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2023年来了,雷军慌吗?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2023年来了,雷军慌吗?
[ 复制链接 ]
在涅诒
2023-1-11 17:31:19
2023年刚刚开始,市场就将目光聚焦到了小米汽车的身上。
今年1月以来,小米汽车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比如小米汽车此前被传言造车资质申请存在问题;测试车谍照曝光又遭曝光;随后媒体公布了小米首款车型可能的定价区间。
上述种种无不表明,即使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水深火热”,新旧更替轮番上演好不热闹,但“看客”们却始终没有忘记过去一年中努力造车,尽量不让自己发出声响的“小米汽车”。毕竟2023年已来,距离雷军起初设下的2024年量产目标,只剩下一年时间了。
2023年,对小米汽车来说意味着什么?
1月3日,雷军发布全员信,并在其中坦言:2023年对于小米集团而言,是开启全新发展周期的一年,也是一系列的深刻的变革进入深水区之时。
如今的小米集团正处于全新阶段的起跑线上。雷军表示,2023年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是关键之年。这一年,小米汽车必须为顺利推出量产车铺平一切道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能否成功也即将迎来首次考验。
图源:小米集团微信公众号
市场变了
2021年3月,小米集团官宣造车。在新品发布会上,雷军百感交集,“这是我最后一次创业,会押上所有,为小米汽车而战。”当天,雷军坚定地宣布了这个决定。
彼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蓝海,当互联网大厂接连表示参与和支持造车之时,小米是唯一一家果断宣布亲自下场造车的互联网企业。于此,行业内的众多目光都汇集到雷军的身上。
这位互联网中年创业者,能否让小米汽车复刻小米手机的辉煌?许多观点都莫衷一是。但唯一得到大多数认同的声音是,行业内都认为,2021年决定造车的小米,大抵是迟了。
事实也确是如此,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和2021年的蓝海盛况大不相同。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新能源车企厮杀较为激烈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有车企快速成长,甚至跻身头部位置;有车企苦苦挣扎,销量表现不佳,饱受盈利艰难之苦;也有车企黯然退场,没能走到2023年。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去年1-11月累计销量为1047.9万辆,同比增长24.2%。销量增长推动市场份额上升了5个百分点至49.2%。
然而,即使市场蛋糕依然巨大,但想要拿下可观的份额已经变得不易。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2022年11月乘用车市场销量分析》报告,自2022年6月促销政策以来,乘用车市场销量首次迎来下滑,11月乘用车市场销量为208万辆,同比下跌5.3%。与此同时,11月产量同比下跌3.5%至215万辆。
且对于2023年,业内的预测同样大多不乐观。乘联会表示,因车购税恢复10%,目前预计2023年国内零售是“0”增长。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由于2022年过度透支市场需求,叠加经济衰退期、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整体车市或将陷入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缓增长阶段,预计增幅在30%以内。
实际上,以上种种切实的数据和预测都有现实的依据。2022年是“阴阳”分割之年,新能源车企逐渐出现“阴阳”两面,在部分车企一片向好之时,也有一些玩家逐渐“力不从心”。即便是强如此前风光无限的“蔚小理”,都面临不进则退的局面。
首先上述三家企业都面临盈利难题,自身“造血”困难,研发投入和亏损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其次销量不佳,“蔚小理”霸榜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三位置的神话已经被屡次改写,尤其是2022年末,哪吒汽车以超过15万辆的全年销售成绩成功登顶,将“蔚小理”甩在了身后。
如果说“蔚小理”嗅到了危险的气息,需要更加绷紧神经,那么威马则是已在危机的边缘徘徊,过去一年来风波不断。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有人探访威马温州工厂,从工厂员工处得到的消息是该工厂自今年四、五月份开始就已经没有新订单了,后续生产处于停滞状态。此外,在市场销量、法律纠纷和港股上市方面,威马也是屡屡碰壁。根据终端销量统计,威马汽车自2018年首辆车交付以来,截止到11月底累计销量仅为10.8万辆。
这些案例都向小米汽车传递了同一个信号:2022年以后的新能源汽车之路,不好走。
图源:威马汽车官网
“底气”足吗?
实际上,2022年,新能源车企的路开始变得坎坷不平,这其实是在雷军预料范围之内的。
2022年10月,雷军在个人Twitter账号上发帖称,“在进入电动汽车市场之前,我们对这个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洞察。”雷军认为,电动汽车是一种以智能化、软件化、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行业的本质将从机械行业演变为消费电子行业,市场份额将高度集中在顶级厂商的手中。
图源:雷军Twitter主页截图
“我相信,当电动汽车行业走向成熟时,全球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雷军写道,“换句话说,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但他也补充道:“竞争将是残酷的。”
华尔街大行摩根士丹利分析显示,2023年可能是电动汽车行业的“重置年”。华尔街大行摩根士丹利认为,过去两年的供不应求将被大幅逆转为供大于求,该行分析师乔纳斯指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认为,在整个价值链(从汽车制造到上游原材料供应)中,具有自筹资金支撑(即那些不依赖外部资本融资的企业)、以及具有规模和成本领先优势的企业可能是相对的市场赢家。”
那么在此情形下,小米汽车量产前夜的准备充分吗?
先看资金。目前来看,小米集团是雷军造车的主要“血源库”,但如今小米集团的财报表现并不佳。小米集团整体业务处于下行状态,自2022年以来连续三个季度,小米的营收、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
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个季度,小米集团营收2139.96亿元,同比下滑11.80%;期内经调整净利润为70.57亿元,同比下滑59.8%;期内毛利润361.99亿元,同比下降17%。与此同时,三季度,小米集团研发支出同比增加25.8%,达到41亿元,已经接近利润的两倍。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投入从一季度的4.25亿元、二季度的6.11亿元增长至三季度的8.29亿元。
图源:小米集团财报截图
再看供应链。雷军此前曾表示:“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的制造门槛大幅降低:30000个部件高度模块化,电池成本在过去十年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成本下降空间)。”
数字看似很具象,但真实情况确是如此吗?眼下“造车”这件事确如早前“造手机”一样简单吗?
实际上,近年来,供应链至今始终是车企无法忽视的重要环节。过去两年间,汽车供应链的多个环节都出现了物料紧缺,尤其是以动力电池和芯片为代表的供应环节,车企对两者的争夺愈演愈烈,且对“缺芯贵电”的口诛笔伐也从未停歇。
动力电池方面,即使碳酸锂价格自去年11月起开始逐渐小幅回调,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碳酸锂价格将迎来实质性拐点。有业内人士表示,从长期看,随着全球锂资源供给逐步放量锂价将逐步回归理性,但短期锂价依然面临诸多因素扰动,锂资源供应等待爬坡,而在下游需求支撑下或难以出现大幅回调。
显然,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锂焦虑”并不会在短期内荡然无存,其对车企造成的创伤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恢复。
芯片方面,其短缺从2020年一直延续至今。在2022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上,张永伟曾公开一组数据。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芯片短缺问题导致全球汽车产量减产约1500万辆,中国减产超过了200万辆。尤其是当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芯片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对于这些,小米汽车都需要从零开始积累,逐渐完善自己的供应链。即使自官宣造车以来,小米汽车在汽车供应链上持续投资,布局设计芯片、电池、电池材料、电子元器件、激光雷达、其他零部件等各个部分。但这与早已在供应链各个环节早早扎根的特斯拉和比亚迪相比,小米汽车的根基还并不牢固。
要知道,比亚迪和特斯拉早已开始自建电池工厂,甚至连上游锂镍的原材料矿场都有布局。比亚迪入股中国最大的盐湖锂矿扎布耶盐湖,已经是2010年的事情了。而在车规半导体方面,特斯拉自己设计芯片,比亚迪也是二十年前就成立了芯片设计部。
但或许也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要把还未进入市场的“新生”,与早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成长成熟的“优等生”进行比较呢?实际上,这与雷军起初为小米汽车设定的市场目标有关。
野心不小
早在2021年,雷军就知道任何市场都不会一成不变,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一样。按照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不屑于与底层阵营的车企竞争,其瞄准的是中高端市场。
此前,雷军曾在个人微博就小米汽车定价做过用户调研,雷军对该调研结果解读为:“2/3的米粉希望我们做中高端汽车,因此第一款小米汽车价格区间为10万-30万元”。
再据《晚点 Auto》获得的消息:小米造车第一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 Modena 摩德纳),分为两个版本,内部讨论方案为一个版本定位26万-30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在35万元以上。
且如前文所述,按照雷军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观察,小米汽车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超过1000万辆。
由此,从产品的定位和价格来看,小米汽车的锚定区间,恰好在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炮火覆盖范围内,其与全球范围内头部车企的竞争在所难免。
但这现实吗?
从小米汽车“每年超过1000万辆”的销量目标来看。作为2022年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品牌,比亚迪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为1868543辆,这依然与小米汽车的年度销量目标相差甚远,甚至还不到雷军预期销量的五分之一。
此外,就算有了大量的订单,小米汽车还面临订单交付的问题。蔚来、小鹏、理想第一款车型刚交付时,都经历过艰难的产能爬坡期,即便是特斯拉,在上海工厂开工前也一度陷入交付真空期。
且这些问题已在目前小米造车的进程中有所体现,比如在2022年11月,有媒体爆料称“(小米汽车)实际的项目进度没有达到预期。”媒体援引小米造车内部人士的消息,这种未达预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部分项目实际进度缓慢,导致一些本该交付的功能和产品被砍掉一部分;二是主交互到11月底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正如此前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谈到小米造车时表示:“亏50亿是小事,时间成本是大事。很有可能一条路线的错误,就白白丢失了三年,这个是再多钱都换不回来的。”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定位高端市场,其中智能化是该赛道玩家角逐的焦点。
图源:小米集团微信公众号截图
早在2022年8月的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自动驾驶要全栈自研,并透露小米汽车目前已经组建了500人规模的团队,计划到2022年底扩张到600人,目标是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根据相关行业数据,截至2020年底,小米共申请汽车相关专利841件,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方面,其中13.67%的专利是国际专利,尚未涉及到整车或零部件相关的专利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雷军系资本(含小米集团、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和顺为资本)已经布局十余家自动驾驶相关公司。在自动驾驶感知层,小米投资了禾赛科技、纵目科技等,布局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决策层加码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全资控股深动科技。
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但成果如何呢?
2022年8月,小米汽车以视频形式揭晓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进展:目前小米已完成且验证了无保护自动领航、斑马线礼让行人、自主代客泊车、自动下连续坡道、机械臂自动充电等三十项自动驾驶相关功能。
但对此,业内人士并不买账。有评价为:“这里的多数功能,其实没有带来过于亮眼的表现,国内布局点到点辅助驾驶的车企都能够完成类似的场景,一些待优化的细节也是业内的共性问题。”甚至有网友调侃:“雷军展示的30多个小成绩,按照第一期研发投入33亿算,平均一个功能价值1亿人民币。”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路面测试视频有明显的后期剪辑、拼接痕迹,并不能真实反映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流畅程度。
果然,不久便有消息传出,媒体从接近小米内部人士获悉,小米自动驾驶原定的全栈自研或将暂时转为供应商方案。原因如下:一方面,小米自动驾驶前期测试效果不佳,短期内很难有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全栈自研面临的是前期的巨大投入远超预期。
2023年以后的新能源汽车之路究竟有多难走,或许雷军早有预期。当雷军决定以“小米”的名义造车时,他比谁都更清楚:这不仅是其创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豪赌,更是赌上了小米的未来,小米集团与小米汽车将休戚与共。
眼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市场正在甄别哪些企业能真正在这个赛道留下来。小米汽车还有没有机会?雷军还有没有机会?小米集团还有没有机会?一切都是未知。但我们知道的是,雷军曾带领他的小米手机用艰难的十年走到世界前三的位置。雷军拿出一切赌注押宝造车,无论其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成败与否,都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和勇敢无畏的英雄主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在涅诒
关注
主题数101
如何使用工业树莓派做ython的PWM控制
阅读 6241
人脸识别还要蹲车外看摄像头?小鹏致歉:已下架第三方应用 ...
阅读 3515
1月销量惨淡,特斯拉是如何通过降价给国产新能源挖坑的 ...
阅读 3431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