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规模诚可贵,业绩价更高!限购、增聘…这些热门基金打出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规模诚可贵,业绩价更高!限购、增聘…这些热门基金打出控规模组合拳!
[ 复制链接 ]
gem2
2023-2-14 23:25:16
原标题:规模诚可贵,业绩价更高!限购、增聘…这些热门基金打出控规模组合拳!
在规模与业绩之间,越来越多基金经理开始选择后者。
近年来,爆款基金频频出圈,投资者竞相追逐,很快“爆款基金”业绩纷纷折戟,给投资者和基金公司都上了一课。
2022年基金排名落定,一些绩优基金脱颖而出,再次引发市场竞相认购。不过,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表现得更为冷静。开年以来,不少绩优基金选择主动限购去控制规模,其中不乏一些中小型基金产品。这些基金没有凭借短期吸睛业绩吸引投资者大量认购,希望追求业绩增长的持续性。除了限购,基金公司还通过为基金产品增聘等方式,为基金经理减负。
事实表明,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应该克制规模诱惑,追求符合投资策略容量的规模,提升投资者收益,增强获得感,助力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1
结构性行情掣肘,规模反噬基金业绩
从近年基金表现来看,不难发现,“规模是业绩天敌”的现象在基金产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华南某基金经理管理的2只规模相差20倍的基金产品,近半年的收益率相差25个百分点,其中小规模的基金产品收益更高,从基金经理的操作轨迹来看,规模大的基金产品换手率不到30%,十大重仓股鲜有变动,而规模小的基金产品换手率高达300%,十大重仓股变动较为频繁,基金经理调仓迹象明显。
具体原因来看,在A股市场结构化行情极致演绎的背景下,基金规模过大使得基金经理在调仓换股时面临过多掣肘,而小规模基金因“船小好掉头”则在策略调整空间上更加丰富灵活。
规模对基金业绩的掣肘自2022年以来表现得愈加突出,如押注新能源、半导体的赛道型基金中有不少爆款基金,而中小规模的基金却常常占据业绩涨幅榜前列。
对于大规模基金而言,基金经理在配置组合时,对流动性的考量优先级甚至超过公司基本面,很容易错失一些成长空间很大的中小盘公司,而小规模基金则无需承担太多流动性风险。面对近年来的中小盘成长股行情,一些大规模基金也只能“望洋兴叹”。
规模对于基金业绩的反噬已经开始影响基金投资者“用脚投票”。对于一些成熟的投资者而言,一味追求规模壮大的基金不再被青睐。销售渠道对于大规模基金也表现得更为谨慎。有基金投顾主理人直言,自己主理的基金组合不考虑规模超百亿的基金产品。
对于一些基金公司而言,爆款基金的吸金力有多强,产品亏损后对品牌的伤害就有多深。近年来,一些爆款基金频频出现,吸引了市场上较多的活跃投资者,而预期业绩的落空,极大的伤害了投资者对基金的热情和信任。极端情况下,除了基金经理,投资者甚至对整个基金公司和公司旗下其他产品也出现信任危机。
2
要业绩“不要”规模
有基金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事实已经表明,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基金经理应该克制规模诱惑,追求符合投资策略容量的规模,将基民获得感放在首位。
一些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开始直视规模对基金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权衡规模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不少基金选择主动限购去控制规模,其中以当下最被关注的绩优基金居多。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2022年业绩实现正收益的的18只主动权益基金目前均处于暂停大额申购或者暂停申购状态。这些基金没有凭借短期吸睛业绩吸引投资者大量认购,而是希望追求业绩增长的持续性。
如缪玮彬的金元顺安元启暂停申购,缪玮彬的管理规模也被控制在16亿元以下;朱红裕的招商核心竞争力单日限购1万元;周海栋的华商新趋势优选单日限购200万元;林英睿的广发多策略、广发睿毅领先等多只基金单日限购10万元;丘栋荣的中庚价值领航、中庚小盘价值等多只基金单日限购1万元。
对于暂停大额申购的原因,基金公司在公告中普遍解释为保证基金的稳定运作、保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等。
整体来看,目前有近60只主动权益基金选择主动控制规模,其中既有规模已经膨胀至百亿的基金产品,也有规模不足10亿元的小型基金产品。
一些投资策略容量有限的基金,譬如量化基金凭借突出表现被市场关注后,也宁愿牺牲规模的壮大,去追求业绩持续性。
如王平的招商量化精选基金规模在11亿元,单日限购100万元,叶帅的广发百发大数据策略成长A规模不到9亿元,单日限购1万元。
一些因绩优业绩规模膨胀至百亿元的基金经理,在遭受规模反噬基金业绩的痛苦后,也在主动控制规模。如被划为“画线派”的基金经理杨金金,在经历超20%的大幅回撤,业绩漂浮不定后,开始单日限购1000元。
除了业绩有持续性的中生代和老将基金经理主动控制规模,一些初出茅庐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在获得良好业绩后,也积极加入了控制规模的行列。
如华泰柏瑞富利基金经理董辰和安信医药健康基金经理池陈森,担任基金经理时间均不超过三年,凭借着优异业绩表现,管理规模迅速膨胀,而基金经理并未放任基金规模无限制的扩张,近期均将大额申购的额度控制在100万元以内。截至2022年底,池陈森仅管理1只权益产品,规模为52亿元。
在限购金额方面,数据显示,有40余只主动权益基金单日限购金额在100万元及以下。其中金元顺安元启、泉果旭源三年持有A、国泰金鹰增长目前处于暂停申购状态,交银施罗德启诚、交银趋势优先单日限购1000元,招商核心竞争力、中庚价值领航、建信智远先锋A、长信金利趋势A和广发百发大数据策略成长等10只主动权益基金单日限购1万元。
3
基金经理“瘦身”进行时
近年来,基金限购现象频繁出现。国信证券数据显示,主动股基暂停申购及暂停大额申购的规模自2020年以来大幅提升。长江证券表示,站在卖方角度,限购有利于化解基金“船大难掉头”问题,避免基金经理因流动性放弃一些投资机会,影响收益。
与往年基金公司在市场亢奋下通过为一些爆款限购而控制基金规模不同的是,此轮基金限购的A股市场仍处于估值底部,一些限购的基金规模并不大。
与往年基金公司为绩优基金经理分配多只基金产品不同,这两年来,不少绩优基金经理只专注于管理1~2只基金。在新基金发行市场,绩优基金经理也鲜有露面。
此外,基金公司还通过为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等方式为基金经理“瘦身”减负。
如知名基金经理谢治宇、王崇、张萍等管理的产品,在开年后纷纷公告增聘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在增聘基金经理后,显然可以减轻其压力。
开年以来,也有一些基金经理如冯明远、王宗合、曲扬等通过卸任部分基金,交由其他基金经理管理,来减轻管理压力。
有基金评价人士表示,绩优基金限购以及为基金经理减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收益,增强获得感,改善基金长期业绩,助力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责编:李雪峰
校对:祝甜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gem2
关注
主题数869
胡鑫宇母亲发文:在找你真相的路上,不会停止
阅读 6139
一图看清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率变化趋势,专家称病毒有点‘传’不动了
阅读 5022
斥资近 50 亿 比亚迪订购 8 艘汽车滚装船
阅读 4258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