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寒风凛冽的2022:手机市场深陷大乱斗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寒风凛冽的2022:手机市场深陷大乱斗
[ 复制链接 ]
多德德多w
2023-1-22 20:56:35
集微网消息,疯狂的备货碰上不利的外部局势,使得手机厂商们在2022年历经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去库存压力。
大砍上亿部订单更是屡次被爆出。今年3月底,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今年以来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
不到2个月,郭明錤再度示警称,累计至今年中国大陆手机品牌厂已下砍手机订单2.7亿台,其中,联发科已对第4季5G芯片砍单达35%、高通8系也下调15%,且后续旧款还会降价大拍卖。
大幅砍单的背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三星暂停拉货、苹果暂停招聘新员工,手机厂商裁员、上游厂商订单大幅萎缩,产线稼动率狂跌,市场竞争加剧。当然,产品毛利率下滑、人员频繁变动更是常态。
换句话来说,2022年对于手机上下游厂商而言,是异常艰难的一年,大砍单的背后,不仅影响了手机品牌厂商手机项目的进度,让不少手机上游供应商深陷疯狂的价格战之中,更是让一部分厂商走上了亏损之路。
不过,在这一场危机当中,新能源汽车、储能和以穿戴为代表的VR这三大领域正上演一场接力“加速度”。
手机市场现阵痛,行业人士:未来三年仍是静默期
2021年整个手机市场被缺芯所困扰。从手机SoC到电源管理IC、屏幕驱动IC、CMOS图像传感器等等,几乎无一幸免。
对于缺货的程度,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曾在2月24日晚间则在个人微博上也给出了精确描述:“不是缺,是极缺。”
有了缺芯的教训,加上各家2022年争夺市场的计划,安卓各大手机厂商加大了2022年的备货,然而乐观的背后,一场危机正悄然来临。
据已披露的数据显示,深受全球芯片短缺、三星越南工厂因疫情影响的三星在2022年将手机出货目标定于3.3亿部;小米、OPPO、vivo、荣耀的2022年目标出货分别为超过2亿部、2亿部、1.5亿部和8000万部。
然而在2022年第一季度,手机品牌厂商们便遭遇到了全球手机出货下滑的压力。
(数据来源:Omdia)
根据Omdia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约为3.08亿部,同比下滑12.9%,经过统计发现,截至目前,今年连续3个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同比分别呈现12.9%、3.2%和7.6%的下滑态势。
就单个手机品牌厂商的出货情况来看,安卓阵营无疑成“受灾区”。
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安卓阵营的华为、vivo、OPPO、传音、小米出货同比下滑幅度均超过10%。其中,华为手机下滑幅度最大,竟高达61.9%。
(数据来源:Omdia)
vivo、OPPO、传音、小米出货同比分别下滑36.90%、33.10%、22.40%和14.30%。面临这一出乎意料的情形,安卓手机厂商均开始了削减订单的动作。
在今年的3月底,郭明錤在社交媒体上曾表示,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今年以来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2022年原出货计划的20%左右。同时其指出,由于消费者信心不足,未来几个月内订单有可能继续减少。
与之前的预料完全吻合,第二季度除了三星以外,安卓阵营的手机品牌厂商出货仍面临下滑的局面。其中,安卓阵营中出货量较大的小米、OPPO、vivo仍以同比下滑超20%态势呈现。
在5月份,郭明錤再度示警,并称累计至今年中国大陆手机品牌厂已砍手机订单2.7亿台。随后,三星更是在今年6月份一暂停对外采购零部件,并不断下调智能手机出货预期,从最初的3.34亿部到今年年中的3亿部,再到8月份的2.6亿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早前郭明錤预测的实际出货数据或许还相对较于乐观,因为经过统计Omdia的数据发现,排除三星和小米、荣耀外,截至今年的第三季度,OPPO、vivo全球出货量仅约为8010万部、7420万部。
如果说OPPO、vivo第四季度全球出货量均在4000万部左右,那么合计下来,这两家手机品牌厂商今年全球手机出货也分别仅达到约1.2亿部、1.14亿部左右,换句话来说,市场真实情况比郭明錤预测中的数据还要惨淡些许。
而在供应链端,手机上游供应商更是颇为煎熬。首先,乐观的市场评估,让不少厂商已着手扩产等事项,当市场需求大幅缩减时,为了争抢订单,手机上游供应商因此陷入激烈的价格战之中,如今产品毛利率下滑压力俨然已成为它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其次,订单的减少,使得手机上游厂商们的产线稼动率狂跌。早前有手机产业链人士与集微网沟通时,对方直言,由于订单减少,很多工厂产线呈现“黑压压”一片的场景,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多家厂商产线稼动率狂跌,有的更是将生产线工人的工作日从每周7天调整到5天,甚至是4天,有厂商多次实施放假措施。
当然,订单的减少,也使得多家厂商出现裁员,甚至是亏损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集微网还发现,不少手机相关从业者已转型至其它领域,例如AIOT、汽车产业等便成为转型的重要方向。
整体来看,对于智能手机从业者而言,它们正处于一个难熬的“阵痛期”。展望明年,有业内人士更是颇为悲观的谈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创新乏力,订单也并不明朗,这是颇为不乐观的信号,因此明年会更为艰难。
有业内人士更是指出,未来三年手机市场仍处于静默期。由此不难看出,今年或许还不是最难的时间点,而所谓的阵痛期还将持续。
一场接力的“加速度”正在上演:MR明星级产品将诞生
诺基亚CEO佩卡·伦德马克近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会上预测,6G将在2030年左右进入市场,届时智能手机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嵌入人体的电子设备。
这个判断,与扎克伯格6年前的言论如出一辙。当时,他在与马云谈到智能手机时表示,每隔15年就会有一种旧技术被取代,智能手机也不例外。
如今,距离苹果2007年推出第一代智能手机iPhone,恰好过去了15年。
当然,种种迹象也表明手机市场迎来了一次大退潮。在手机市场如此低迷的阶段,手机从业者也寄希望于又一个庞大体量的产品正式问世。如今以穿戴为代表的MR/AR产品似乎被贴上了又一重磅级产品的标签。
“苹果的目标是10年后AR取代iPhone。”早在2021年郭明錤曾提到。其直言,苹果将推出AR头显,将配备Mac同等级芯片;可独立运行(一体机),无需外接Mac或iphone等。
然而,苹果的这一颠覆性产品始终在逃票的路上。
12月14日,郭明錤在推特上发文称,目前还不确定该产品发布的时间(先前预估2023年1月发布)是否会延期,但通常发布会与终端产品大量出货时间若相隔过久会不利推广与销售。
其最新调查指出,苹果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因为软件相关问题可能会延迟到2023年下半年(先前预估2023年Q2)。零组件大量出货时间可能依然是2023年上半年/2023年Q2,但因终端产品的量产出货时间推迟,预计2023年苹果头显的出货量将少于50万部,低于市场共识的80万—120万部。
日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苹果正在加紧开发MR头显,这是自Apple Watch以来的第一个主要新产品类别,苹果还重新命名了配套的操作系统,将MR头显操作系统的名称从“realityOS”改为“xrOS”,这是不久后推出的迹象。
这一言论与郭明錤一年前的言论颇为吻合。
郭明錤曾表示,苹果AR头显将搭载性能媲美M1的“桌面级”芯片和索尼4K Mirco OLED显示屏,目标是在10年内取代iPhone,预计出货将超过10亿部。
要知道苹果手机、手表均采用的是IOS系统,而按照苹果公司精品路线的作风来看,苹果此次对系统名称的变更等种种迹象表明,苹果又一划时代产品将诞生。
苹果划时代产品的即将出炉,给陷入尴尬处境的VR/MR/AR产业带来了一丝暖意。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向这一领域倾斜的迹象也甚为明显。
11月1日,工信部等五个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给出2026年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500亿元、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2500万台(AR+VR眼镜,全景相机等)等具体目标。
在政策的加持和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有企业已积极“行动”,其中,尤以京东方最为明显。据公开资料显示,京东方拟总投资约290亿元投建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
京东方明确指出,随着科技和产业生态的持续发展,VR产品需求持续释放,带动着相关产业链急速发展。作为VR产品核心器件的微显示产品也将迎来高速增长。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京东方下属控股子公司北京京东方创元科技有限公司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应用LTPO技术的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 着力布局 VR显示产品市场。
除了京东方以外,舜宇更是成立了以XR整机制造ODM为目标的舜为公司,另外欧菲光、德赛电池、鹏鼎控股、中光学、科瑞技术、商络电子、弘信电子、蓝思科技、联合光电、高通等厂商也均在这一领域均有布局。不过,经过集微网的观察发现,在VR/MR/AR领域,产业链整体仍普遍处于早期的培育期,目前如何落地成为最大的问题。
就出货量上看,国内出货量最大的Pico今年的目标出货也仅为120万台,由此不难看出这一市场目前的处境。另外,从各大手机产业链厂商们布局的情况来看,在这一领域营收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可能就只有舜宇一家,其它厂商在这一领域收入占比仍颇小。
针对这一领域,有业内人士指出,政策的发布,对国内VR/MR/AR产业会有一定的支持,但是上述领域现阶段还是缺乏高粘度的应用场景,因此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
汽车市场与早年的手机市场相似
智能化的持续推进,改写了燃油车历史的同时,拉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在中国、美国等全球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带动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销量高速增长,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6.6万辆,全球产量达到320万辆。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354.5万辆,同比增长1.6 倍。2022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66.1万辆,同比增长1.2倍。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经过最近十余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已形成了从“三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完整的产业链。
另外,随着全球碳中政策,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的出台,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根据资料显示,欧盟2019年4月通过新的碳排放规定:到2025、2030年,新登记乘用车碳排放量在2021年基础上分别减少15%、37.5%,由于燃油车的节能技术改进仅能实现年均1.5%—2%左右的碳排放降幅,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欧洲车企的唯一选择。
据悉,大众、宝马、沃尔沃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5%、30%、50%;本田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65%。
由此可见,由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与之前的手机市场从功能机转型至智能机时代颇为相似,而随着上述等因素的产生,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阶段,智能座舱、芯片、电池材料、PCB、自动驾驶、连接器等领域也迎来了发展良机。以动力电池为例,根据Marklines预测,全球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将带动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持续高速增长,2025年全球装机量可达850GWh、市场空间可达5800亿元。
另外,从智能化来看,汽车智能化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智能硬件的加速发展将带来大量电子零部件的增量需求。
以辅助驾驶为例,随着汽车高级辅助安全驾驶系统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汽车高级辅助安全驾驶系统的落地,同时也会极大促进智能座舱系统的发展,给摄像头、激光雷达、显示(含HUD)、照明等车载光学的应用带来了持续增长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向动力、智能化转型的同时,车载市场的竞争也明显加剧。为了争抢更多的市场份额,特斯拉在今年的第四季度,挥动了促销利剑。
当外部一致预判特斯拉直接竞品企业包括新势力小鹏/蔚来/理想以及一线主流车企比亚迪/吉利/长安等或将陆续跟进降价时,比亚迪、长安深蓝分别宣布上调部分车型价格。
汽车产业是明显的政策驱动型产业,针对汽车这一市场,有行业人士则认为,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完全终止,行业普遍担忧2023年一季度汽车市场会陷入低谷。
当然,储能市场在今年也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根据GGII详细统计,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48GWh,同比增长2.6倍;其中电力储能电池出货量29GWh,同比2020年的6.6GWh增长4.39倍。背后增长的原因得益于2021年海外储能电站装机规模暴涨以及国内风光强配储能的管理政策。GGII预计2022年国内储能电池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保守估计年出货量有望突破90GWh,同比增长88%。
开源证券认为,伴随全球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储能产业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装机规模将达661.3GWh,新增装机市场规模将达10062.3亿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说一场接力的“加速度”正在上演,但是对于一部分企业而言,过高的市场门槛会过多地消耗自身的“体能”,另外就VR产业而言,在政策的支持之下,可能会诞生出头部玩家,但对另外一部分入局的企业而言,想要在短时间获得大额收入,也并不现实,因此在这一关键的特殊时期,依靠手机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现金流至关重要。(校对/李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多德德多w
关注
主题数117
公司巨亏82亿,自己却拿12亿薪酬?威马沈晖被骂惨了
阅读 2976
大爷大妈“放生”矿泉水,当地协会回应:不属于放生,也不属于协会研究范畴 ...
阅读 2755
好险!小鹏汽车辅助驾驶高速公路上多次突然退出!车主讨说法...... ...
阅读 2620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