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汽车人】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指向意义大于增长价值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汽车人】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指向意义大于增长价值 ...
[ 复制链接 ]
天使798
2023-1-15 18:57:54
2022年过得跌宕起伏,尽管个别月份受影响极大,但中国乘用车市场全年整体微涨。从全年角度看,各个维度的数据几乎都在意料之中。
作者
丨孟华
编辑
丨田草
出品
丨汽车人全媒体
从1月10日到12日下午,乘联会和中汽协先后释放了12月暨2022全年乘商用车的产销数据。
和以往一样,两者数据存在微小的统计口径差异,不影响全年市场定性。如无注明,本文采用乘联会数据,中汽协数据作为补充。
1
关键时刻政策出手
奠定全年“微增”基调
正如《汽车人》在年终专题
《2022汽车市场:中国品牌年》
中提到那样,2022年这一年过得跌宕起伏,但从全年角度看,当前各个维度的数据,几乎没有一样完全出乎舆论的意料范围之外。
无论是新能源车销量
688.7万辆
(包含商用车)、中国品牌市占率接近
50%
,还是2022年
乘用车整体微涨、商用车继续下跌
,此前都已有定论。
这说明2022年两个“增强”趋势:
一个
是市场透明度增强。现在产业信息非常透明,跟进速度也大为提高,任何媒体都既能总览全局,也能及时发现一些数据异动,总之,市场变得几乎保不住秘密。
另一个
是中国汽车产业界韧性增强。尽管个别月份受影响极大,但全年数据还是有能力将月度偏离数据(主要是4、5月)平滑掉。
2022年12月,企业冲年度任务,消费者追逐优惠,还有新能源国补即将结束这样一个“倒计时牌”,12月份单月成了全年销量次高峰(最高的是9月)。但高出的部分,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环比
涨了9.7%
,同比则
降了6.2%
。这让《汽车人》此前预测的“翘尾变垂尾”,成了现实。
2022年乘用车批发量
2315万辆
,同比增长
9.8%
;零售量
2054万辆
,同比增长
1.9%
。批发和零售之间的落差达到批发量的11.3%,相当于一个月的销量。2017年的时候,厂商库存达到高点(101万辆,库存数均为中汽协数据),而2022年则为99.4万辆,考虑到总量的扩张,库存比例略有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单月来看,12月份库存量降至全年最低,产销率为107.3%(销大于产)。
一方面
,说明厂商对于市场的预判偏于谨慎,没有再度扩张产能;
另一方面
,新能源整车厂商倾向于以销定产,不愿意做大库存,可能是判断2023年一季度正极原料会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2022年如果采购电池过多,将在成本上吃亏。
总体而言,如果不是6、7、8三个月发力(批发量扩张均在40%左右),2022年的微增长局面,很可能就倾覆了。
如此看来,2022年6月1日起执行的燃油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时机和力度都恰到好处。好就好在长三角疫情封控结束后,没有等待余波散尽,就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拉起一波需求,有效刺激了复工复产积极性。
当然,市场在2022年三季度表现出对优惠政策的“钝化”,也在意料之中。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认为,这个刺激效应仍要保持,否则就可能相当于提前透支购买力,需要依靠时间平滑掉“超调”周期。
还应该看到,燃油车的扶持政策,前所未有,这说明监管层清晰地感知到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市场竞争力的消长。燃油车在下沉市场仍然有充足的消费潜力,关键时刻扶一把,就能解决全年调性问题。
中汽协也提到,2022年1-11月汽车工业的增加值、利润总额,都高于工业整体局面。这充分表现了汽车产业是带动第二产业复苏的领导性力量。
而能不能成为“领导力量”,其实差之毫厘。关键时刻,居然取决于政策施力的技巧性。这本身也说明复苏态势不够稳固,市场潜力终归需要监管拿钱出来撬动。
2
门槛抬高,剩余时间紧迫
和市占率比起来,“渗透率”指标没有由官方背书而流传甚广,就因为它不但能表征当下局面,还能指明一定趋势。
如果以品牌论,大众汽车仍是第一,零售302.2万辆,南北大众一个微涨、一个没动,在新能源迅猛的攻势当中,守住了阵地。这多半因为他们自己做新能源的调子比较积极,两个大众都上了新能源企业榜(前15名),而且南北大众的ID.4产品都上了新能源SUV榜单,这也是首次。
比亚迪第二,零售180.5万辆;丰田第三,零售177.1万辆。两者差距非常微小,可见,2023年丰田必须在新能源端加速发力,才能有效保住份额;
本田第四,零售137.4万辆;长安第五,零售127.4万辆。
在这种统计口径中,新能源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但是《汽车人》仍然坚持认为,新能源增长虽然无可置疑,但到了全年渗透率超过30%的时候,增速大概率会放缓。换句话说,2021、2022年,是新能源相对增速最快的两年,这也是历史性的机遇。
不过,2022年汽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呈现出缓慢加速的态势,前10家企业集中度86.2%,增长2.3%。小企业将越来越难以生存,除非它们能找到高溢价产品的稳定目标市场。
同样以品牌论,进入前20名的门槛是22.3万辆/年,“孙山”是荣威。
新能源前20名进入门槛则是4.5万辆/年,巧合的是,“孙山”仍是荣威。
在
《中国车市:下行趋势明显》
一文中,《汽车人》认为,新能源转型剩余时间很紧迫,其集中度上升得比传统市场要快。这和新能源渗透率增速趋缓不矛盾。就算存量不变,头部企业也必然拿走更多的份额。
3
走量还是追逐单车利润
2022年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如果只看销量,增长率高达
90%
,不及2021年增幅(145%),但仍在高速段。不过,销量增幅本身,未能充分说明2022年新能源市场的指标性意义。
这一年,市场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新能源走高端溢价路线,还是中低端规模化路线,更有利于创业企业成长、传统企业转型,即更有利于生存。
不同品牌逻辑,打法不同,这是由企业基因决定的,互相也很难模仿。虽然有些企业铁了心要依靠豪华车(30万元以上产品)赚钱,但2022年实践表明,10万-20万元市场,更确切地说,占领15万-20万元细分市场,可能更有利于成长。
30万元车市场宽度肯定不如中低端车。直接比数量属于“不讲武德”,从增长率上看,拿到3位数增长率的,无一例外都是主要做走量车型。比亚迪、吉利、埃安、奇瑞、长安、哪吒、零跑,都是如此。
而主做高端车的,增长率都在两位数,比如“蔚小理”。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第一次闯入新能源企业排行榜前15名。这证明其新能源转型初步收效。
这里面有点失意的是长城,新能源业务负增长(-7.5%)。它正处于产品矩阵的快速调整中,而旗下蜂巢能源的电池产能,扩张虽然非常快,但仍未能全面满足走量车型的需求。电池采购成本过高,令欧拉旗下几款走量车型停产。
而SUV车型混排榜,说明了问题,新能源SUV在榜单上占据4席,而且排名都比较靠前。这说明在SUV领域(排除豪华车),新能源的竞争力已经部分超越了燃油车。
2023年上半年的榜单,将更有助于说明走量的新能源产品,对企业现金流、研发反馈、市场口碑、品牌价值的全面助益。这时候,讲单车利润对于企业的意义,其实是远不如前面几个要素。
4
传统一线车企地位仍稳固
豪华车方面,豪华轿车榜单里面除了BBA,以及沃尔沃S90、红旗H9,就只有蔚来的ET5和ET7。这说明BBA在豪华轿车的统治力,并未受到太大的挑战。这和美国市场的格局,有很大区别。
豪华SUV榜单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除了BBA,以及沃尔沃、凯迪拉克、途昂,新能源产品进入榜单的有特斯拉Model Y、理想ONE(已于9月停产甩货)。虽然分润的品牌多了,但BBA的统治力同样未受到根本性挑战。
显然,新能源走高端路线,竞争力相比同价位的燃油车,还未被市场普遍认可。这和中低端新能源车型攻城略地的态势,形成对比。
不过,2023年新能源高端车多了好几个牌子,BBA的份额可能会进一步被削弱,但距离挑战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线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的地位相对稳固。
总而言之,传统豪华的市场基盘,比想象的更坚韧,更难以攻克。双方将继续对峙(尽管豪华品牌自己开发的新能源高端产品量能更小),优势暂时仍在传统这边。
同样道理,做非高端燃油车业务的合资企业,目前比较稳健的无非是大众汽车、丰田、本田、日产等几个品牌,其他都受到新能源强有力的威胁。
这几个跨国品牌,需要以时间换空间,依靠燃油车利基市场,逐步转换到新能源频道,在切换周期内,燃油车业务不会出大纰漏。最终大家都是要转型的,只不过,市场给每一个品牌留的时间窗口不一样而已。
5
新能源与传统,攻守之势
中汽协在报告中提到,2022年EV销量
536.5万辆
,同比增长
81.6%
;PHEV销量
151.8万辆
,同比增长
150%
。
《汽车人》以前也多次指出(
《从电池产销到整车渗透率,看明年新能源市场走向》
),2022年插混、增程技术路线大为扩张,与电池原料战略性上涨,有很大关系。大家都需要降本增效。这一年,尤其是上半年,小电池和大电池,对于厂家而言,背负的成本差别迅速拉开距离。
不过,技术路线可被视为市场工具。头部新能源车企所做的选择,是将EV的价格努力往下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采购成本),而后来大举开发的混动产品(插混、增程),去抢燃油车的市场。
只不过,高端EV在抢对位的燃油车市场上,遇到了挫折。特斯拉在2022年尾和2023年初一串营销操作,其实也反映了此前对新能源豪华的份额变化,存在判断错误。
新能源车打开攻击缺口的希望,一个是在15万-20万元市场,一个是在35万-40万元市场。
中汽协的数据表明,15万-20万元新能源细分市场增速达到210%,为所有价格段最高;其次则是35万-40万元市场,增速167%。
在35万-40万元市场,“蔚小理”领衔的新势力,正取得更多的进展;瞄准这一市场的新品牌,也越来越多(阿维塔、岚图、红旗),当这些品牌的产品矩阵部署后,市场格局将可能发生变化。
传统燃油车领域,虽然10万-15万元市场(大部分为A级车)遭遇新能源车侵蚀(增长率-7.5%),但总体量能仍然最大(578.4万辆),合资和中国品牌都不会放弃最大一块市场基盘,仍会加码。
而50万元以上燃油车细分市场,是为数不多在增长率上战胜了新能源的细分领域。这有一套另外的消费逻辑,原因在于高端豪华车,其社交意义大于使用价值,而目标消费者仍然坚信这一点。
2022年,中国汽车产业达成了很多里程碑目标。产销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优势无可撼动。新能源车销量占据全球市场的一半,把欧美区域市场对手甩开。
根据中汽协数据,我国汽车出口达到
311万辆
,增长
54.4%
,其中乘用车出口
252.9万辆
,增长
56.7%
。汽车出口自2021年破200万辆之后,2022年又破300万辆,改变了多年徘徊的局面,实现跨越增长。
而新能源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整车出口,还在电池、技术转让、供应链海外扩张等多领域上,拿到更多话语权。
2023年,中汽协谨慎地判断市场增量为
3%
。汽车工业虽然领导了第二产业复苏,但无法脱离经济基本面的影响。现在经济大格局是“修复行情”,而且海外需求、地缘政治环境,都无法看好。“微增”的调性,逻辑恐怕就在于此。
【版权声明】
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天使798
关注
主题数80
唯一“跌价”的元器件,国产化却一片叫好!向高端发起冲击! ...
阅读 6943
“清风号”廉洁公交 W510 路开通,从望城汽车站到汽车西站 ...
阅读 3292
村委会回应近百只山羊集体跳崖坠亡:汽车鸣笛受惊
阅读 2850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