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春节的7个晚上|东北年俗的生长与消融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春节的7个晚上|东北年俗的生长与消融
[ 复制链接 ]
gem2
2023-1-25 21:10:01
小年夜,买了一堆烟花爆竹,带儿子去河面放掉。梅河汇入辉发河后已是一条江的身量,冰面阔大空旷,满目皆白,正是放烟花的绝好舞台。儿子自然欢呼雀跃。
对在上海长大的孩子,算是他父亲的老家——这个叫“梅河口”的小城市所能给的一种“福利”吧。
可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似乎在减少。不知道其他地方如何,就我自己的感觉,在梅河口,似乎现在大部分人家过年时买的鞭炮并不比三十年前多——当然会贵得多,却与物质丰富的进程不太同步。一个显然的指标,是售卖烟花爆竹的店面越来越少,以至于与老家的中学同学聚会时,席上会有人求问哪里才能买到烟花。即使买了,找到合适的地方燃放,在春节冬夜突破重重寒冷求一时之乐,也变得益发困难。放烟花作为一种年关娱乐的地位与神奇魅力,早已淡化了。
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曾经大概算全国最大公约数。连这也愈发淡了,可以想见那些更具地域特性的春节习俗,少不得要接受年岁的考验与洗礼。
我小时候,1980年代吧,到别人家串门,很多人家里某面墙上有祭拜专用的一块空间。摆放的物件五花八门,祖宗牌位,神灵画像……通常香烟缭绕,光线不足,充溢晦暗的神秘感。春节期间,照例还有供果糕点,讲究一点的,糕点都按了红点。说也奇怪,即使在物质那么匮乏的年代,也很少听说有小孩子偷吃供果的事件。想必是那神秘的威仪,确实深种到了所有人心中。
如今普通人家已经少有这样专门的空间。即使有家中祭拜需求,也都大为克制,甚至近乎敷衍。反正以我所见,作为一种曾经相当普遍的习俗,这个祭拜空间是在年岁中慢慢消融了。
有消融就有生长。私人空间消融的,转而在具有某种公共性的空间生长出来。怪力乱神的需求在萨满传统十足的东北是永远不会真正式微的。河边山边,一种曾经在特别年代被肃清的名叫“小庙”的微型建筑,从无到有到遍地开花,似乎不过用了十几年时间。
如果说有一种春节消耗品在这几十年中始终在增长,我首先想到的会是黄纸。春节期间,几乎每家小商店门口的黄纸都摆成小山,在有些街道两边更是显得壮观。黄纸经过焚烧,在另一个世界就注入了流通体系,灌注了对先人的情义与关心,盛而不衰。然则何以家庭中的祭祀空间会消融,烧纸却日渐茁壮?恐怕人人心里还是觉得,烧纸送钱更实惠更直接一些。
在这一点上,功利性占据了主导。谁能不遇到些不顺当的事儿呢?难免会有些狐疑,转而有了寄托和指望。一位亲戚就非常肯定地说,在得了新冠难受几天后,她忽然想到有两年没去给父亲烧纸了。挣扎着去烧了些,回家后什么症状都当即消失。
各地的年俗,主要分两种,一是禁忌,二是偏好,遍及娱乐、饮食……诸多领域。
东北的年俗讲究正月初一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把“扫帚星”引来,招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扫走运气而破财。 再有正月里不剃头,会“克死舅舅”。其实也不全是东北风俗,很多北方地区都有。到今天,目力所及,这些禁忌在有老人的家庭或许还比较严格地被遵守,但年轻人的小家小户,就很难说了。
至于饮食偏好与习俗,就更加如此。街上依旧有卖冻梨冻柿子的,但买回家经常没多大市场。各种经典的东北小吃,“粘火勺”“苏耗子”“粘豆包”之类,早就日常,不再是春节期间的食物。“杀猪菜”曾经是传统东北年夜饭的代表,如今因为随时能吃到,反而与春节尤其疏离起来。
与杀猪菜相近境遇的是秧歌。1980年代时,春节期间最值得期盼的就是秧歌队的到访,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但在现在,扭秧歌越来越回归到一种日常的文艺娱乐项目,在气候宜人的公园中稳定生长,结果是它反而离春节越来越远——当然还不至于消失。
东北之外的人,甚至相当多东北本地人,常忽视东北文化风俗元素来源的多元性。东北有自己的悠久文化与历史,但它却不存在于当代东北人的大脑里。比如我老家梅河口市,曾经是盛京围场总管衙门治所,类似一个娱乐与自然保护区功能的机构。从梅河口向南不远就是柳条边。向北呢?莫非是一片无人区吗?在《帝国之裘》一书中,作者就此提出了疑问,并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即使在柳条边存在的日子里,吉林以北的东北也并非无人之地。
短短一百多年间,东北骤然膨胀,土著与外来者的文化一起融入了当代东北的风俗文化中。融合如此顺畅,如今东北文化中一些代表性名词,已经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它的来历。比如嘎拉哈、酸菜白肉……汉族人和朝鲜族人都做自己的辣白菜与冷面,味道近似却又分明。
东北文化是年轻的,并且仍在继续生长。地方特色文化和风俗的消融在中国是普遍现象。只不过,当经济发达区域民间保存地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之时,多年来经济发展乏力的东北,却逐步成为某种“文化落后”的标靶,很少有东北人会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感到担忧。希望这仅仅是无意识下的无畏,而非无谓吧。
无论如何,总有一些在真实生活中缺乏土壤的年俗会逐步消融,能保留下来的年俗都是生命力强韧的。也有一些新的年俗会生长出来。但新的是不是一定好呢?也不见得。有一种“新年俗”肯定是全国都有的,那就是在年夜饭的桌子上,统统低头,翻看自己的手机。
海报设计 白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车规AEC-Q102」
gem2
关注
主题数869
胡鑫宇母亲发文:在找你真相的路上,不会停止
阅读 6038
一图看清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率变化趋势,专家称病毒有点‘传’不动了
阅读 5022
武汉长江官宣解散,李铁4年挖下天坑,债务高达4亿,两度被罚分
阅读 4249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