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小米造车,正在消磨用户的等待?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小米造车,正在消磨用户的等待?
[ 复制链接 ]
宁师我蚜
2023-2-10 13:39:42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红海阶段”,包括“蔚小理”在内,众多新造车品牌均在快速洗牌。
进入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必有一场鏖战,还在襁褓期的小米汽车还有戏吗?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再次交出喜人“成绩单”。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内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再看渗透率,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25.6%之多。
很明显,在一众新造车势力的技术革命下,新能源汽车已经从
面向细分市场
逐步
向
大众市场过渡,后期发展前景广阔。
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将目光转向这一领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热度。
正所谓“顺势而为”,国内消费类电子巨头小米公司,誓要追上这波新能源汽车大潮。
设计图都能流出,到底暴露了什么?
当很多人还在关注今年“蔚小理”新车规划的时候,小米汽车首款车型悄悄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是之前的新闻了,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疑似小米首款车型MS11的设计效果图,随即被疯狂转发。
从图片来看,该车型或将定位于中级轿车,封闭式前脸设计与单个独立头灯的组合比较前卫,车身两侧翼子板也有疑似摄像头的预埋位。同时,从图片中也可以看到,位于车顶上方的凸起大概率是激光雷达。
MS11的尾部造型也较为运动,溜背式造型和贯穿式尾也是当下流行的趋势,轮毂造型则有蔚来ET5的样子。
从个人审美角度来看,MS11的外观设计并不算好看,甚至有一些廉价。
同时,有网友从相关渠道获得MS11车型外饰件的供应商采购图,图中多项是由北汽模塑代工生产。
对此次设计图曝光,小米集团公关总经理王化也在1月23日通过社交平台表示,
“的确是二级供应商保密的设计文件泄密,会针对此次(泄密)事件进行严肃处理。”
王化也在社交平台肯定了
“早期样品不是最终定稿,只是采用北汽模塑作为部分部件供应商,并非北汽代工。”
尘埃落定,我们更想讨论的是,小米造车的每一个动作,为什么都会被放在聚光灯下?
道理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在好奇,小米会造出一台怎样的车。但是,造车不是造手机,小米正在自己
并不熟悉的“深海”里航行。
有人关注,当然是好事,比很多新势力的生存状态都要好。
以前是PPT造车瞎吆喝,现在是产品能造出来,却拉不到用户了,就算敲着破锣喊,好像也传不出去。
因为,新造车的“华容道”上,挤满了要过河的人。
但小米目前担忧的是,过度的关注,意味着泛滥成灾的意见正从四面八方涌入。
它的“生存平衡术”,不止对内,还要对外。而且,过早地被关注,每一条消息的“意外”释放,但凡不及预期,都会消耗用户可怜的耐心、好奇心。
类似的失望再来几次,只会像堤坝一样,拦起成堆的吐槽,但某一天决口,则会带来灭顶的反噬。
所以,我反而赞成小米之前的表态,“不再主动公布造车的进程”。其实,还应该再加一项,“也避免被动地露出造车信息”。
高墙之外,阻止不了舆论的猜测。
但一切尚未定稿,高墙之内只有埋头苦干,避免被过度干扰。
所以,这次设计图曝光,应该就是意外,而非“营销试探”。小米严肃处罚涉密供应商,也算敲山震虎了。
雷军的野望,困于外界的期望?
去年10月19日,雷军在推特发文称,“我相信,当电动汽车行业成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言之,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话的本意没错,只是这1000万辆,过于天方夜谭了。这似乎也说明了一点,
雷军的野望,和外界的期望,是存在偏差的,包括销量、产品、价格。
从百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来看,曾经存在过数以万计的汽车品牌,最终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只存活下来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汽车品牌。
而且,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人们的购买决策又非常慎重,新的品牌产品往往需要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突破重围。
人们一方面赞美于小米闯入造车赛道的勇气,一方面又不太认可,区区小米就能彻底颠覆大众、
丰田。
而且,更早出道的造车新势力们,已经趟过了一条艰辛的成长之路,远未壮大,仍在拼命找寻差异化。
要么在服务体验上做到极致,例如蔚来;要么在产品定位上做到细分市场同级唯一,例如极氪和深蓝;要么就像问界品牌一样,通过华为广阔的渠道和认知,打开市场。
小米的产品差异化是什么?从种种信息来看,俨然锁定了下一轮技术高峰——自动驾驶。
在小米官网首页,赫然醒目的标语很是炸眼。“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
目前,小米在自动驾驶项目前期投入研发费用达33亿元,拥有一支超50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自动驾驶硬件、感知控制算法、高精地图等领域,内部还联合小米人工智能实验室、小爱团队、手机相机等部门。
然而,欲攀爬自动驾驶这座高峰,并非只有小米一个玩家。正视现实的话,小米在自动驾驶面前,还是一个“小学生”。
而且,从爆出的试验车谍照看,小米首款车型MS11将搭载激光雷达,也会有非常丰富的视觉、毫米波雷达传感器。仅这些配置堆在一起,就意味着小米MS11的价格低不了。
更不用说,MS11还有可能采用800V高压平台、260kW的电桥,以及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
注定了,小米汽车的实际售价,将远高于外界的期待值。
注:外界对小米汽车的价格期待
小米汽车不容易,既要绞尽脑汁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出更智能的汽车产品,还要谨慎地考究产品定价,直面外界的期待。
如果售价在20W以内,且不说成本能否覆盖到,就算真进入,也将面临比亚迪、埃安等传统车企的绞杀;定价在20-30W,特斯拉是一条难以逾越的横沟;而将价格定在30W以上,不知道还有多人能喊出那句话,“小米要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难,确实难。
但如果不难,也轮不到小米“摘果子”了。
小米汽车,并未停止奔跑
依稀记得,2021年3月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宣布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彼时,市场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方认为小米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延续性价比策略,通过高配低价获取更多年轻化细分市场,
是在“做实事”。
另一方则认为,造车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且收益慢的抉择,不利于公司交出亮眼财报。同时,还有不少行业人士表示,小米造车是为资本市场而来,最终还是上市套现,风光离场,
是在“玩资本”。
即使面对褒贬不一的舆论声音,小米汽车仍毅然开始了自己的汽车行业布局。
根据资料显示,小米汽车关联公司包括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注册资本100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雷军,由Xiaomi EV Limited全资持股。
同年11月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两家公司经营范围均包括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技术研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智能车载设备制造等。
到这里就可以看出,雷军的确是在用自己
真金白银的投入
,来回应
外界的质疑声。
据天眼查APP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小米汽车已经累计申请专利数超280,其中80多条专利已经获得授权。多数为发明专利,如“车辆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可读存储介质、“车辆轨迹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等专利。
目前,小米汽车总部基地的建设计划已经如火如荼。项目地位于北京经开区,一期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6月正式投产,二期项目计划在2024年3月开工,一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可达30万辆。
至少,小米在奔跑,并未在骗人。
以创业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你会发现,扎扎实实做实事,并不容易。
有很多诱惑,很多捷径,会让你选择更速达的财富撷取之路。能坚持“实业抱负”者,寥寥也。
最后的感慨是,无论小米造车成功与否,都想为雷军喝一次彩。踏踏实实做事,并且好好做事,值得狠狠的赞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宁师我蚜
关注
主题数81
rgb风扇一个灯珠一直亮(rgb风扇灯珠坏了)
阅读 6726
收评:沪指冲高回落跌1.2% 两市近4000股下跌
阅读 3617
危在旦夕?2023年,这两大车企能不能熬过寒冬?
阅读 3556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