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零部件行业四大关系以“和”为贵|展望2023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零部件行业四大关系以“和”为贵|展望2023
[ 复制链接 ]
李英儒始
2023-1-15 18:57:54
当新年钟声响起,带着众人期待的2023年如约而至。回首2022年,汽车零部件行业既有“阳光雨露”的滋润,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曾经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关系,正在发生重构,迎来2023年新的机遇与挑战。
0
1
整与零:合作共赢下的关系博弈
合作共赢是2022年汽车行业整零关系的一大突出特点。来到2023年,供应链上下游的伙伴们,追求的一定是更高效、更顺畅的互动。这一点,在汽车“新四化”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智能化“赛道”上,整车企业往往都是“半路出家”,因此对零部件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较高。与此同时,一些科技公司以新的身份入场,加速了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推动更多传统整车企业施展拳脚。
比如,汽车“新四化”正在大幅提高芯片供应商的行业地位。在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有被弱化的趋向,整车企业与芯片公司直接合作屡见不鲜。去年,高通与沃尔沃集团、本田汽车及雷诺达成芯片供应协议,以期进一步提升传统汽车制造商的产品线数字化进程;江淮汽车与黑芝麻智能达成战略合作,多款思皓品牌量产车型将采用华山二号A1000芯片。
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
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该公司是目前国际化进程最快的中国芯片厂商之一,不仅与许多国内车企推进量产合作,其产品也随着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出海”走向国际市场。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车企在中国积极寻找可靠的本土伙伴,保证其供应链弹性,芯驰科技与之开展了全面的深度合作。
与此同时,一汽、上汽、北汽、吉利等车企,都通过与芯片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布局。
综合来看,芯片供应商的角色,以及与整车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们对汽车行业而言更为重要和关键,与车企的合作更为紧密。究其原因,一是当前行业缺“芯”的大背景,迫使整车企业直接与芯片公司对话保供;二是越来越多的车企自研座舱域和自动驾驶域,包括OS及中间件等底层软件,而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一旦选定芯片平台就很难更换,这也促使两者之间的绑定关系不断加强。
在动力电池领域,情况也是如此。继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后,上汽集团还与青山实业签署合作投资协议,在广西柳州成立了赛克瑞浦(PACK)、瑞浦赛克(电芯)两家合资公司,建设年产20GWh动力电池电芯及系统项目。“蔚小理”共同投资了欣旺达,国轩高科“绑定”大众汽车,孚能科技与戴姆勒、吉利等车企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不过,随着汽车“新四化”背景下整零合作的向前推进,话语权之争也在所难免。车企加速自研核心零部件技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能力,希望牢牢筑起属于自己的“护城河”。2022年,广汽集团成立电驱科技公司,以实现自主IDU电驱系统及GMC混动机电耦合系统产业化。在电驱领域,广汽集团将自研自产、合资合作生产、外购“三路并举”。通过这个案例不难发现,整车企业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控制在自己手中,这样既能稳定产品供应,又可降低采购成本。
汽车产业新生态的发展带动了整零关系的变化,一些供应商的角色弱化,一些供应商的角色突出。一方面,“一个好汉三个帮”,供应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车企的生存与发展;但另一方面,整零企业之间在话语权、技术水平、质量控制、交付能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确也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如何构建和谐的整零关系,从容应对未来的产业变革,将是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的重要实践课题。
0
2
供应链与车市:以安全稳定对抗脆弱
车市的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近两年来,疫情持续和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这一矛盾十分突出。
2022年上半年,国内疫情散点突发,特别是长春、吉林、上海及江浙地区的汽车产业重镇遭受冲击。长三角整车产量约占全国15%~20%,零部件行业规模约占全国的三成。汽车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海疫情对下游整车厂商的辐射范围远超长三角本地。在营销端,北京车展被迫延期,许多新车发布也被按下了暂停键。此外,持续一段时间的缺“芯”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给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造成较为沉重的经营压力。
2022年,动力电池涨价、汽车缺“芯”给供应链带来较大影响,因为缺“芯”导致新车延期、减配的情况频发。芯片供需矛盾、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都不利于终端销售,车企势必要在整车产品涨价或供应链管理降本中选择一个。
针对汽车供应链的变化,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对记者表示,企业最核心的是要做好三个“重新”:一是重新评估当前各个采购品类的供需关系,特别是针对未来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新的战略供应商,需要提前与之建立更强的绑定关系,实现可持续供货;二是重新建立面向未来的采购和开发新模式,今后,供应商往往会提早参与整车全生命周期的开发,整零企业之间要建立更为紧密的联合开发、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三是重新塑造真正的韧性管理文化,只有自上而下的切换,企业才能实现在全价值链上满足市场提出的新要求。
进入2023年,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全面优化,汽车市场回补效应将显现,消费需求有望稳步释放。不过,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供应链也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打造韧性、提升能力。对汽车供应链造成冲击的“黑天鹅事件”虽然无法预知,却也有迹可循。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等一系列管理优化手段,防范并使潜在的影响尽可能最小化。
很多企业都开始意识到汽车供应链韧性转型正变得愈发重要。在方寅亮看来,企业可以通过“三步走”策略,逐渐从“救火式”应急反应,转变为“常态化、高韧性供应链管理”,短期做好应急管理,由危机指挥中心进行应急管理,尽可能减轻短期冲击对业务可持续性的影响;中期做好业务连续性管理,通过定期开展业务连续性规划,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局面进行前瞻性布局;长期做好构建供应链新常态,对供应链韧性形成战略性认识。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
也向记者强调,未来,提升供应链韧性将是汽车产业长期的重要议题之一。具体来说,一要建立新的供应链管控观,将安全和韧性作为前置的必要条件,然后再追求与效率、成本的新平衡,特别是应通过风险共担的深度绑定,与关键供应商真正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二要调整供应链体系的建设策略,如对部分风险高的零部件实施一品多极的布局,即根据市场规模、地域特点和相关企业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多点多地组合布局;三要改变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尤其应加快数字化转型以实现信息的无缝对接,使整供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情况能够快速准确地彼此互通,避免此前因信息封闭、不对称、传递慢而造成的困难。基于此,企业也就可以合理提升零部件库存、适当减少供应层级、有效增强供应链敏捷度。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正在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加速重塑产业链格局。如何在变化动荡的市场中找准自身定位、以变谋变,仍将是2023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需要做好的一门功课。
0
3
技术演进与市场需求:要前瞻性更要满足落地
根据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12月31日终止,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2023年元旦假期前后,已有10余个汽车品牌相继对旗下新能源车型涨价,包括比亚迪、长安深蓝、荣威、奇瑞新能源、一汽-大众、东风新能源、零跑等。
国补退出后,占整车成本比重最大的动力电池自然成为降本的关键,正所谓“Hold(把握)住”电池成本,也就稳住了整车成本。为此,新能源车企开始向上游动力电池行业发力,产品自研比例越来越高。
此前,由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广汽商贸联合投资,并由广汽埃安控股的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总投资109亿元,将开展电池自研自产产业化建设以及自主电池的生产制造和销售。2022年,这家定名为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工厂正式动工,预计今年将建成。此外,继研发团队和上海新建电池研发项目后,蔚来汽车在2022年10月成立了蔚来电池科技公司,加大电池自研布局。除了动力电池之外,在更上游的电池原材料端,整车企业也开始加以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既离不开市场驱动和政策扶持,也得益于电池技术的进步。产业界在结构和工艺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CTB电池、亿纬锂能大圆柱电池、蜂巢能源龙鳞甲电池等,这些创新技术及产品陆续亮相,共同推动着产业技术的更新迭代发展。同时,产品的安全性仍是动力电池产业的核心诉求。在动力电池“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技术发展中,提升安全性和续驶能力成为企业不懈的追求。
市场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也让高算力芯片走俏。比如,英伟达Orin获得了来自全球多家汽车制造商的订单。国内厂商如华为、地平线、黑芝麻智能也纷纷布局高算力芯片及计算平台产品,以此来满足汽车向更高阶自动驾驶演进的需求。
汽车行业对自动驾驶的追求,从“仰望星空”变得更加“脚踏实地”。诸多自动驾驶公司开始转向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企业对此的命名多有不同,包括NGP、NOP、NAD、NOA、NOH、NCA等)的量产落地。相关市场研报预测,2023年搭载这一功能的车型,渗透率将达17%。众多自动驾驶公司看到了机会所在,毫末智行、轻舟智航、智行者等,以及包括“蔚小理”在内的造车新势力纷纷布局相关业务。在日前举行的2023 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介绍称,该公司城市NOH软件封版,达到交付状态,目前已开启多个城市的泛化路测。从众多企业公布的量产时间来看,我国汽车行业有望在2023年开始进入城市导航辅助驾驶时代。
0
4
碳中和与业务发展: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全球形成“双碳”共识,特别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汽车零部件行业走上了一条自我革新之路。
未来要实现“双碳”目标,中国能源体系的净零排放格外关键。在《中国能源体系2060碳中和报告》描绘的远景中,到2060年,中国重型车辆的总行驶里程,将有55%由氢能驱动。改变中国能源体系不仅涉及供应端,还需推动终端用能行业转向低碳,通过低碳动力传动系统和技术创新实现能源低碳化。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动力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看到,近年来,内燃机供应商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动力领域。发动机业务为传统板块核心业务,而在新能源化的趋势下,头部企业基于节能减排技术路径持续投入研发。以潍柴为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传统动力的低碳化,而且积极开展三大新能源动力技术路径布局,尤其在燃料电池领域积极投入,实现氢燃料电池重卡在港口、园区、高速等多场景的应用。玉柴子公司玉柴芯蓝,先后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加快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核心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部件的开发、制造和销售。玉柴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补链项目,引入电堆、膜电极等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以及与其他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开展合作。
混合动力汽车既能实现节能的目的,也不增加电力供应负担,且不涉及“里程焦虑”,因此开始在中国市场走上了更大的舞台。长城柠檬DHT、吉利雷神Hi·X、比亚迪DM-i、奇瑞鲲鹏、长安蓝鲸iDD等“遍地开花”,带动国内混动汽车市场进入高增长阶段。截至目前,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奇瑞、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都已经布局混动市场,推出了自家的拳头产品。
此外,在排放标准趋严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大背景下,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升级的兴起,也为传统零部件企业释放更广阔的增长及盈利空间。与此同时,头部国际零部件厂商正朝着科技公司的方向转型,也给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要高质量完成碳中和这道行业终极命题,众多零部件跨国公司不断实施低碳化发展措施。首先是生产制造的绿色化改造提升,头部零部件企业开始推行绿色制造、共享制造、智能制造以及打造绿色工厂,并制定了低碳化发展长期规划。例如,轮胎企业正在应用加快数字化技术,由此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也将成为轮胎制造业的一个热点。
此外,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提速,特别是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迎来风口。市场预测显示,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规模将达125GWh。不少动力电池企业、材料企业、整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实现对锂钴等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期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低碳发展。
行业专家指出,在碳中和的大趋势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发生改变,低碳制造和低碳产品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必备能力。同时,企业的发展理念及业态也将发生改变,必须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运营,不仅要考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也要考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要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所用能源的碳排放。未来,碳配额管理将是企业有效运营的基础,高碳排放的企业必须花费大量资金来购买碳排放额度,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参与竞争的资格;低碳将成为国际上新的经济准则和贸易壁垒,高碳输出的企业将被直接拒之门外。
碳中和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挑战也十分严峻,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特征。因此,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将面临一场对综合竞争力的全方位考验,期待2023年它们能在这个领域有更加亮眼的表现。
文:赵玲玲 编辑:庞国霞 版式:李沛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李英儒始
关注
主题数139
150V降压 电流400mA 非隔离式恒压芯片
阅读 8637
特斯拉上海工厂停产背后:销量一路狂奔,市值出现明显回落 ...
阅读 3596
落魄江淮,靠“寄生”翻身?
阅读 3256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