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解密全球第一“孤勇者”王传福赢的逻辑

湘军 2023-1-17 20:41:26









01
称王之路
如果在 2021 年之前,提起王传福,大家可能不会有太多关注,但如今他已成为和马斯克比肩的企业家,一时间万众瞩目。
1994 年,28 岁的王传福放弃国企的 " 铁饭碗 ",在深圳创立了一个生产法镍铬电池的小工厂——比亚迪。
创业艰难,刚开始的比亚迪买不起生产线,只能用人力手工代替机器,和十几个工人省吃俭用、废寝忘食地完成了第一批电池的生产,赚到了第一桶金。
经过 9 年打拼,2003 年,比亚迪好不容易做成了上市企业、电池之王,王传福却跟股东们说要做汽车,此举一出,比亚迪股价应声暴跌,两天蒸发几十亿。
面对公司内外的声声质疑和千斤压力,王传福像是没有看见似的," 一意孤行 " 地向造车事业挺进。
之后,比亚迪经历了市场、技术、资金、质量等挫折,不断遇到问题、不断地探索,造电池、造电机、造芯片、造新能源车,围绕绿色出行,他们构建起了一个生态圈,但近 20 年的时间里,比亚迪也只是庞大的造车队伍中波澜不惊的一个,直到 2021 年。
这一年,比亚迪推出第四代混动系统 DM-i,并在年初推出三款搭载 DM-i 的车型,凭借超低油耗的高性价比迅速成为 2021 年的爆款车型,至 2021 年底,比亚迪累计销售超过 150 万辆电动汽车,实现了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燃油车的战果。
2022 年 6 月底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全年累计销量 186.85 万辆,同比增长 152.46%,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 186.35 万辆,同比增长 208.64%,超越特斯拉的 131 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车企。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从第一辆到第 100 万辆,用时 13 年;从 100 万辆到 200 万辆,用时 1 年;从 200 万辆到 300 万辆,仅用时半年。
网络上有句话:成功就是长期的艰苦忍耐,最终换来一次泪流满面的机会。把这句话用到王传福身上应当是再贴切不过了。
02
赢的逻辑
汽车制造业是工业体系中最复杂、难度最高的产业之一,能够带领比亚迪从一个小电池厂走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一的位置,而且是建立起一个新能源汽车生态,王传福靠的是什么?有哪些可供民族企业借鉴的经验?研究比亚迪的成长历程以及王传福的语录,我们整理了以下几点心得:
1. 胸有大志
王传福出生于安徽芜湖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排行老七,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个家庭主妇,一家九口人靠父亲的木工活和母亲的缝缝补补,勉强维持生计。
但好景不长,王传福 13 岁时,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因积劳成疾,没过两年也撒手人寰,王传福的生活和学业变得更加艰难困苦,好在凭借自身强大的意志和兄嫂的扶持,王传福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并在两年后当上了所里的副主任,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1994 年,王传福放弃了 " 大好前途 ",决定下海创业。历尽艰辛,小有成就后,他又决定跨行做汽车,而且要做新能源汽车。
每一次经历挫折、打拼换来成功后,似乎应该停止奋斗了,但在王传福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开始……
《基业长青》的作者说:高瞻远瞩公司的关键问题不是 " 我们做得有多好 ",而是 " 我们明天怎样做得比今天更好 ",他们把这个问题看做生活方式,变成思想和行动的习惯。
我们研究很多企业的成功之路,发现很多优秀经验,但具有根源性的因素是 " 志向 ",或者说是企业家的 " 志向 "。无论何种事业、何种目标,只有内心渴望,你才可能实现,大功大业只属于 " 胸有大志者 "。
2. 使命牵引
当初决定做新能源汽车时,很多人都不看好,甚至明确反对,但王传福却说:" 我对电动汽车有 200% 的信心,比亚迪要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
令人惊奇的是,比亚迪不仅把新能源汽车做成了,还能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和车载芯片等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他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新能源汽车生态。
为什么王传福敢做出一个又一个大胆的决策?底层逻辑是什么?
2017 年 11 月,王传福在央视的演讲中讲述做新能源汽车的原因," 作为一个企业家,钱已经不是大问题了,更多想到的是通过产业来报国。因此,中国面临石油的安全和空气质量的改善这两大紧迫性的问题,我们怎么去改变?因此我们的目标就要发展零排放的电动车,推动电动车的进步,进而取代燃油车,改善我们空气的质量,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2021 年 3 月的《酌见》节目中,王传福与俞敏洪对谈,他说:" 一些不懂技术的企业家以为我们在豪赌,一些不懂市场又不懂技术的投资家也认为我们在豪赌,其实我胆子很小,我根本不会去豪赌。战略不能赌,每一步都是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科学验证,而且是以社会需求,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底层逻辑是企业家社会责任。"
德鲁克说:每一个组织,无论其是否为商业性的,都要有自己的事业理论,一个正确、清晰、一致和专注的事业理论是无比强大的。
事业理论包含三项基本的假设:第一,组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中存在哪些需求或者等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组织应该承担一项什么样的特殊使命,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第三,组织为完成其使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
企业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无论是创业还是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当我们犹豫不决时,不妨回到 " 社会的问题 " 和 " 自身的能力 " 寻找答案。
3. 善抓关键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台词:1 秒钟能看透问题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透本质的人,注定不一样。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这么激烈,市场、技术、品牌、人才等各种要素,竞争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王传福认为是 " 技术 "。
"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别人做多元化,90% 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比亚迪干一个成一个?因为我们高度地重视技术,反而觉得技术是很容易的事。"
" 我们崇尚技术,技术可以让企业家变得更聪明,眼光变得更远,看得更深,这也是比亚迪的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
" 善抓关键 " 可没那么简单,因为关键因素往往是难以攻克的,只有沉住气、下大功夫才能见效,很多人就是缺乏耐心和魄力," 避重就轻 " 或者急功近利,短时间内取得了一些功效,但从长远看,后劲不足,还要把之前错过的课补回来,例如,我们的芯片产业,如果当时能够按照倪光南院士的建议重视对芯片技术的研发,我们现在也许不用再补芯片的课了。
4. 战略导向
王传福认为:" 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里,企业家对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 "。" 技术首先要为战略服务,因为一个产品的失误,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是几千万,或者某一个模具的失误,损失也就几百万,花几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调整过来。但如果一个公司的战略失误,耽误的可能是五年、十年,损失十亿、百亿,甚至企业就灭亡了。因此,战略对公司来说是最重要的。"
从电池到汽车,从镍镉电池到锂电池、刀片电池,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整车到电池、电机、电控等一体化产业链,比亚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而且大多成功了,这离不开王传福对战略的把控能力。他认为:" 只有战略先人一步,跨入高门槛行业,才能赢得发展优势。"
关于战略,有环境学派与能力学派之分,王传福的战略思维是以外部环境驱动为主,紧跟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下大力气投入资源研发技术,通过技术为社会带来解决方案。但不管哪种思维,有一点是肯定的:企业要重视战略。在比亚迪的成长过程中,王传福早已想好了下一步的方向。
5. 压强投入
" 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这是 1998 年《华为基本法》中所写的有关 " 资源配置 " 的原则,在王传福身上体现也非常突出。
1994 年为了创业做电池,他放弃了前途光明的 " 铁饭碗 ";2003 年,电池业务刚站稳脚跟,比亚迪用将近三亿的价格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的股份,2004 年亏损 7000 多万,王传福不死心,2005 年又砸了 2 个亿造新车;为了做光伏,连续亏损很多年,比亚迪仍在坚持投入。




在技术研发方面,据财报显示,2021 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超过百亿,同比增长 24.2%,研发人员数量超 4 万。截至 2022 年 6 月,比亚迪在全球已累计申请专利 3.7 万项、授权专利 2.5 万项。研发上的不断加码,使比亚迪已拥有超安全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3.0、IGBT4.0 等核心技术,支撑着各项业务的蓬勃发展。
6. 激活组织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最高的造诣也不过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要想把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则必须有组织思维。何为组织思维?通俗地讲就是如何由一个王重阳打造出全真七子和全真教。正如王传福所说的:如果我本人算是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子公司都成为一个 " 小王传福 "。
王传福在组织管理上有两点是很突出的:
一是重视人才。他说:" 人才资产才是最重要的。假如我要投资公司,固定资产像房子、机器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会更看重它有多少工程师。只要这些工程师还在,即使所有财产包括土地、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二是激活人才。2017 年,比亚迪在组织上进行重大变革,成立了云轨、乘用车、商用车、电子、电池五大事业群,形成 " 事业群 + 事业部 " 的组织模式,给每个事业部很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限,除了投资由集团掌控外,其他的都有高度的自营权,各项业务独立发展,做好后可以独立上市,上市后给管理人员一些干股。这种做法,把一个比亚迪分成了多个小比亚迪,按贡献分配,既解决了企业过大带来的 " 大锅饭、官僚主义 " 等问题,也激活了各业务线上的人才。
我们研究很多营收十亿、百亿级的企业,之所以陷入一个瓶颈难以突破,其中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企业家比较集权,未能实现 " 从企业家的企业到企业的企业家 " 的转换。这是个难题,但如果想突破瓶颈,就要完成这一蜕变。
7. 坚忍不拔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王传福更像是 " 坚韧的孤勇者 "。
平常人面对几个不同意见就不敢决策了,但王传福,面对股东的反对和外部的质疑,甚至面对股价暴跌,业绩亏损,仍然没有妥协。
平常人做一件事,如果一年两年没有成效,大多都不再坚持了,但王传福为了把新能源汽车做起来,坚持了十几年。
他说:" 新能源车就是一条‘大鱼’。10 年前,没人相信电动车时,我们就开始‘养’,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股东说你 " 烧 " 了这么多钱,分红少了,有争议。这就是困难,但我们坚持、不放弃,因为我们认为中国有石油安全、空气清洁、气候变暖这三大问题必须直面。"
比亚迪从 2008 年开始做太阳能,连续亏损了十几年,王传福还是不放弃,因为他身上有一股韧劲,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成。
事实上,每一个企业家都是 " 坚韧的孤勇者 ";每一个企业家都曾对峙绝望、孤身走暗巷;每一个企业家都是污泥满身、倔强坚韧的。只是这些经历和特质在王传福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已。这种孤勇和坚韧应该是企业家们能做成事的一个深层原因吧。
8. 持续创新
创新不仅指技术,还包括思想、管理和商业模式等," 创新的原动力,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生存而创新,因为竞争和过剩,我必须要创新。竞争压力就是推动创新的动力。每一个企业家都如履薄冰,必须不断推出新东西。"
在王传福看来,创新不是锦上添花的可选项,而是竞争生存的必选项,在充分竞争的时代,不创新就会陷入危机甚至灭亡。
2018 年 9 月 5 日,比亚迪组织召开了以 " 开放 · 创未来 " 为主题的全球开发者大会,向全球的开发者开放汽车上的 341 个传感器和 66 项控制权。这样做比亚迪可能会失去一些技术上的控制权,但未来它会像智能手机系统一样,吸引成千上万的开发者共同开发出繁荣的智能汽车生态。
" 就像手机智能化的过程一样,我们认为从封闭走向开放,也是汽车智能化的必经之路。拥抱智能化浪潮,比亚迪的策略是‘开放’。"
比亚迪将携手全球创新者、创业者和开发者,一起开创智慧汽车万物互联的新未来。(本文完)
点赞关注管理智慧视频号,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原创商业管理思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