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IPO是否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必选”之路?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IPO是否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必选”之路?
[ 复制链接 ]
willcamu
2023-2-10 05:00:15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志刚
2023开年,ChatGPT火了,AI成了科技圈第一个热点。
冷清了三年之后,科技行业终于烧上了一把新火。
这把新火烧的越旺,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就越热烈。
先是市场传闻百度要发布中国版本ChatGPT,随后百度股价上涨,然后微软宣布将ChatGPT引入搜索引擎,随后一夜之间,微软市值飙涨800亿美元。
热闹是ChatGPT的,也是整个AI行业的。
ChatGPT是一项基础的AI技术进步,影响最大的两个行业,除了搜索行业,另一个就是机器人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产品有一个最大的共性,
那就是交互。
在产品上,谁在交互体验上有足够大的突破,谁就可能主导行业的下个十年。
风口既然来了,那么自然就有人借风。
1月31日,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科技股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踏上了“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征途。
优必选想要做“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并不容易。
但凡对AI有点了解的路人都知道,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用还遥遥无期,即便是行业气氛烘托到这了,企业此时选择上市,可能会有些“割韭菜”的嫌疑。
那么优必选究竟为什么还想要上市?自春晚亮相到现在,优必选商业化走到了怎样的阶段?我们不妨透过招股书来一窥究竟。
招股书拨云见雾,人形机器人靠不靠谱?
先来看数据。
优必选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和2021年,优必选营收分别为7.4亿元、8.17亿元,当期亏损分别为7.07亿元、9.18亿元。
营收虽然略有增长,但增速其实不快。对比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规模数据预测来看,
公司业务规模上在增长,但增长的动能可能并不强。
利润方面,优必选三年亏损超过24亿元,去年前三季度同步亏损扩大。
数据显示,2022年1月到9月,优必选营收同比增长5.1%至5.29亿元净利润亏损7.7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8.1%。
单看利润下滑,并不是大问题,因为在一个新兴的科技产品市场,前期的经营性亏损是可以被投资人接受的。值得重点关注的是,
亏损的规模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而影响利润的因素之一,就是对存货的计提减值。
优必选在招股书中表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存货中有6120万元的存货进行计提减值4540万元。招股书显示,遭计提减值的存货为40000台人形机器人AIpha Mini悟空,原因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不适应客户偏好变化以及技术变化。
相比利润,更值得关注的是
增速和毛利率。
因为增速,代表公司扩大业务规模的能力,业务规模上去了,利润的增长才有意义。而毛利率,代表着业务核心竞争力,也代表最基础的变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2020年44.7%,2021年下降到了31.3%, 去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30.7%。
分业务来看,占比超过一半的教育业务毛利率最高为59%,物流智能机器人业务的毛利率只有3.8%,而行业定制的智能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为41.3%,消费级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为4%。
换言之,公司变现能力最强的业务,是教育业务。
但一个投资人不愿意看的的信号是,教育业务的规模增长可能并不如外界预期。
招股书显示,2020年优必选智能教育机器人产品以及解决方案收入为6.1亿,2021年则下降到了4.6亿。2021年1-9月,该业务收入3.28亿,2022年同期收入3.58亿。
客观的来看,2021年到2022年,由于疫情反复因素的影响,学校以及第三方教育机构停摆,教育机器人业务增长遇阻。2023年这部分业务可能会有所恢复,但能否恢复增长动能,依旧需要数据来证明。
一方面,
成本方面能不能降下来。
2020年到2021年,公司销售成本分别占到同期收入的55.3%、68.7%。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为61.2%,以及69.3%。
销售费用这么高的占比,
财报特征不像是一家科技公司,反而像一家消费公司。说明公司当下仍然处于销售驱动阶段。
另一方面,
研发投入能不能更多的让位给利润。
目前,公司过多的研发投入侵占了利润。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以及2021、2022年的前九个月,研发投入占同年或同期总收入的57.9%、63.3%、68.6%及61.4%,年平均研发投入超过60%。
研发投入这么多的原因可能除了市场不成熟,产品需要完善之外,就是公司可能还没有找到长期的核心的竞争力,依然需要通过大量研发来巩固核心竞争能力。
看完了营收、利润、毛利率三个最核心的数据,
这家公司给我的感觉其实就是增长的动能不强,毛利率很高,但毛利率却又没有转化为应有的利润。
这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流动性的问题了。
招股书中显示,在主要的财务比率上,2020年末流动比率1.2,21年则为1.0,去年前三季度1.1。一般来说,流动比率的正常范围在1.5到2.0之间,也就是说,公司的短期资产变现的能力不够强,这可能影响到短期的偿债能力。
好的一面是,流动负债中,借款的比例有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借款为3.8亿,相比2021年初底减少了2.7亿,这会减少利息支出对现金流的影响。
另外,应收账款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应收账款3.5亿,同期营收约为5.3亿, 应收账款占比营收66%。由于账期的原因,部分应收账款会在第四季度确认为营收,可能会改善财务上的流动性。
整体来看,
在财务上,公司抵风险的能力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透过招股书,其实不难发现,除了教育业务、行业定制业务之外,公司可能并未真正走到全面商业化阶段,且市场环境影响下,虽然公司的经营依旧稳健,但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一定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IPO的目的,可能还是在于为后续的业务经营提供支持。
“梦不到电子羊”,仿生人的商业化之路该怎么走?
一般来说,行业环境不成熟,企业又急欲上市,背后原因大概有两种:
一、迫切需要资金维持公司运营;二、投资人有退出需求,想要变现退出。
如果这家企业的商业化还不是很成熟,还处在创业前期阶段,那么或许这两种原因都有。
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目前优必选已经来到D轮融资。据公开资料显示,其中D轮融资共持续了两年,增资总数达6次。几轮融资下来,如果优必选想要在一级市场继续融资下去,可能没有那么容易。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照顾背后资方诉求,在是否上市这件事儿上,优必选可能“没得选”。
所以,优必选在此时上市的尴尬之处可能就在于
“行业将起未起,资本意欲先行”。
仿生人能梦到电子羊吗?也许能,但肯定不是现在。人形AI机器人公司能上市吗?能,但最好的时候也不是现在。
原因很简单,不仅是优必选,整个行业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还没到真正商业化落地的时候。
优必选早布局,抢占市场,实现商业化的战略其实没错,但问题在于,在教育行业的商业化落地,能不能打通未来商业化的通道?
在外部看来,从教育行业等B端实现商业化,优必选其实是走了一条“捷径”。只不过,这条捷径可能还不够长,可能达不到最后的终点,最后还是回到主赛道上来。
这个条捷径就是,
有限产品在有限领域的快速商业化。
比如,虽然产品不够智能,但已经能满足部分场景的功能性,就像银行智能服务机器人,其实并不需要更强的交互能力。
另外,为什么教育、银行领域,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商业已经落地?是因这些行业的数字化中,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有真实的市场需求:
机器人是具体的产品,在这些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中,重要的是能够“看得到”的成果。
而在商业化的主赛道中,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本质不是一个市场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
无论是优必选旗下真人尺寸机器人“Walker”,还是马斯克的“擎天柱”,又或者小米的人形机器人CyberOne,要真正面向通用机器人市场,在产品上还很不完善,技术还处在前期的研发阶段。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三大要素是算法、核心机械零部件、芯片。
算法上,国内产品的算法迭代还远远不够。
目前,算法开源之后,机器人控制算法领域差距在于迭代的质量,比如不同场景下的适应能力,在这方面,海外有先发优势,比如,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产品其实就已经领先,而国内同类产品依旧需要迭代追赶。
国内企业虽然跟跑速度并不慢,且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持,但依旧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2、核心部件上,主要是伺服的性能和成本问题。
成本的角度看,伺服电机的成本高,在成本降下来之前,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依旧很难。
和一般人的认知不同,除了AI算法的问题,硬件问题也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问题。负责机器人运动的伺服电机是动力系统的核心,因此,好的伺服的性能与成本不可兼得。
也就是说,因为成本的问题,结构上采用更少电机的专业服务机器人,其实比人形机器人更容易规模化。比如,扫地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等。
3、芯片问题。
算法再先进,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芯片来执行,在这一领域,英伟达、英特尔是最有竞争力的两大厂商。比如,早在2018年,英伟达推出了机器人专用芯片Jetson Xavier以及开发平台Isaac。
国内的机器人厂商要想规模化、商业化,芯片问题是始终绕不开的关键问题。综合来看,在这三大要素没有突破的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其实很难有真正的进展。
结语:
现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成熟的商业化做支撑,即便是到港股上市,恐怕也很难,即便上市成功,想象力空间可能并不大。
有意思的是,由于商业化的问题,本田早在2018年就停止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软银也宣布了旗下Pepper停产。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依旧扑朔迷离。
如今,AI之火重燃,人形机器人也再次受到关注,商业化之路如何往下走?依旧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willcamu
关注
主题数605
2022年至少有20位俄罗斯富豪神秘死亡
阅读 6614
“增强信心”!官媒两天连续发声背后,透露了什么信号?
阅读 5526
网传中国电科员工因清明加班怒喷领导,疑似当事人回应已离职
阅读 4319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