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特斯拉掀不起价格战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特斯拉掀不起价格战
[ 复制链接 ]
Abraham30
2023-1-22 20:56:3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车百智库
1月13日,继在中日韩、澳大利亚降价后,特斯拉又宣布在英美德法、荷兰、挪威大幅降价。
各国降价情况 图源:格隆汇
表面上看,这把“价格屠刀”,已杀向全球,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在我国的连番降价,已使其跻身20万-30万区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该价格区间的很多车型,将不得不与的正面“硬刚”。
媒体一片惊呼,认为此次降价,将严重打击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甚至还会“带走”小鹏。即使销量世界第一的比亚迪,也引发不少媒体“担忧”,忧其无法抗衡的“价格屠刀”。
其实,担忧大可不必。早在2022年,众多研究机构已预测会降价,我国的新能源车企也早有预料,但是,仍然在此前反其道而行之——涨价。与其说准备降价开打价格战,不如说,增长乏力,才不得不降价。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涨价权只属于卖方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企业,只能降价。
在中国市场的订单量在迅速枯竭,2022年11月还积压2.5万订单,12月第一周就只剩不足6000单。卖不动了,自然降价。而比亚迪等国产车企,则订单量积压。2022年9月,据报道比亚迪订单积压量已达到70万辆,而其单月产能20万辆左右,消费者需等待3到6个月才能提车,因此涨价涨得有底气。
降价,不可怕,也不是洪水猛兽。2021年,王传福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就表示,从技术上看,中国品牌已实现了全面超越。不管是造型技术,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全面超越外资企业,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
外媒MotorTrend则表示,小鹏仅仅8年时间就能追赶上的步伐,并言明小鹏的智能辅助系统,已经可以比肩。
本文围绕降价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试图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
1、降价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2、此次降价的原因是什么?
3、降价,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为什么不跟进?
4、国内新能源车企如何应对的竞争?
01 四个月五次降价
对于在中国的车型全系大幅降价,许多车主,特别是近几个月购买的车主有些不满,有车主称自己一周内承受了3万元人民币的损失,“没有任何补偿措施,甚至一句道歉也没有。”
还有车主组织起来,去找“维权”,且贡献了一个搞笑的段子:
汽车博主闫闯晒出的朋友圈截图中,一位维权车主分享称“拉了一个朋友去维权,狗东西看降价了挺便宜买了一台”。
闫闯微博截图
降价,真的这么香吗?
此次降价的幅度很大,使其在中国的售价创历史新低。具体看,Model3起售价直降3.6万元,ModelY起售价直降2.9万元,两款车型其余版本降价幅度从2万到4.8万元不等。如此大降幅,使刚买的车主心里不平衡,情有可原,但“补偿”大概很难获得。马斯克已在社交平台回应:如果的价格上涨,此前低价购买的车主,也不会给公司补差价的。
有趣的是,一些买完就降价、没享受到优惠的网友,又主动推荐朋友购买,理由是“希望能通过朋友订车,用她的推荐码换取超充额度,来获得心理慰藉。”降价,显然已促进了销售。据新浪财经报道,宣布降价后,中国三天内斩获3万辆订单。
不过,蔚来创始人李斌两年前的一番讲话,或许要给目前抢购“历史最低价”,且感觉“真香”的车主泼一盆冷水。李斌表示:“的量上来后,成本就降下来,它降到十几万,我都不奇怪”。
实际上,在中国降价后的第2天和第7天,又在英美德法、荷兰、挪威大幅降价。此轮全球大降价中,平均降价幅度最大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达到了14.7%,而中国仅降了10.5%。
这也不是第一次在中国降价了。包括此次降价,在中国,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连续通过各种方式降价5次了,之前的4次降价分别发生在2022年9月、10月、11月和12月。
李斌此前预测还会降价的基础是,按成本定价。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近期针对降价的回应,就有“坚持以成本定价”的表述。无疑,这间接证实了李斌“未来可能只要十几万”的准确性。
陶琳微博截图
产能发展很快,成本下降也会很快,又面临国产新能源汽车“围攻”,降到十几万元的那一天,或许并不遥远。
二手车商的看法,也间接证实了这一判断。据正道新闻,广州小锤二手车市场温先生认为,性价比不足以支撑目前价格,还有一个很长下行空间。因为收一辆二手车平均亏三四万元,该二手车市场门口已竖起“不收”标语。
近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Model Y和Model 3保值率(一年车龄)分别为81.0%、77.9%,分列第9和14名,远低于极氪、宏光MINIEV和零跑等车型。
图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到降到十几万元的那一天,如今购买、感觉“真香”的车主,估计又要嚷着“讨说法”“补差价”了。
02 此番降价为哪般
此番降价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订单枯竭,即消费者不想买了;其二是股价暴跌,即投资者没信心了。
在此之前,从不担心需求,追求的是产能。马斯克曾经多次提及的目标,即年产能在2030年达到2000万辆,因此要在全球各大洲形成生产能力。上海超级工厂成为标杆后,不止一次传出要在国内其他城市建设第二家超级工厂,每次都引起媒体热议和该城市部分居民的“自豪”与“激动”。
谁又想到,产能增长很快,需求却成了问题。在中国,11月还积压2.5万订单,12月第一周就只剩不足6000单。简而言之,消费者不想买了。
需求下降,生产已经受到压制。据彭博社,在上海工厂的扩建计划已被推迟,其上海超级工厂曾在2022年12月暂停生产,当月的汽车发货量降至约5.6万辆。而且,这家工厂的春节假期定为1月20日至1月31日共计两周,与2021年仅停工3天形成极大反差。希望去上海外其他城市建设超级工厂的愿望,将更难实现。
不仅在中国,在全球市场,都遭遇了需求危机。TroyTeslike统计数据表明,截止12月8日,全球订单积压量从7月的47.6万暴跌至16.3万。这么一点需求,对于超级工厂来说, 40天就能消耗光。
解决供大于求的问题,一般有两个选项,一是任由销量增速放缓,二是降价保增长,马斯克显然选择了后者。
除订单枯竭,的股价也大幅下跌。2022年全年,股价下跌了69%,市值蒸发了数千亿美元。据美国《福布斯》,马斯克已痛失“世界首富”宝座,成为2022年的“最大输家”。截至2022年底,马斯克的身价约为1470亿美元,比2021年底减少1250亿美元,几乎蒸发了一半。
股价下跌的背后是投资者信心的丧失。在2021年的股东会上,马斯克表示,销量的目标是年增50%以上,以2021年的全球交付量计算,2022年的交付量目标是150万辆。可是,2022年只交付了131万辆,相比2021年,仅增长40%。显然,没有实现年度销售目标,打破了投资者的期望,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也就不奇怪了。
数据来源:财报
更关键的是,2022年,面对可能销量不振的局面,马斯克却把注意力放到440亿美元收购推特上,这成为压垮投资者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马斯克在4月初表示收购推特的意愿后,其股价便开始直线下滑。投行韦德布什分析师丹·艾夫斯(DanIves)则表示,“基于推特面临的灾难,这是马斯克自己造成的混乱一年。”
纵览马斯克的社交媒体推文,他不认为收购特推影响了股价,但对于销量不达目标还是重视的,因此全球大降价以扩大销量,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03 不是“洪水猛兽”
对于的此次大降价,国内的媒体一片“悲情”,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价格大战一触即发,这将严重打击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甚至还会“带走”此前销售不力的小鹏。即使新能源汽车销量世界第一的比亚迪,也被媒体担忧起来,害怕它无法抗衡价格战。
真的是这样吗?
目前看来,在中国市场,主力车型Model3价格带降至22.99万-32.99万,ModelY的价格带降至25.99万-35.99万,与之产生竞争关系的是国内的20万-30万价格带的新能源车型,这主要包括小鹏P7、G9、极氪001、比亚迪汉和海豹、问界M5和M7等。
不过,从行业形势看,与其说对国内的车企产生了挤压,不如说,国内车企在30万元以下市场的内卷,使得不得不靠降价来求生存。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2022年第三季度销量环比增长35%,低于比亚迪、广汽埃安、吉利集团等车企,后者同期环比增速分别为48%、42%和77%。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军团已经对形成了包围战。仅围绕Model3,国内车企便推出基于年轻高颜值的P7,商务感十足的汉,更动感的海豹,性价比更高的深蓝,还有综合能力更强的C11。相较于国内车企新退出的车型,的Model3发布于2016年,产品周期已长达6年。而国内车企的车型更新迭代块,已经在各个细分赛道对形成了包围。
因此,面对的降价,国内车企迎战的不多,目前仅有问界和小鹏跟随降价。
1月13日,AITO问界官宣降价,问界M5EV调整后售价为25.98万元起,问界M7调整后售价为28.98万元起,两款车型降价幅度达到3万元。1月17日,本就销售不力的小鹏宣布G3i、P5和P7三款车型的起售价分别降至14.89万、15.69万和20.99万,最大降幅3.6万元。
问界降价后,“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发布微博称,进店量并无明显提升。理想创始人李想则评价道,销量少的产品,没资格成为别人的竞品,理想L8、L7才是的竞品。理想目前并没有传出降价消息。而李斌在两年前说“未来可能只要十几万”的前一句话是:“蔚来坚持的原则是不降价”。
不止李斌,早在2022年,众多研究机构已预测将会降价,我国新能源车企也早有预料。但是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纷纷反其道而行之——涨价。去年底至今,比亚迪、吉利、长安、哪吒、东风等品牌先后宣布旗下部分车型涨价。广汽埃安今年初宣布预计于3月初对旗下车型涨价,涨幅在3000-6000元不等。
可见,国内车企并没有认为降价是洪水猛兽。以订单量看,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订单量在迅速枯竭。而比亚迪等国内车企,订单量大多无需担忧。2022年9月,据报道比亚迪订单积压量已达70万辆,而其单月产能为20万辆左右,消费者需等待3到6个月才能提车,所以,涨价是有底气的。
早在2021年,王传福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就表示,从技术上看,中国品牌已实现了全面超越。不管是造型技术,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全面超越外资企业,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
资本市场与王传福的看法是一致的。众多研究机构认为,随着电动汽车产业进入红海激烈竞争,特斯拉的稀缺性品质正在逐渐消失。如在电池续航、车辆安全、智能驾驶等方面的比拼中,优势都不再明显,广大消费者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可供选择。
04 展开智能化竞争
对于部分国人来说,汽车并不只是代步工具,还象征着车主的身份和财富水平。屡次降价,看似能短期刺激销量,但是,却在慢慢地丧失其自带的“高级感”光环。
刚进入中国时,如同此前的苹果手机,给国人带来的是高级感和优越感。但是,与苹果手机新的配置层出不穷,不断提高品牌溢价不同,的主力车型Model3已经上市5年,一直没有更新换代。另一款主力车型ModelY,上市也有两年多了。
国内的新能源车企,虽然一开始落后于,但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对消费者需求更深层次的挖掘,通过更精准的定位,把电动汽车市场做了更精细的切分,从而分走了部分原属于的“蛋糕”。
国产新能源车企不惜血本地“堆料”,在参数配置上尽力拉满,使用户体验快速上市,已经给消费者带来了一种形象上、体验上的“高级感”。而且,“蔚迪埃”还不断推出百万级别的高端豪华车型,提升品牌力、进而提升溢价。
对于降价,马斯克还有另一种解释:“即使以极低的利润率销售汽车,但随后将其升级为自动驾驶汽车,其价值也会得到提升”,即即使不靠硬件赚钱,也可以靠软件赚钱。摩根士丹利认为,通过销售软件订阅服务获得的利润最终可能比销售硬件多。
不过,这只是一种前瞻性预测。目前,显然无法靠软件的盈利维持基本运营。据财报数据,2021年全年,包括自动驾驶软件在内服务及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38.02亿美元,虽然同比增加了65%,但是,这部分营收只占其总营收的7.06%。
还有,的智能驾驶水平,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先进吗?
其实未必,除了王传福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全面超越外资企业”外;专注于未来智能交通产业的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创始人、CEO丁磊在2022年接受专访时也表示,新能源智能化时代,中国汽车可以超越国外。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则直接表示:“随着国内不断推进新能源车发展,我国已有不少品牌在技术、造车理念、硬件上已经领先。”
外媒MotorTrend发表了一篇文章,言明小鹏的智能辅助系统,已经可比肩。美国将其核心竞争力定为FSD,目前,购买的车主只有超过10%的车主选择购买FSDbeta,且偶有负面失灵事件。而小鹏之前推出的高速NGP,则有超过84%的车主选择使用。在挪威权威传媒机构AllerMedia公布的2022年度汽车指数调研结果中,小鹏荣膺“年度最知名新车品牌奖”。
国产新能源车企在电动化阶段虽发展得不错,但那是跟随等欧美车企发展起来的;而在决定胜负的智能化下半场,国产车企不但有超越之势,而且走出了“中国道路”。
譬如,针对彭博社资深主播FrancineLacqua关于小鹏的智能化是否复制的疑问,顾宏地就明确表示,小鹏汽车的目标从来不是复制,而是超越。
另据汽车之家iV-RATING智能汽车评价体系,相较于,国产品牌车系表现更抢眼。在榜单中,总分Top3均为中国车企,前10名车型中有8款国产汽车,而ModelY在18款车型中,仅排在第16位。
图源:汽车之家
在已经进入智能化下半场的如今,国内车企与其与展开价格大战,不如在智能化方面与展开竞争,从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换道超车,后来居上。
最后,未来若还不断降价,短期内,的确促进其在全球的销售业绩,不过,极有可能边际效应递减,而且,对于国产新能源车企依然是利好,这可促进全世界智能汽车的普及,教育了市场,从而带动国产智能汽车的下一步销售。
参考资料:
[1]《2022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汽车之家研究院、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
[2]《2022年12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精真估
[3]《:心有余而力不足的2022》,21世纪经济报道
[4]《广州二手车市场现“不收”标语,车商:收一辆平均亏三四万》,正观新闻
[5]《智能时代下,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远川研究所
[6]《降价,只为活着》,钛媒体
[7]《渗透率不断提升 汽车智能化速度超出预期》,中国汽车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Abraham30
关注
主题数90
乾照光电15亿元再融资完美收官 龙岗区委副书记走访服务兆驰股份 ...
阅读 6604
许家印,柯鹏,回不去的海花岛
阅读 4512
江淮汽车:拟17.04亿元收购安徽蔚来部分资产
阅读 4150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