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马斯克给资本壮胆,侵入式脑机接口赛道升温 | 焦点分析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马斯克给资本壮胆,侵入式脑机接口赛道升温 | 焦点分析
[ 复制链接 ]
郁闷的安静
2023-1-31 18:05:03
原标题:马斯克给资本壮胆,侵入式脑机接口赛道升温 | 焦点分析
文 | 周鑫雨
编辑 | 苏建勋
1月28日,一家名为“应和脑科学”的公司,宣布获得超亿元的天使轮融资。
这是一家从事侵入式脑机接口(BCI)研发的企业。对自主系统设计、电极设计、芯片设计等复杂领域的攻克,让这家在2022年10月才成立的年轻公司,立刻受到多家专业医疗基金的追捧。
不只是应和脑科学,2022年12月到今年1月,国内已知就有4家侵入式脑机接口(BCI)公司披露了新一轮的融资,数额均过亿元。成立于2011年的博睿康,以及均成立于2021年的阶梯医疗和脑虎科技,也在去年下半年顺利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这是侵入式BCI受到资本瞩目的一个缩影。
在BCI赛道,侵入式是离解密大脑最近的一条技术路线。无论是在治疗帕金森、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医疗领域,或是实现用脑电波操作电子设备,侵入式BCI都承载着人们对大脑潜力的想象。
但由于商业化落地遥远、研发投入巨大,且需要涉及人体开颅等高精尖技术,侵入式BCI长期以来是鲜有资本踏入的荆棘丛。
2019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ck)的侵入式BCI公司Neuralink,成功将电极植入了小白鼠和猴子的脑部,侵入式BCI的概念实现了破圈。2022年12月1日,在Neuralink的发布会上,马斯克的猴子用意念在屏幕上打下了一行字,则将侵入式BCI的阶段性成果捧到了资本和大众面前。
而资本,也用热钱予以了回应。
圈内人的狂欢,破圈了
2022年前,国内侵入式BCI赛道,颇有些孤芳自赏的萧瑟感。
融资数据能侧面佐证资本对侵入式的谨慎:2015年到2022年上半年,国内脑机接口行业获得融资的37家企业中,仅4家布局了侵入式技术。
愿意给企业“烧钱”资本也大都有医学背景,深知侵入式BCI发展的痛处。领投应和脑科学的邦勤资本,由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学博士刘明宇创立,核心成员也大都出身于迈瑞、乐普、海王、三生等医疗企业。
博士期间,刘明宇就开始做有关脑电的研究。在主攻非侵入式的过程中,他花了不少功夫在克服头皮电阻上,“(那时)觉得BCI距离商业化差太远了”。连非侵入式都如此,更别说直入“虎穴”大脑的侵入式。
在2015年左右,就和任何新兴的概念一样,侵入式BCI的产品形态并不清晰,与治疗帕金森等神经类/精神类疾病的DBS(深脑刺激)有所重合。
源来资本合伙人丁一涵介绍,一旦产品形态或者应用场景与现有的成熟技术有所混淆,资本对侵入式BCI的价值评估就会大打折扣。
2019年,侵入式BCI迎来了转机
。那一年,马斯克宣称植入BCI的猴子能够用电脑控制计算机;2021年,猴子学会了用脑电波玩视频游戏;一年后,它又学会了打字。
“Neuralink的尝试是很超前的,他们定义了BCI的产品形态,”丁一涵对Neuralink不吝赞扬,“区别于单向刺激大脑的DBS,BCI能够清晰地读取大脑数据——某种意义上,脑机接口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Neuralink试水后,不少从业者明显感受到侵入式BCI概念的破圈。一个明显的信号是,愿意投资或者了解侵入式BCI的资本越来越多。
一方面,愿意接触甚至投资侵入式BCI的综合性、非医疗专业基金愈来愈多,比如在天使轮独家领投阶梯医疗、的源来资本,曾投出墨茉点心局、熊大爷等消费赛道公司。脑虎科技在今年完成的2轮融资中,也出现了盛大、红杉中国的身影。
一名侵入式BCI从业者记得,某家擅长投消费领域公司的基金,在Neuralink发布会结束后就打来了电话,提出要和公司再聊聊。而就在2021年,这家基金以“商业化太遥远”为由,放弃了投资。
另一方面,侵入式BCI的投资组合中,出现了更加专精的医疗基金。投资应和脑科学的组合中,诸如礼来亚洲基金、西交一八九六科创基金的专业医疗基金占据了半壁江山。
阶梯医疗推进A轮融资的过程中,丁一涵能感受到专业医疗机构对侵入式BCI的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说明侵入式BC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逐渐明晰,BCI的定义在逐渐收紧。”
证明长跑的能力
2016年初,刚起步的Neuralink在种子轮接受了来自马斯克的数百美元。有了名人加成,Neuralink急速成长,在2022年下半年,估值已经飙升至近60亿美金。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像马斯克一样自带光环,客观而言,侵入式BCI的研发是一项“烧钱”的业务。
复旦大学侵入式脑机接口硬件系统工程师刘伟观察到,不少国内侵入式BCI研发制造企业都陷入过资金链紧张的困境,“1个亿,用了不到一年半,就要想办法继续融资”。
一名国内侵入式BCI从业者告诉36氪,公司从临床走向在医疗领域初步的商业化,至少还要5-7年。这也是医疗器械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平均周期。
而刘伟则认为这个周期至少在15年,“侵入式脑机接口目前也就仅限于疾病的探索,疾病的治疗、疾病的诊断都谈不上。”
与此同时,资本也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相较于2022年前,资本对侵入式BCI的研发路径和商业化周期有了更成熟的认知,但对企业自身的造血或抗风险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应和脑科学,邦勤资本看重的是其背靠应脉医疗集团的出身。“他们有靠神经调控产品造血的能力,”刘明宇告诉36氪,“否则仅靠BCI确实会面临无法回血的窘境。”
而源来资本强调企业的全栈式能力。侵入式BCI并非单纯涉及生物或脑科学领域,而是由材料学、半导体、机械工艺等组成的复杂系统。比如为了更精确地在大脑皮层中植入电极,Neuralink甚至发明了一个手术机器人。
源来资本最终选择了能够自研芯片、团队整体能力可实现全栈研发的阶梯医疗。目前,国内多家侵入式BCI企业也开始对芯片进行了布局。在丁一涵看来,自研的另一好处在于可以提高优化和迭代的效率,这是靠外包难以做到的。
2022年7月,马斯克表示,他已经将自己的大脑上传至云端,并已经和自己的虚拟版本进行了交谈。他设想,人们能通过BCI将自己的记忆、意识导出并储存,实现“意识永生”。
疯狂的想法,让人倍感兴奋,却又觉得遥不可及。创业者和资本希望的,是让侵入式BCI尽早证明自己的现实应用和商业价值。
治疗渐冻症、帕金森、瘫痪等患者,是侵入式BCI商用最为确定的第一步。在给阶梯医疗的A轮引入资本时,丁一涵有意地接触专业医疗基金,“医疗是最为明确以及最早实现的应用场景,相应地,我们希望资本能够为企业带来医疗上的资源”。
2021年5月20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中,双向脑机接口能刺激大脑唤起触觉,提高瘫痪人士操作假肢能力。图源:视觉中国
脑虎科技将商业化进程概括为“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实现严肃级医疗设备的商用,第二个五年在普通人中落地基本的元宇宙应用,比如用“意念”操作电子设备,第三个五年则是马斯克描绘的图景,实现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孪生共存。
有Neuralink开路,并不意味着侵入式BCI的推进是条坦途。即便有马斯克的光环,Neuralink拿到美国食药监局对人体临床试验的批准,并非易事。漫长的研发、严苛的伦理审查、迭代优化,对侵入式BCI企业来说,长跑已成定局。
36kr制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郁闷的安静
关注
主题数925
四川达州火车站欢迎标语惹争议?别让好心办了坏事
阅读 6070
招聘市场开年火爆!企业平均月薪8203元,上海10605元全国最高
阅读 4415
巴以经历血腥48小时,布林肯赶来“灭火”,有用?
阅读 4064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