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华为造车,还是猜想?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华为造车,还是猜想?
[ 复制链接 ]
养律思脑
2023-2-17 05:35:47
“AITO宣传海报换上华为Logo”“华为全面主导问界”“余承东独掌车BU”——近日,一系列华为造车的消息占据各大媒体平台热搜。面对以上信息,华为知情人士对《消费钛度》坚决表明“不造车”的立场,并表示这一举措仅为突出华为长期深度赋能AITO问界品牌的情况。过去几年里,华为一直坚持“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但后续华为参与造车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到Huawei Inside模式,再到智选模式的深入,同时在赋能问界M5、问界M7等多款车型取得不错销量后,市场认为华为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造车”仅有一步之遥。此外,恰逢华为内部发布“不造车”文件即将失效、车BU业务亟需造血盈利的关键节点,为未来“华为造车”增添了诸多合理性。
造车传闻系误读
近日,#华为全面主导问界#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2月11日,有不少网友发现AITO官博发布的海报右上角Logo原来的“AITO”换成了“HUAWEI”。同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也发布了关于问界M5的宣传文案,配图中右上角的logo同样变为“HUAWEI”。
与此同时,网上流传一张截图内容显示,华为已经与赛力斯高层达成一致,为强调其品牌独特性,宣传话术,从“华为深度赋能”改为“华为全面主导”。
此外,“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赛力斯”的消息也不胫而走。2月14日,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问询“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赛力斯”的消息,赛力斯在互动平台表示,网上有传闻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贵公司,此为虚假消息,公司与华为长期深度跨界合作没有发生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AITO是赛力斯与华为联合设计的全新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其中,华为从产品设计、产业链管理、质量管理、软件生态、用户经营、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方面全流程为赛力斯的AITO品牌提供了支持。问界M5则是赛力斯与华为合力打造的高端品牌AITO的首款车。
上述一系列的举动引发外界对华为造车的猜想,但对于下一步是否真的会造车,华为则表示“不造车”。华为知情人士向《消费钛度》回应称,“这一举措仅为突出华为长期深度赋能AITO问界品牌,华为与赛力斯长期深度合作没有变化。未来双方会继续联手推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新产品。”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意义其实不大。“目前来说,华为的确没必要自己亲自下场造车,它和汽车厂商之间是一个深度合作的关系,更多要关注的是它到底要在造车中承担多少的角色,华为可以通过与汽车厂商的深度绑定,来实现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整体发展。”
整车厂背后的“技术大佬”
过去几年,从“标准零部件供应模式”到“Huawei Inside模式”再到“智选模式”,华为在汽车赛道愈走愈深。
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门,明确华为汽车业务架构以及战略方向。同年,华为首度以Tier1的角色参加上海车展,正式进军汽车领域。2020年10月,华为曾发布《关于智能汽车部门业务管理的决议》,在这份决议中,华为将其在汽车领域中的角色定位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企业造好车”。
此后,华为一直致力于做汽车背后的“技术大佬”。截至目前,华为和车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分别为零部件供应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选车模式。其中,Huawei Inside模式可为整车厂提供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电动、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等,合作车企例如极狐和阿维塔等;智选模式则是由华为全面参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用户体验等核心环节,并对整车厂进行品宣和销售渠道赋能,典型代表便是与赛力斯共同合作推出AITO问界。
不过,即使是深度参与汽车制造的核心环节,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也相对不占优势。在江瀚看来,“对于华为来说,智能驾驶不是它的核心逻辑,智能座舱或者说更好的驾驶体验可能才是华为的逻辑。智能驾驶需要的是大量的数据进行喂养,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真正有优势的另有他人。”
但从销量来看,问界在市场上均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及口碑。目前,华为与赛力斯共合作推出AITO问界M5/M5 EV、M7三款车型。据报道,今年1月,华为与赛力斯深度合作的AITO问界交付量达到4475辆,同比增长449.1%;AITO问界累计已交付超过8万辆车,2023年有望突破10万大关。
迎来关键的转折点
尽管华为坚决表明“不造车”的立场,但恰逢华为内部发布“不造车”文件即将失效、车BU业务亟需造血盈利的关键节点,市场更认为华为加入造车是迟早的事。
在华为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智能汽车部门业务管理的决议》中,末尾表明“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据此测算,距离华为“不造车”文件的失效时间仅不足8个月。
而随着余承东独揽华为车BU大权,更增添了市场对“华为造车”的猜想。近日,华为车BU首席运营官、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被停职,由余承东独掌华为智能车业务。业界普遍认为,在华为内部,余承东一直是“造车派”的代表。
但据媒体报道,余承东最新回应称“(此次)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变动,(华为在车业务)方向上没有变化。”
“华为全面主导问界”的消息,也印证了华为期望加大对问界的话语权,提振汽车业务的考虑。有业内人士表示,“华为全面主导问界”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强化品牌标签,进一步借助华为的影响力提高问界的品牌价值;第二,提升销量,与华为联合业务跨界合作的“赛力斯模式”,已被验证且成效显著,如何提振销量,是华为下一步必须要全力去做的事;第三则是提升车BU变现盈利。
作为华为唯一亏损业务,车BU的盈利似乎也被提上了日程。2022年7月,余承东曾公开表示,汽车业务是一个烧钱的业务,华为每年投入研发十几亿美元,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高达10000人。
在华为内部讲话中,余承东曾许下2025年车BU盈利的承诺。余承东曾表示,“2024年华为门店里卖的车将达到12至13辆。”
基于此,市场对“华为造车”的讨论始终未停止,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造车应会有自己的逻辑。江瀚分析称,“对于华为来说,它的造车逻辑应该更加倾向于向整个市场中深度介入,然后通过自己的参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用亲民的方式来解决造车的问题,所以这和自己直接造车的逻辑还是不一样。”(图片来源:企业官网、官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养律思脑
关注
主题数65
沉铜、黑孔、黑影工艺,这些工艺你都了解吗?
阅读 8686
5053RGB灯珠(5054rgb灯珠)
阅读 4894
创始人与县委书记对话曝光,雷丁汽车真悬了
阅读 4541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