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特斯拉的舒服日子快到头了?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特斯拉的舒服日子快到头了?
[ 复制链接 ]
123457927
2023-1-31 13:07:38
最近的特斯拉又掀起了一阵风。
全球范围的降价为特斯拉带来了订单,也“带回”了资本市场的信心。
过去一周,特斯拉股价飙升了33%,市值也在一夜之间暴涨3800亿,马斯克也高兴了,并在财报电话会中称,强劲的需求将有望推动特斯拉在2023年的订单量达到200万辆。
眼看着确实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分析提出不同意见:如果以200万辆/年作为标准,那么特斯拉通过全球降价10%-20%实现了1月单月16万订单的刺激增长。这是不是一件合得来事情?
特斯拉降价也在对行业发起一轮震荡,或许将带来一次新的行业洗牌。
在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报中,甚至将此次特斯拉的降价,比作是1913年福特T型车引入流水线生产后,汽车产业进入大通缩的重现,只不过,这一次的通缩是电动汽车。
在去年第四季度,降价降低了特斯拉的毛利率,但是从单车利润看,特斯拉仍然有空间。
本篇将主要来讨论——
如果特斯拉持续降价,它的市场需求会转化成订单量持续增长吗?它的全球降价和订单增长是否具备性价比?
进一步看,特斯拉降价推动行业洗牌的同时,市场的走向如何?
特斯拉的需求侧出现了问题
降价带来的订单量增长还在持续。马斯克称,1月的订单额增长几乎是生产率的两倍。这种模糊的说法让特斯拉的1月订单量充满的猜想空间,或许也意味着实现满产的特斯拉可能在1月无法完成所有订单交付,并且会拉动整个一季度的交付增长。
所以,最终可能要看特斯拉整个一季度的表现,才能来验证这一说法。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特斯拉是有降价空间的。有分析师称,特斯拉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单车利润为9574美元,从去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看,是大众汽车的两倍多,是丰田汽车的四倍。
那么,特斯拉会因此换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吗?
西部证券在研报中预计,2023年中国、欧洲、北美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960、295、165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35%、19%、10%。对应特斯拉各市场销量分别为65、35、90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将分别达到7%、12%、54%。
这些数字都指向一个问题: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并没有因为降价而带来超出预期的增长。2022年,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是6.4%,2023年仅仅微增到7%。
中国市场也是特斯拉竞争对手最多的一个市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需求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分食。
Model 3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西部证券指出,Model 3去年在中国竞品增多,是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
从与竞品对比的角度,西部证券研报中指出,2022年以来,随着比亚迪海豹、蔚来ET5 等新车型的陆续上市,Model 3由于产品更新缓慢,多维度竞争力出现下滑。
图源:西部证券
产品竞争力下滑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性能方面,Model 3在续航里程、最大功率、最大扭矩等方面不再具备明显优势。内饰方面,Model 3内饰偏向简约设计,座椅材质仍然以仿皮为主。相比之下,蔚来 ET5、小鹏 P7等车型均已可实现真皮座椅,同时配备运动座椅、座椅按摩、通风等功能,内饰配置更加丰富。
其实,相比于激烈的中国市场,特斯拉在北美市场面对威胁暂时并不大——但是特斯拉还是主动降价了。虽然竞品增多的问题在北美主战场也出现了,但压力显然不及中国市场。
福特、起亚在北美纯电动车市场份额的增长,对特斯拉在北美市场的表现产生了一定威胁。比如Model Y,在2022年,model Y在北美的市占率也从1月的32%降低到11月的23%(西部证券统计)。
对于特斯拉需求趋于饱和,或呈现下滑的潜在威胁,主要来自于在特斯拉最为吃力的中国市场。如果它的最大竞争对手比亚迪一旦跟进降价,对特斯拉产生的威胁将是巨大的。
虽然从单车利润来看,特斯拉相比于比亚迪拥有着更大的空间。但是从2023年的市场需求和细分市场分布来看,如果比亚迪的中高端份额提升,来弥补其在20万级的利润的话,在与特斯拉直接竞争的细分市场,比亚迪同样拥有降价的资本。
事实上,关于特斯拉的长期增长,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存在分歧的。对于特斯拉的需求前景,分析师们有着不同的想法。
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师Toni Sacconaghi, Jr. 指出," 特斯拉正面临着严重的需求问题 。"该分析称,相比于2022年第三季度的水平,其每款车型或需降价1800至4500美元才能有效激活需求。
而在研究机构cfra research分析师Garrett Nelson看来,“特斯拉的需求前景比任何其他汽车制造商都要乐观得多。”
结合起来看,这其中并不矛盾。
相比于其他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有着更强的降价空间。如果特斯拉发动价格战,拉动自身需求增长的同时,还对竞争对手们造成了进一步打压——这看起来像是一损俱损的一招。
同时,分析师们也认为,特斯拉也可以继续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其实也是一种侧面的降价策略,来继续达到刺激需求的效果。
特斯拉掀起1913年行业大洗牌?
关于特斯拉全球范围的大降价,摩根士丹利将此次特斯拉降价比作是1913年福特T型车引入流水线生产,特斯拉将掀起一场电动汽车产业的大通缩。
摩根士丹利在“特斯拉重现1913年汽车产业大通缩”的研报中举例,1913年,福特引入流水生产线,福特T型车开始大规模生产。随之而来的,相比于1908年福特T型车刚刚问世时的850美元价格,在规模化生产后,售价降低了40%。在1923年时,T型车更是降到了393美元,并最终将售价控制在了290美元。
福特汽车公司早期的一条装配线 图源:源于网络
这是故事的开始。福特规模化生产,也使汽车生产商从高峰时的255家,降低到44家,并且市场最终被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占据来80%的市场份额。
通缩改变了汽车商业的玩法和竞争格局,并且将大部分的工业挤出了市场。
但是与1913年不同的是,在福特引入流水生产线的时候,整个行业的年均产量都处于低迷状态。摩根士丹利研报中引用的《汽车》杂志的数据显示,1907年美国255家汽车制造商的年均产量只有169辆。现实的电动车市场则完全不同。
故事的结局很有意思。福特的单品策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说让福特打赢了燃油汽车的中场战事。但也并没有让福特守住美国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
改进生产模式并没有让福特一直称霸美国汽车市场。1913年引入流水线生产模式的T型车,在1927年被雪佛兰打败,同时,最终通用以多样性产品策略以及更现代的管理方式,抢食了福特的份额。
“打败福特的,是一个跟福特做事方式完全不同的公司。”行业分析师们喜欢这样评价当时通用对福特的对抗。
当然,特斯拉并非完全是当年福特的延续。
今天的特斯拉与当年的福特很相似的一点是,他们依靠的都是销量增长-产能扩大-成本降低-价格降低循环的商业模式中——这是特斯拉不同于中国其他玩家的一种战斗策略。如果需求不振,销量下降,这个循环就会因为一个问题,而变成产能减少、成本升高、价格提高,并导致需求进一步下滑。
所以说,特斯拉有必要继续发起这样的战争,但它是否是这场由其发动的行业大洗牌真的最终受益者,目前还尚无定论。
同时,一个越不特斯拉的公司,越容易对它构成威胁。而如今看来,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多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123457927
关注
主题数109
除了比亚迪,所有车企的牛皮都吹炸了?
阅读 4244
人民的五菱,在被人民抛弃
阅读 3749
加码中国 解局“访华德企豪华总裁团”
阅读 2758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