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行业专家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泼凉水”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行业专家给新能源汽车产业“泼凉水”
[ 复制链接 ]
fengzhrng
2023-1-9 19:09:51
站在“双碳”风口,要坚定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信心。同时,相关企业要积极应对碳足迹“新壁垒”,加快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巩固提升产业先发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基本度过了依赖政策驱动的发展期。以消费引领市场为主、政策助力的新发展阶段已然到来。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650万辆左右,2023年具有冲击900万辆的市场潜力。”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吴志新指出,站在“双碳”风口,要坚定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信心。同时,相关企业要积极应对碳足迹“新壁垒”,加快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巩固提升产业先发优势。
呈现四大发展特征
产业发展态势情况如何,数据最有说服力。“回顾过去3年新能源汽车月市场渗透率增长情况,2020年7月,新能源汽车消费重启,7月到12月,市场渗透率从不到6%增长到9%,每月平均增长0.5个百分点;2021年,渗透率从1月的6%增长到12月的22%,平均每月增长1.3个百分点;2022年,市场渗透率从1月的14%增长到11月的30%,平均每月增长1.8个百分点。”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指出,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迎来全面爆发,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吴志新认为,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一是市场高速增长态势远超预期,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二三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加速提升,尤其是在南方城市新区,新能源汽车使用及补能优势明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远超预期;二是产品结构由哑铃型向纺锤型演变,紧凑车型节能性、舒适性突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汽车开始正面竞争,形成了聚势而强的效果;三是固态电池开启研发元年,半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技术竞赛开场;四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由过渡角色向全能型角色转换,其节能性和长续航特性正激发消费需求,市场正式迈入2.0时代。
出口方面,2022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中国汽车和家电一样,正迅速成为全世界用户的新选择。”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指出,我国不仅布局新能源赛道的速度领先,还不断融合车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让汽车像快消品一样快速迭代。“今天的中国汽车品牌已不再是廉价低端的形象,形成了绿色、智能化、高品质的新标签,受到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喜爱和信赖。”
巩固高速增长优势
如何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是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相较于传统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更加重视智能网联车用芯片的供应链安全,更加重视动力电池锂、镍、钴等稀缺资源的安全稳定畅通,这将直接决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和已有优势的巩固和保持。”吴志新进一步指出,
要坚定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发展
,无论是纯电动、插电式,还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同技术路线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节能降碳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欧洲议会与理事会达成临时协议,建立欧盟碳边界调节机制,根据进出口产品的含碳量征收关税。美国也提出《清洁竞争法》,是基于窄幅边界调整的碳税立法。”吴志新指出,碳税将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亟待引起行业高度重视。他建议企业从全生命周期着手,基于全产业链梳理碳足迹,建立碳账本,摸清碳排放数据,要重点关注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尤其是以动力电池生产环节的减碳降碳作为重心,加快我国汽车产品的绿色认证体系建设,包括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标准法规体系、低碳产品评价和认证能力建设,加快国际互认,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需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吴志新表示,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现有体系电池的关键性能指标已接近理论极限,集中力量攻克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刻不容缓。他认为,
半固态、固态电池是电池技术的下一个风口
,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要从当下开始,加快推动固态电池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进程。
新能源汽车已开启“智能化”竞争下半场。“我国汽车产业仍然处于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技术基础仍然薄弱,局部优势尚不稳固,仍需将关键技术攻坚放到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飞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进华建议,坚持纯电驱动引领,推动下一代动力电池新体系、燃料电池、先进电驱动系统的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化突破,持续引领汽车电动化创新方向。与此同时,强化智能技术赋能,加快新一代电子电器信息架构融合感知与决策、智能底盘等智能驾驶共性技术突破,赋能和加速电动化转型进程。此外,要筑牢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云控技术、高精地图等平台底座技术,切实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张进华进一步表示,全球合作仍是科技变革的关键支撑力量。汽车是典型的全球性产业,也一直是全球科技合作的关键领域。智能汽车新技术应用将带来数字监管、网络安全、交通规则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在关键技术研发、国际规则制定上还需各国合力推进。
文丨本报记者 卢奇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fengzhrng
关注
主题数123
SL1581 30V 2.4A同步降压稳压器 5V固定输出电压 外围简单
阅读 6333
零跑上市了,但没上岸
阅读 2887
华为余承东:未来中国汽车市场中的主力玩家将不超过 5 个 ...
阅读 2224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