在普及发展阶段,业内已经出现芯片短缺的持续性问题,在三年的缺芯浪潮中,从整车到零部件企业,再到经销商、消费者几乎无一幸免,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波及,未来如何填补巨大的需求缺口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现在看来,汽车芯片的短缺有所缓解,但是这种供应相对偏紧的状态应该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主要是产能上的过慢。”张永伟表示,
三年的芯片短缺使汽车全球的产量减产约1500万辆,中国超过了200万辆,这就是汽车芯片对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
可以看到,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中国智能汽车厂商似乎都已经被国外芯片大厂抓住了“命脉”,就和过去十年的国产智能手机一样,一旦采取对中国限售措施,那么我国智能汽车发展将会面临严重的芯片危机。
02
开放协同,摘掉“卡脖子”枷锁
芯片短缺和价格上涨让很多中国车企意识到,供应环节不能过度依赖国外,而是应该在国内寻找合适的芯片供应商,或者自主研发芯片,这对于自主芯片研发厂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尽管目前我们已经有地平线、黑芝麻等实现芯片量产的厂商,但完全实现国产替代还需要一定时间。
张永伟分析称,我国要迈过芯片这道坎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的挑战,具体包括摆脱进口依赖、技术短板、严格的检测认证和人才短缺等。
基于这些挑战,张永伟提出五条建议:
一是要进行全产业链的技术提升,二是建立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三是推动芯片“上车”,四是把产线抓起来、支持多元化商业模式,五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同时,对于国产芯片厂商来说,单兵独进已很难做出成绩,愚者立高墙,智者则建桥梁,我们必须要有开放与协同的作战思维。
江汽集团股份公司总经理李明建议,加强对汽车操作系统、芯片、软件、自动驾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联合攻关力度,鼓励国际间的人才交流、校企合作、海外投资、技术创新领域的渠道和方式。改变以资源换市场、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逐步向以技术换技术的转变。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忠民也表示,解决芯片短缺和价格上涨问题,车企必须要增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关系,从过去仅比拼产品的单一思维,向比拼“产品+生态+科技+成本”的综合竞争思维转变。
黑芝麻智能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卫红也一直强调“单线难成丝、独木难成林”这一发展理念,所以他们一直在配合上下下游的供应商,通过像最底层的网关、传感器,跟软件配套、操作系统、生态伙伴一起,共同致力于国产芯片生态的硬件。
“我们积极加强与本土的企业合作,截至今年年底,我们已经获取了15个车企的量产项目,也开启了我们黑芝麻智能的量产之路。” 刘卫红说。
可以看到,中国芯片厂商都选择了开放与协同的方式在不断加码,这里既有供应链危机带来的短期阵痛,也有更深层次的考量——想摆脱被外国巨头卡脖子的命运,自研芯片是一个必须补上的环节。
在陈清泰看来,智能汽车的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近年在缺芯的倒逼下,我国汽车芯片设计有了快速的进步,希望这个势头保持下去,直至摘掉这个“卡脖子”的枷锁。
03
智能汽车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
除了关键核心技术亟待补齐短板外,智能汽车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严峻其他的挑战,尤其是顶层设计方面。目前缺乏重大的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部分法规也在束缚着产业的发展。
陈清泰认为,智能汽车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我们必须把未来的汽车放在一个更大的范畴,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前瞻的规划、更加系统的顶层设计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样我们才能把稳方向、稳步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也强调,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抢抓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智能化的窗口期,加强产业顶层战略布局,并积极践行“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技术趋势开放者与引领者。
顶层设计需要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创新,成功打造一个复杂的技术和产业系统。为此,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来谋划如何推进智能汽车的发展。
“要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智能网联汽车的顶层布局,例如如何按照车路协同的思路对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并动态地调整车路各自承担的智能化技术板块。如何建立面向智能汽车的数据监管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鼓励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如打破部门分割,形成高效协同的推进体制,也是当前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陈清泰如是表示
顶层设计除了要拿出具体的方案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让那些对产能未来不足的企业有一个稳定的支持空间,让那些做长时间研发的企业有一个稳定的投入机制,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财政和金融的手段就必不可少。
在陈清泰看来,我们已经在汽车电动化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前景已经展现,网联化、智能化涉及的技术和产业恰恰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状况良好的领域。
“上半场的成功又为我们打赢下半场提供了经验,使我们更有底气。智能化的下半场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我想我们能够成功,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 END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1 回复
公务员老虫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认为,自动驾驶无论发展到何种完美地步,仍有可能会发生事故,如果不解决辅助安全问题,事故责任问题,自动驾驶这条路还有一些欠缺。比如说,元器件老化失效,机械软件电路故障或缺陷,爆胎失控,路滑刹不住等相撞(致落水、起火、高压漏电等)。有时你不撞人,人撞你。如果事故不作为( 中控不解锁,打不开门窗;高压电不跳闸,漏电触电,四窗同降及天窗打开,都是必须的),若遇险车身不作为,会加重二次伤害( 司机可能休克,起火落水,高压电漏电等),那怕仅仅是打开双闪灯,也能防止再追撞被挤压,你好我好都好。虽然事故有大额保险,但人的生命比钱强。按理说,动物遇险,都有本能反应;而车身被撞,也应该有本能响应,这是天理,为此,建议标配万向碰撞传感器,可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当事故发生时,起码能把险情降到最轻,把事态引向利我的方向发展。包括网联信息交互,车况路况态势感知,事前预警,事中补救,事后驰援等等。
2022-12-20 22:42:12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身无分文的少年
关注
主题数81
UV LED的发展历史与市场趋势
阅读 7638
2025 年,流媒体外后视镜会席卷汽车行业吗?
阅读 3905
直击阿尔特广州车展起火事故:要求现场记者删照片,工作人员疑被下封口令 ...
阅读 3744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