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穿梭多城模式重启,大湾区“硅谷”群从 0 到 1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穿梭多城模式重启,大湾区“硅谷”群从 0 到 1
[ 复制链接 ]
灿烂秋阳
2023-2-10 05:00:14
大湾区青年活力满满,工作生活两不误。
左图: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留穗过年的港澳青年正学包饺子。团广州市委供图
右图:在广州市黄埔区的云徒科技,他们正定制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 林洁 / 摄
" 缺席了两年,终于回来了。"2 月初,在广州创业的香港青年柳妍熙赶上了香港青联 2023 年的第一场活动,见到了许久不见的好朋友,幸运抽到了新年礼物。
从 2 月 6 日零时起,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让更多内地和港澳青年,又开启了自由 " 穿梭 " 大湾区的多城生活。
广东是青年人口大省,湾区内地城市青年占比高达 39.2%,是全国乃至全球青年人口最集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青年聚集已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的战略优势。
如今,澳门大学教授麦沛然过起了 " 三城 " 生活。澳门是他工作生活的主阵地,他在这里进行了 20 多年的芯片教学科研。10 年前,他经常踏上一条连接珠海横琴和澳门的河底隧道。穿过隧道,他来到澳门大学的珠海横琴校区,那里设有实验室分部。
4 年前,在这个仅与校区一路之隔的横琴青年创业谷,他和团队的学生用实验室的专利技术成立了一家公司。近两年,由于深圳科技企业林立,市场前景广阔,麦沛然又在深圳河套科技园设立了实验室的分支机构,侧重开拓芯片技术的应用。
" 我们希望发展成为第一个大湾区多城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芯片领域作出贡献。" 日前,麦沛然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分享了自己在澳门、珠海和深圳三地奔走的经历。
麦沛然只是一个缩影,随着大湾区产学研 " 共享创新 " 的氛围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开启了类似的多城生活,打通高新技术的研发、制造、应用和市场。
科技人才集聚湾区
出现在峰会上的麦沛然还有一个身份,他是第四届 " 科学探索奖 " 的获奖人。他以 " 无电池智能电子芯片 " 项目获奖,这项科研成果被认为可解决大规模物联网发展的技术瓶颈。在 50 位获奖的青年科学家中,港澳地区占了 3 席。
麦沛然把这次获奖视为 " 为澳门创造 0 到 1 的关键时刻 "。对于中青年科研人员,这个奖项含金量很高,他是澳门首位获奖人。" 借助这个奖,可以向更多人揭晓,其实澳门有一个 300 人的团队在芯片研发上拥有很多世界领先的技术。" 在此之前鲜为人知的是,大湾区唯一一个芯片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澳门。
" 澳门科学研究的起点不算高,但这几年得到国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又有和大湾区的频繁互动,进步速度很快。" 此前,麦沛然带着研究团队创造了几个 "0 到 1" 的时刻,一步步向上攀登。2011 年,他代表澳门获得的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澳门科研同仁打了一剂 " 强心针 "。同一年,在经过长时间考核后,他的 " 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正式成立。当时因为团队和资源尚处于起步阶段,它一度是全国最小的同类实验室。
麦沛然把芯片研究描述为 " 为了一个题目,不停深挖 ",从成立之初的 80 人,发展到现在的 300 人,成为业界公认的人才高地,获得了越来越多世界同行的认可。
" 做最好的芯片是十年磨一剑。" 芯片的研发精微复杂,一些技术难点可能要耗费 10 年以上才能突破。大湾区的打通,让麦沛然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他希望未来能有一个更大的共同研发平台,香港、澳门和内地做芯片的科学家发挥合力,共同去攻克一些重大的问题。
" 我在澳门土生土长,从读书到工作,是澳门培养的人才。" 麦沛然认为,自己就是大湾区的产物,过去 20 多年,他培养的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往内地的高科技企业和高校。
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
2018 年,麦沛然指导的博士毕业生陈天蓝获得澳门大学授权的技术专利,在珠海横琴校区的马路对面,成立了一家公司。
陈天蓝用了不到 4 年时间,把这家公司从 30 多平方米的初创公司,发展为如今拥有独立办公楼的生物科技企业。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自动化核酸检测技术。可同时检测早期的猪瘟病毒、禽流感、流感病毒多个项目,即时在电脑端查看数据,并在半个小时内完成检测。
陈天蓝表示,实验室的芯片研究范围很广,在癌细胞及药理分析方面均有突破,他的创业方向只是冰山一角。
这是澳门大学首次通过知识产权入股毕业生团队,由教授们充当技术顾问,初期帮助学生们对接资源,开拓市场。
10 年前,横琴创业谷还是一片荒岛。它伴随着大湾区产学研的打通和融合,一步步成长起来。2013 年开始,连接着横琴校区和澳门的 1500 米长河底隧道正式启用。随后,一批批澳门大学毕业生在横琴的 " 创业小岛 " 上投身创业。" 澳门科研,横琴转化 "" 创业到横琴 " 的口号流行一时。
4 年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想的蓝图正逐步成为现实:大湾区内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随着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 硬联通 "" 软联通 " 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下 " 加速键 "。
" 大湾区数实并重、软硬一体的研发和产业生态,不仅让产业链、基地、人才等优势可以跨境利用,还能在与现实需求和市场的沟通对接中锤炼产品研发,提升创新‘含金量’和竞争力。" 在 " 琴澳同城 " 的第一步启动后,麦沛然目睹了这十年里大湾区独特多元优势如何形成合力。澳门以大学和研发的优势见长,但缺乏工业体系支撑,珠三角的产业链和深圳的应用市场为澳门的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现实路径。
" 更多推动港澳和内地三地人才去交流,湾区通勤的时间比较短,其实很适合在三地分布式运作交流平台。" 对于麦沛然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不论是横琴,还是深圳,大湾区为澳门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会,鼓励他们更积极地推进科研成果落地。在麦沛然的设想中,大湾区的未来将展开一幅万物互联的蓝图,他们研发的芯片将有更多用武之地。
" 跨城 " 提升发展信心
近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1/4 的香港中小企业有意将业务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随着通关的恢复,香港中小企业对湾区发展信心提升。
" 回到内地,是从 0 到 1 的过程,最难的是前期市场开拓。" 作为高科技企业创始人,柳妍熙直言,她的产业从香港和海外起步,起初对于内地市场一窍不通。如何让项目落地、解决资金问题、读懂内地政策等,都成了棘手难题。现在,她的创业产品——有机纳米发光新材料已在广州的海心沙、花城广场等城市地标以及多个企业的产品中应用落地。
2015 年刚来深圳时,香港青年陈振杰的创业构想大多停留在 " 纸面 " 上。他希望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不同的算法赋予摄像头不同的感知能力,用摄像头代替人眼,并赋予它人类大脑的智慧。这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全新视角的技术,陈振杰将公司取名为极视角。然而,极视角目标所指的计算机视觉领域,既前景远大,又仿佛遥不可及。尽管成立 3 个月就拿到了第一批订单,却在算法交付效果上始终不太理想。为了攻克难题,陈振杰和团队连续 1 个多月在办公室奋战,常常熬到半夜。
如今的极视角,已成长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他们开创了全球首家视觉算法商城,上架 1000 余种算法,覆盖 100 多个行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汇聚超过 20 万位开发者。
2018 年,在香港屋邨长大的青年邓文俊选择裸辞创业,手握 10 万元启动资金,最终选择在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落脚生根。出乎所有人意料,邓文俊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如此顺畅。2019 年 4 月,他在东莞创办公司;仅 4 个月后,又在珠海成立了一家公司。
未来什么时候能真正变身太空矿工?早在 2019 年,香港青年苏萌在深圳成立 " 起源太空科技 " 时,有着更宏伟的雄心——去太空挖矿。他计划通过 " 找矿 - 探矿 - 落矿 - 采矿 - 返回 "5 个阶段,最终开发利用小行星上丰富的太空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为人类未来在太空的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减轻地球资源开采压力。
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苏萌完成了天使轮、Pre-A 轮两轮融资,共计融资数亿元,在 4 年内搭载长征多型号火箭向太空成功发射了 6 个航天器,其中包括首个在轨完成小行星绳网捕获技术验证的 "NEO-01 太空采矿机器人 " 和全球首个商业太空望远镜 " 仰望一号 "。
共享创新是战略选择
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该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艾学峰表示,广东将突出深化粤港澳合作,建立并协调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年度任务清单。
2022 年 12 月 21 日,粤港澳三地首次联手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在广州、香港、澳门三地线上线下同时举办,大会达成合作项目 853 个、投资总额达 2.5 万亿元。
科研工作者对大湾区趋之若鹜。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起航?大湾区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开放的创新生态,政府重视科技创新,产业链完备、大量优质企业和科研机构持续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流入……让麦沛然非常认同的是—— " 科技龙头带动 "。科技龙头企业对芯片设计能力提升的协助。过去几年,华为提供了一些免费流片的机会给高校做研发,腾讯云则提供了云端技术支撑,节约了高校的经费投入。
值得关注的是,科创峰会上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指出,大湾区的创新资源要素在深港两地、珠江两岸、四大核心城市之间跨河、过江、越海,频繁流动、深度共享。这背后更要依托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 " 三大利器 ",即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
在实践中,大湾区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从基础研发、技术攻关、市场应用到社会利益创造的价值生态链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称,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经验看,龙头企业一直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当前我国新型科创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 5 年,麦沛然打算把科学探索奖的 300 万元奖金用于帮助更多学生走出去,有更多机会和深圳、珠海的企业合作," 科技发展是一场无止境的长跑,需要一代代人接棒 "。
中青报 · 中青网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灿烂秋阳
关注
主题数583
东北大哥8小时狂炫40斤砂糖橘,橘子皮堆成小山丘,当事人:为表达对广西人的热情
阅读 6476
重返榜首!中超:武汉三镇2-0浙江 末轮拿下津门虎就夺冠
阅读 5165
员工疑痛批领导安排加班 中电科回应
阅读 5050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