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原创 困在偏见里的“小米汽车们”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原创 困在偏见里的“小米汽车们”
[ 复制链接 ]
在涅诒
2023-2-14 21:44:16
应了那句“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偏见从来没有消失,只是从一家车企转移到另一家车企。
2013年某个夜里,李斌找到雷军谈蔚来的创业计划,雷军说了一句话,“我一听到互联网造车就头疼,几乎就是等于骗子。”
2021年春,雷军宣布“为小米汽车而战”,偏见卷土重来,不一样的是,这次他和小米汽车站在了被审视的位置。
“开车前先看30秒广告?”
看到小米汽车的消息,抖机灵的网友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拿小米产品广告多的特点来调侃。两年过去了,高调造车的小米每次一有风吹草动便喜提热搜,热评里也总能看到这句玩笑话。
无独有偶,比小米早两个月官宣造车的百度遇到了同样的麻烦。在集度的时间表里,今年第三季度旗下首款车型就要正式交付用户,可时至今日其仍躲不开两年前的质疑,“百度的车没隐私”。
车越来越近,偏见越来越深。
如果只是停留在言语层面,“小米汽车们”面对舆论偏见大可一笑了之。但是参考互联网造车过往案例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客观发展规律,偏见所导致的影响恐怕不只是“一句玩笑而已”。
挥之不去的标签,从何而来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互联网造车深谙此道。小米、百度更是其中的代表,自正式入局以来,二者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关注。
以近期为例,小米汽车先后上了两次热搜,一是汽车设计文件流出,车辆前脸、尾部的设计细节曝光。二则是此事的后续,涉嫌泄密的供应商被罚100万元。
按理来说,在整起事件之中小米是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因为供应商的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自家的产品被提前泄露。然而,大家的关注点却不在此。
“感觉是营销手段,并不是故意泄露惩罚”,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里可以看到,多数网友认为泄密更像是小米造车“博眼球的一种方式”。
舆论的偏见,由此凸显。
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提到,“
没有人生来就带有偏见。偏见总是习得的
”。围观者之所以对小米汽车给以各种偏见,一切都有迹可循。
把目光转向小米造车之前的业务。以泄密事件为例,熟悉小米的朋友应该都清楚,这种事已经在手机产品上发生过多次。地铁工程机泄露,新机发布前被挂上闲鱼,KOL泄密被罚款......每当有类似事件发生,新品无疑都能赢得一波关注。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产品从手机换成汽车,对泄密早已见怪不怪的网友难免会提出质疑。
另外,关于系统广告、外观缝合的调侃更无需多言,均是网友根据小米在手机市场的表现而形成的刻板印象。MIUI因为见缝插针的广告而被戏称为“ADUI”,外观设计方面则多次因模仿苹果而被吐槽。
以前在其他领域的所作所为,促成了如今汽车产品上挥之不去的标签。
百度造车亦是如此。
2018年,百度正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CEO李彦宏表示,百度不会自己造车,不会自己去开生产线、设计发动机,只做擅长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待到亲自下场造车,他换了一种说法,百度要造的不是车,是汽车机器人。
不管造的是什么,舆论的质疑都非常尖锐:坐在百度的汽车里,用户有无隐私可言?
这个问题李彦宏也亲自回答过,智能汽车让隐私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保护数据安全既是百度这样的科技公司的要求,也是行业的底线。”
回想起百度早年间的负面新闻,网友似乎很难对上述言论达成认可。一方面,李彦宏的“中国人愿意拿隐私来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言论着实戳伤了用户,令大家对百度的隐私保护工作心生疑虑。另一方面,“魏则西”等事件造成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而且,总有一部分记忆力比较好的网友,在小米、百度造车上热搜之时,以调侃的方式把陈年旧事重提一遍,市场关于相应汽车产品的偏见也在无形中逐渐加深。
车未上市,偏见先行。
不只说说而已,偏见会直接影响销量
按照规划,集度汽车将在2023年第三季度交付,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量产。
产品距离消费者越来越近,车企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舆论的偏见,到底只是说说而已,还是会影响实际的销售?
答案更倾向于后者。
标签的束缚、偏见的阻碍,这在其他市场其实已经得到过验证,小米就曾不止一次吃过亏。例如小米近几年发力高端手机市场,挑战除了来自产品层面,品牌与“D丝”“性价比”的深度绑定也让小米的高端之战打得愈发艰难。
视线回到汽车市场,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时,偏见更像是一座大山,避无可避。
“你开马自达,怪不得你赛车,你根本没有资格来参加这个会”,电影《黑金》里梁家辉的经典台词,就是对汽车市场存在品牌偏见的演绎,现实交易中,情况更甚。
无论日系、德系、法系、韩系、美系还是国产,各自都存在一定的固定标签,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比如提到日系车,有人可能会因为“铁皮薄,车身轻,安全系数差”而拒绝,美系车则通常被冠以“做工粗犷,油耗大,故障率高”的认知。
小米、百度所属的互联网造车、新势力造车,除了前文提到的槽点,更背负着群体性的偏见,甚至可以说是“原罪”。
一边是众多车企一拥而上、一哄而散非常符合“赚热钱”的追风口行为,不少品牌从出现到消亡全程一辆车没造出来,“大饼”却已经画到了几年后的全国第一、全球领先。另一边是信仰资本打法,缺少自身的积累,核心组件全靠供应链代工,一切依靠资本催熟,首批用户相当于“小白鼠”。
此前,《环球时报》联合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发布的市场调研报告就显示,消费者对于新造车品牌最大的顾虑就在于“质量不可靠”。所以,雷军当年把互联网造车和骗子画上等号并非没有依据。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传统车企的优势愈发突出,扎实的技术积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多年的品牌积累,这些都是互联网造车所不具备的。
也正因此,当新车企抢跑的窗口期过去,传统车企开始针对新能源、智能汽车发力,市场上可选择项更加丰富,新车企的风口和市场份额很容易被抢走。
2022年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销量就是见证。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全年累计零售2054.3万辆,同比增长1.9%;其中燃油车零售1486.8万辆,同比减少了230.2万辆;新能源车零售567.4万辆,同比净增268.7万辆。
新能源市场的高速增长并没有落到新车企头上,代表品牌蔚来、理想、小鹏的销量增速分别为34%、47%、23%;反观传统车企阵营,比亚迪、吉利、埃安的新能源乘用车增速分别为208%、278%、116%。合资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增速也超过了新车企,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增速为42%、50%。
消费者决策的过程中,舆论的偏见直接影响着新车企在消费者心中的权重;而新车企“扑街”和传统车企雄起的对比,更进一步从事实层面为持偏见者提供依据。
晚十年入局,目标却是“蔚小理”百倍
对未来的销量预期,新车企一向敢于立flag。往往入局越晚的车企,口气还越大。
比如恒驰汽车,在一车未造之时,许家印就放话2025年销量100万辆,2035年销量为500万辆。如今恒驰汽车的境遇大家有目共睹,其品牌能否继续运营下去都是未知。
不过和雷军相比,许家印还是稍显保守了。雷军在微博表态,小米汽车志在年销千万辆,近日投资者日活动上继续补充,“争取15-20年进入世界前五”。
小目标实现起来到底有多难?
先从数据层面看一下年销千万辆的概念,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市场国产品牌乘用车总销量为1176.6万辆;放眼国际,2022年全球仅有丰田一家过了千万大关,排在第二的大众年销量785万辆,距千万仍有一段距离。
而且,丰田与大众均为集团性质,大众785万的年销量实际上是旗下大众、奥迪、保时捷、斯柯达等多家品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销量总和。
进一步参考新车企的销量规模,国内公认的第一梯队“蔚小理”,2023年的销量目标分别为20万辆、20万辆、35万辆。与2022年的目标相比,蔚来增长5万辆、小鹏不增反减,缩减5万辆。
目标还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过去一整年“蔚小理”销量分别为12.25万、12.08万、13.32万辆。
三者均在上一波互联网造车浪潮中诞生,也就是2014年左右。小米作为跟进者,首车2024年量产。时间晚了十年,野心却放大了百倍。
然后再看实操难度,“小米汽车们”上市之后能否大卖,制约因素颇为复杂,但有一点是必须面对且无法走捷径的,
即自身与千万年销量匹配的产能
。
常识告诉我们,规模化是汽车行业盈利的基础,销量上去才能均摊研发、销售等成本,所以新车企普遍认为市场存在一条生死线,年销10万辆。目前,“蔚小理”等车企都跨过了这条线,但是亏损问题却仍未解决。
以2022年三季度为例,三家车企每卖出一辆车,对应的亏损为13.01、8.04、6.19万元。
实现规模化扩张,产能是最根本的保障,不然生产跟不上订单的增长速度,无法完成交付功亏一篑。然而,新车企因为缺少沉淀,恰恰会在产能方面暴露短板。
还是以“蔚小理”为例,经过多年布局,综合代工、自建模式,今年能实现的产能也在年产50万辆以下。为蔚来代工的江淮汽车,合作协议披露,至2024年5月,江淮预计将生产能力扩大到24万辆。
新能源市场的“最强王者”比亚迪,2022年面对年销186.35万辆的订单,便让消费者陷入了半年才能交付的等车排队尴尬。所以在比亚迪的战略规划里,产能扩充自然成了当务之急,去年,比亚迪常州基地、江西抚州基地、合肥长丰一期等多个新建产能投产。今年将有郑州基地、合肥长丰二期、深汕项目等陆续投产。满打满算10个生产基地,整体规划产能为400万辆。
相较之下,2021年小米曾对外公布,小米汽车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一期和二期工厂产能分别为15万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放狠话博热搜的同时,“小米汽车们”必须尊重汽车行业的基本运作规律,不然狠话根本无法落地。
画饼易,吃饼难
“过去三年,已经有75个品牌倒下”,近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公开表示,“未来的竞争,仍然会非常激烈”,预计3-5年后,或将还有60%-70%的品牌会面临关停并转。
在充满挑战性的市场里,基本的生存都成为难题,新车企尤甚。
1月份的销量已经能够说明问题,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129.3万辆,同比下降37.9%,环比下降40.4%。其中,新能源车型1月销量33.2万辆,同比下降6.3%,环比下降48.3%。包括蔚小理在内,新车企共同交上了一份“难看”的成绩单。
2023年1月份,理想汽车单月销量突破万辆,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均未达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1.9%和59.6%。此外,哪吒汽车、赛力斯、零跑等品牌销量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以零跑汽车为例,同比下滑85.9%,环比下滑86.6%。
“开门黑”的销售颓势是否会延续,由一些风向可以做出判断。
一方面,新能源市场持续了13年的国家补贴于2023年正式退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行业会经历一段阵痛期。过往数据也能佐证,2016年1月国补首次退坡,当月新能源车销量环比下降63%,2021年1月和2022年1月的补贴退坡分别导致销量环比下降20.5%、18.5%。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受经济大势压抑。马斯克就曾悲观地表示,2023年开始,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市场都有需求问题,这也解释了特斯拉为何一开年就要挑起新一轮的价格战,在中国市场Model 3和Model Y给出了有史以来的最低价。
并且,如前文所讲,随着传统车企发力,比亚迪、吉利、埃安、奇瑞、长安等品牌的市场增速已经领先新车企,而且销量基数也大过新车企。
本身行业增量就不容乐观,“小米汽车们”既要与传统车企抢地盘,又要与其他新车企同胞近身肉搏,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摆在“小米汽车们”面前的更为现实、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在残酷的市场里生存下去?上述竞争情况下,集度月销过万辆的目标都显得激进,更别说小米的年销千万辆。
而回到偏见影响销量的话题上,作为后进者,“小米汽车们”除了要面对白热化的竞争环境,还要在站稳之前还要完成一项额外的任务——消除偏见。
只有跨过市场偏见,从舆论风暴中跳出,产品才有机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等经历了上一波淘汰赛的新车企,曾面临同样的难题。比如关于蔚来的定价,由从未造过高端的江淮汽车代工,蔚来凭什么卖到40万以上?再如理想的三件套,对“冰箱沙发彩电”的重视是否本末倒置?
销量反映市场的认可度,作为新车企的代表,“蔚小理”等已经跨过了偏见,或者说至少一只脚跨了过来。
即便如此,“蔚小理”对未来仍持审慎态度。至今一辆实车未见的后来者,又何来的底气把“大饼”画到了全球领跑?
市场公平且残酷,舆论偏见和竞争升级的双重因素叠加,对“小米汽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留给小米、百度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拿出更加优秀的产品。否则,他们只会继续被困在偏见里。
本文来自熊出墨请注意,作者:彬彬,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在涅诒
关注
主题数101
如何使用工业树莓派做ython的PWM控制
阅读 6228
1月销量惨淡,特斯拉是如何通过降价给国产新能源挖坑的 ...
阅读 3431
人脸识别还要蹲车外看摄像头?小鹏致歉:已下架第三方应用 ...
阅读 3414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