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大嘴派”赢得大权 华为造车仍难落地

123458262 2023-2-14 21:44:16
[ 爱卡汽车 爱卡独角 SHOW 原创 ]
" 这两款增程车都比油车少一半油耗、多一倍性能,还有无与伦比的智能化体验。"
2023 年的春节,余承东回老家过年时不忘巡店,帮客户选车时侃侃而谈。在 2022 年的汽车领域,华为的讨论度绝对是拔尖的,不论是其深度合作的 AITO 问界成为销量黑马,还是余承东在发布会时的 " 遥遥领先 ",华为的一举一动都能够成为圈内的热门话题。




但在 2023 年伊始,华为的开局貌似不太顺畅。先是美国政府停止批准美国公司向华为出口大多数产品的许可证,随后又爆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部门 COO 王军已被停职。这么重要的人物被突然拿掉,也说明华为车 BU 内部并非是看上去那么一帆风顺。华为造车究竟怎么了?3 年的承诺即将到期,悬挂着华为标的汽车能够落地吗?本期《爱卡独角 SHOW》,我们来聊一聊这个 " 遥遥领先 " 的 " 华为汽车 "。
" 大嘴派 " 赢了 " 技术流 "
2019 年 5 月,华为车 BU 正式成立,起先隶属于华为 ICT 管理委员会,王军任总裁。随后,王军所管理的华为车 BU 开始四处招兵买马,人数从 200 人扩充至 2500 人,组成了五大核心产品部,分为智能驾驶产品部、智能座舱产品部、智能网联产品部、智能电动产品部和智能车云产品部等。至此,王军创建的华为车 BU 基本成型。




在王军掌管华为车 BU 期间,通过传统的 Tier1、Tier2 身份拿下了奔驰、奥迪、宝马、比亚迪、一汽、上汽、奇瑞等几乎所有主流车企客户。随后在 2020 年更是推出了更高阶的业务模式—— Huawei Inside 模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 HI 模式。HI 模式包括 1 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 5 大智能系统,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用王军的话说,HI 模式是整合华为与车企的资源,从需求定义到设计方案,双方联合进行开发。在 HI 模式下,华为车 BU 首先与北汽达成合作,而后又将客户拓展至长安、广汽。




虽然华为车 BU 在王军的带领下也有着不错的成绩,但很多员工都是从其他产品线调来过的,所以 " 拉帮结派 " 现象特别多,一些 " 山头 " 甚至直接越级向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汇报。这也就导致初期华为车 BU 每条产品线都相对独立,资源复用率极低。
显然华为内部也意识到这样的局面不利于团队长期发展,因此车 BU 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一次是组织架构,2020 年底,华为将车 BU 从 ICT 管理委员会划归至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消费者 BG)。另一次是人事任命,2021 年 5 月,华为消费者 BG(现已更名为终端 BG)CEO 余承东被任命为车 BU 的 CEO,王军则被调任至车 BU 的 COO(首席运营官)。显然,华为内部希望利用余承东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经验赋能汽车业务。




余承东接管车 BU 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最主要的就是在业务分工上做了细化。其中,余承东自己主抓自身更看好的智选模式,而王军则负责 HI 模式和汽车零部件业务。在华为车 BU 内部,余承东与王军也基本上没有交集,智选模式与 HI 模式双线前进,各自为政,颇有些双重领导的意思。显然,华为是想通过内部 " 赛马 " 的形式,来检验不同模式之间的可行性,并通过对比选择更适合当下发展的业务模式。两条业务线也被业界形容为 HI 版车型难进华为店,智选车没有华为自动驾驶。
只是,相比行事高调的 " 余大嘴 ",负责 HI 模式的王军更像是一个低调的 " 儒将 ",虽然 HI 模式是王军主导,但除非是逼不得已,他做事尽量不将自己推向前台,而是在后方运筹帷幄。




只是低调的 " 儒将 " 所带领的 HI 模式进展并不顺利,以极狐阿尔法 S HI 版为例,受华为自动驾驶套件供应不上的问题影响,这款车延迟了上市时间,让原本预计在 2021 年 11 月份左右量产交付的极狐阿尔法 S HI 版,最终交付却拖到 2022 年 7 月,错过了最好的窗口期。
这件事让北汽大为不满,甚至华为车 BU 内部也怨声载道,直言巨大的投入都打了水漂。据了解,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一年投入十几亿美元,在与北汽极狐合作时,团队几乎所有人扑上去,完全就是 "All In" 的状态。
而 HI 模式由于方案不能复用,华为要为每个合作车企都抽调一支专门的队伍,这也就是说 HI 模式并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案,而是受高定制化所拖累。这样的模式必然就需要高投入,如果合作的车型没有成为爆款,那么商业模式就不能闭环。




反观余承东入主华为车 BU 后,则主推深度参与产品、整车设计,以及提供销售网络渠道的智选车模式。通过华为品牌影响力和门店销售渠道,外加鸿蒙车机系统,智选车模式发挥出了比 HI 模式更大的优势。而且,当智选车模式的合作对象为单一品牌时,余承东可以亲力亲为,华为也可以大幅倾斜资源。由此,才造就了 AITO 问界这个华为 " 亲儿子 "。




2022 年,任正非那篇著名的 " 寒气论 " 中提到: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该言外之意就是华为车 BU 的 HI 模式要进行改革,从提供全栈解决方案,转向攻克重点领域。业务变动,加速了人事调整,王军或是因此停职。
而智选车模式胜出无疑让余承东成为这场人事调动最大的受益方,赛马结果胜负已分," 余大嘴 " 独揽大权,这意味着华为将减少资源内耗,聚集更多资源推动智选车模式的商业化。
" 大嘴派 " 赢了 " 技术流 "
钱可以烧 但车企要看销量
2022 年余承东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华为汽车业务是华为唯一亏损业务,当年仅在研发上的投入就达到 15 亿美元,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投入在智能驾驶辅助领域。仅是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华为在最近三年已经累计投入近 30 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智能驾驶产品部、智能座舱产品部、智能网联产品部等更为烧钱的部门。




HI 模式成为了其中最烧钱的部门,因为智驾系统本身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整个 HI 模式太厚重,它极其追求技术先进性,是不惜一切的,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华为轮值 CEO 徐直军就在此前说过,HI 模式这种合作不会太多,原因就在于 HI 模式投入太大。而根据长安汽车方面说法,华为千余人团队长期驻扎重庆深入参与阿维塔 11 开发。




华为虽然财大气粗,前期可以肆无忌惮的烧钱,但长时间的研发成本,以及资金投入,合作的车企不一定能扛得住。相比技术上领先,车企更希望看到产品在销量上的表现。显然,HI 模式下合作的车型销量没有达到预期。
被寄予厚望的极狐阿尔法 S HI 版,虽在 2021 年因计划搭载华为智驾方案名声大噪,但到交付时已相隔一年多,后劲不足。据新车交强险数据显示,极狐品牌 2022 年累计销量仅为 11895 辆。 阿尔法 S HI 版 2022 年 7 月开始交付,截止到 2022 年 12 月销量甚至还不到 270 辆。




HI 模式下的第二款车型阿维塔 11 在 2022 年倒数第二天才开始交付。由于有华为、长安、宁德时代三方 " 背书 ",阿维塔 11 情况相对好一些。据阿维塔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止 2023 年 2 月 5 日,阿维塔 11 在过去 38 天的时间内,共交付了超过 2000 辆新车。对车企而言,采用华为 HI 模式,攀上华为这棵大树却难以获得明显成效,有苦说不出;对华为而言,车企车型销量不佳,投入的高额成本难见回报。




相比之下,余承东所主导的智选车模式,则表现更佳。在该模式下,华为深度参与新车生产制造全过程,为车企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并在华为门店帮车企卖车。华为标签浓厚的智选车业务,显然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最明显的就是,智选车模式落地载体的 AITO 问界品牌,自 2022 年 3 月正式启动交付至去年底,累计销售 7.5 万辆新车,成为了新能源市场中最大的黑马。并且,智选车模式又陆续敲定了与江淮、奇瑞等车企的合作。两者相比,华为 HI 模式远不如智选模式,这大概也是王军被拿掉的重要原因。




而且有消息称,智选车模式下,在技术和渠道销售方面华为会有相当可观的利润。华为仅在问界车型的品宣和渠道业务上,就有超三成的抽成,这也是华为力推智选模式的重要原因。毕竟,按照余承东在 2022 年 12 月 8 日举办的华为内部会议上的说法,华为车 BU 要在 2025 年实现盈利。
" 不造车 " 三年时限即将到期 造车仍然难落地
" 大嘴 " 余承东一直都是华为内部的 " 造车派 ",徐直军就曾在 2021 年华为技术大会上表示," 我们老余(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老余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从消费者 BG 出发,他就想造车。" 只是,余承东提出要在 2025 年实现盈利的目标后,现在造车显然就有些不现实了,毕竟造车这种高投入的项目,不符合快速盈利的方向。
如何尽快盈利,方法当然就是要给智选模式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并且基于问界品牌完成。尽管徐直军曾经希望华为车 BU 能够像博世一样,作为一级供应商与车企合作,但从最近徐直军与余承东一起出现在参观阿维塔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如今的徐直军,显然会更支持余承东的智选车模式。




奇瑞内部有消息称,奇瑞和华为基于智选模式的合作,将在奇瑞全新智能电动平台下打造,最终将利用 " 问界 " 品牌对外发布。此外,华为智选模式与江淮的合作,也将在问界品牌下进行。除了新合作伙伴之外,曾经 HI 模式下的北汽极狐以及阿维塔也已经确定加入智选车,阿塔更是已经将车摆进了北京和深圳的华为旗舰店内,并且计划在 2023 年加快华为门店的进驻。




另外,2022 年初,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到,对进入《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展委托生产试点工作,委托企业的条件是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受托企业的条件是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且具备与委托生产产品同类生产资质。这意味着,不仅代工车企需具备生产资质,委托代工的车企同样需要提供生产资质。
显然,这一则《通知》或许让华为彻底坚守 " 不造车 " 的道路。只是,如今的华为,和亲自下场 " 造车 " 还有本质区别吗,从设计、研发到销售渠道全程参与,唯一的差别只是少了华为的 " 菊花 " 标而已。




编辑总结:华为内部称,华为在每个岗位都有调动或者任期,这一次只是正常人事变动调整," 不存在内部斗争 ",车 BU 业务在方向上没有变化。但从近期华为向外部展示的信息来看,余承东独揽大权之后,智选车业务显然成为了华为车 BU 的首要发展路线。不知道在新的一年里," 余大嘴 " 还会给大家带来什么金句,我们也期待他带领下的华为车 BU 能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至于余承东心心念的 " 造车 ",哪怕他已经成为华为车 BU 的真正 " 话事人 ",但内部的阻力加上政策因素的阻碍,也将让华为继续坚守 " 不造车 " 的承诺。
精彩内容回顾:
传华为车 BU 人事调整 COO 王军或已被停职
华为欲复制问界模式 浅析智选未来之路
阿维塔:国家队新排面 or 三巨头试验田?
" 大嘴 " 揽大权 造车难落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