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中国降价美国涨价,造车界“大善人”特斯拉让蔚小理们慌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中国降价美国涨价,造车界“大善人”特斯拉让蔚小理们慌了 ...
[ 复制链接 ]
二只怜雪
2023-2-22 08:46:13
文 | 萧田
特斯拉频繁调价,有人直呼看不懂。
自2022年9月至今年1月,特斯拉在华对产品价格来了个“五连降”,这也在今年开年掀起了一股新能源汽车降价风。
然而,在中国持续降价之时,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斯拉却转头在美国开始涨价。
据悉,特斯拉上调了美版Model Y车型的价格,本次调整的车型为Model Y高性能版,价格上涨500美元,目前售价58490美元。这是特斯拉进入2023年后针对美国市场的第二次调价。
一边降价一边涨价,背后正是特斯拉对于不同市场强势地位的考量。
元旦期间,特斯拉在国内市场上官宣了大降价,对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造成了重创。
过去几年里,一批国产新能源车不断冲击、蚕食传统豪华车和合资车的阵地,甚至涌现了几个百万级别的豪车品牌,“弯道超车”势头明显。但新能源车的崛起,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究竟是因为在技术方面有绝对的领先性,还是仅通过单纯的高定价来卡位市场?
这次特斯来的降价再次给同行业“上了一课”。
而放长时间来看,新能源车的未来是电动化之后的智能化,换而言之,只有源源不断的盈利,才能支撑新能源车企们走向未来。
从这次特斯拉的降价中,我们也看到了一条反向的逻辑:这是传统自主品牌车企的投资机会。
降价冲击波,“跟”和“不跟”都是内伤
特斯拉的降价正给当下的车企们出了一个难题。
从1月的销量数据来看,“蔚小理们”集体哀嚎——往日月销万台的成绩不在,只剩大跌溃败之势。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特斯拉销量达到66051辆,创造了历史最好单月销量成绩。
作为对比来看,理想、蔚来、小鹏、问界、哪吒,岚图以及零跑销量分别为15141辆、8506辆、5218辆、4490辆、6016辆、1548辆、1139辆。其中,零跑可谓是直接腰斩大跌85.9%,其他几家的跌幅较大,不容乐观。
而为了应对这场冲击波,造车新势力们也被动的开始降价。
“特斯拉都大降价了,我们不降价的话,确实扛不住”,1月13日,华为AITO问界率先坐不住了,官方表示,问界M5EV、问界M7部分车型优惠约3万元。
四天后,造车新势力中的小鹏汽车宣布启动G3i/P5/P7的新年新价格体系,此次调价整体降幅为2万-3.6万元。
而继1月问界、小鹏跟进降价后,2月以来更多车企加入降价大潮。
2月第一天,广汽埃安推出5000元/辆的限时交付激励,以及3年0息、低首付限时金融补贴等;沃尔沃汽车针对旗下纯电C40车型及纯电XC40车型开启变相降价,消费者今年3月31日前支付5000元订金,即可在支付尾款时抵扣2.5万元,相当于降价2万元。
此外,上汽飞凡R7车电分离版车型价格降至19.59万元,降幅约2万元;吉利旗下帝豪品牌也对部分新能源车型进行了降价,下调幅度为1.3万元。
标榜绝不降价的蔚来也以“清库存”的方式进行了价格调整。值得一提的是,蔚来创始人李斌此前在接受外界采访时曾表示,蔚来汽车绝不降价,他认为降价是对老用户的情感伤害。
据媒体报道,作为去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第一,比亚迪面对特斯拉的降价举措,虽然表现的是“按兵不动”,但旗下部分经销商已经耐不住寂寞,也开始通过赠品、装饰、保养权益这些,提供了一些优惠促销部分车型,减少涨价带来的影响。
补贴,是许多行业在发展初期有力的“助长”手段。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发展和市场培育过程中,补贴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去年初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这意味着此后上牌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
而
进入到零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对成本会更加敏感,而规模更大的企业往往会在降成本方面占有先天优势。
但事实上,在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的情况下,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大巨头,如今国内新能源车企几乎都面临利润下滑的压力。
就以公开跟进特斯拉降价的三家新造车企业来说,均未摆脱亏损状态——财报显示,赛力斯去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26.74亿元;蔚来去年第三季度净亏损为41.1亿元,;小鹏汽车第三季度净亏损为23.8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小鹏等国内车企在此轮竞争中没有掌握战略主动权,属于被迫接招特斯拉等引爆的价格战。
从目前商业市场的逻辑来看,但凡是价格战,被迫跟进者对后发劣势都极为明显,降价同时也很难维持销量。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当下时段,无论是跟进还是不跟进特斯拉的降价,对于任何一家新能源车企来说,都是痛苦的选择。
价格战大杀器背后,新能源造车仍然是比拼钱的游戏
关于这次的降价,不妨抛出一个疑问:
为何是特斯拉发起价格战,而不是国产新能源车发起价格战?
众所周知,降价是车企慎之又慎、轻易不会使用的“大招”。
在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面对法系车在华销量节节败退的惨淡现实,标致品牌全球CEO安巴托曾明确表示:“不会打价格战。在全球范围内,我看到过很多的打价格战的例子,但最终的结局并不好。在品牌、利润与销量的排序中,标致将坚持‘品牌至上’,捍卫品牌价值。”
事实上,降价会损害品牌价值、拉低盈利表现是传统车企的共识。
捷豹路虎、沃尔沃、凯迪拉克等二线豪华品牌,都曾因为大幅降价、“以价换量”而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噬”。
回到当下,这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降价,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降价。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单车利润约9570美元(约6.93万元人民币),是丰田汽车的八倍。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近日在一场交流会上表示,特斯拉降价之后,在中国市场依然有大约20%的毛利率,仍旧有足够空间可以降价。
特斯拉敢于不断降价的底气从何而来?
主观上来说,源自特斯拉在技术革新、高效管理,甚至硅谷创业公司刻在骨子里的DNA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如,在技术革新上,特斯拉引以为傲的一体化压铸。马斯克曾说过,通过采用一体化压铸,可以将车体总成重量降低30%,制造成本下降40%;还有超级工厂。
超级工厂摒弃传统车企冲、焊、涂、总四大整车工艺各自独立的做法,将四大工艺整合到一个联合大厂房中,极大限度缩短各个工序之间的物流路径,提高运行效率。同时,超级工厂充分利用纵向空间,采用多层厂房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空间利用率……这样追求极致效率和成本的细节在超级工厂比比皆是。
再比如,高效管理,去年年初,特斯拉中国区总裁朱晓彤就公开表示:“特斯拉是一家创业企业,一直追求以全新的、极致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状态,同时,每个人都要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值得事情上。”难以想象的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员工近万名,整个行政团队正式员工却只有4-5名。
而从特斯拉降价的客观原因上追溯,这是新能源车企不思进取的表现。
从2016年直至去年底画上句号,补贴之下的中国新能源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根据公开数据粗略计算,13年间,新能源汽车累计补贴超过2000亿元。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的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幅攀升:从2009年的5294辆增长到2022年的688.7万辆,产销量近8年连续保持全球第一。
回首过去,我国汽车工业独辟蹊径,走上了以纯电动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从整车到供应链、从技术开发到市场拓展、从关键零部件到营销模式,都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补贴作用明显。
但也正是补贴,新能源赛道虽然“百花齐放”,但竞争格局却是聚焦在拼营销、拼人设这些软实力上,在成本控制、技术储备、研发投入等硬实力方面显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
一家品牌想要胜出,必须凭借自身实力面对残酷的竞争。在襁褓之中的国产新能源车,虽然成长了,但似乎又没有长大。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的目标是从电动化到智能化,近十年来,从早年成立的蔚来、小鹏、理想等新造车企业,到近两年诞生的岚图、智己、极氪等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自主品牌在还没有完成电动化的弯道超车,就将研发重心放在了智能化方向。
贪多嚼不烂带来的结果是,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中高端电动车型都搭载了L2+级智能驾驶系统。不同车型虽然硬件配置、软件交互不尽相同,但在驾驶辅助水平上并没有质的区别。
搭载L2+级智能驾驶系统的电动汽车虽然能对传统燃油车构成差异化打击,但不同电动汽车品牌之间很难借此拉开差距,更不用说与甩开特斯拉。
在财经无忌看来,国产能源车的当务之急是成本控制,即率先实现盈利,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才能支持自己走到下一个十字路口。
国产新能源车品牌中,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特斯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特斯拉持续降价开启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进而引发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优胜劣汰。
这也意味着,
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资源会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只有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稳步发展的企业才能扛住这波浪潮。
而顺着这一逻辑发问,在当下的自主品牌车企中,谁有能力撑到最后,或者说谁有机会成为“特斯拉第二”?
实际上,资本市场也同样关心:“如果这场由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变成一场长期战役,或许最终将会演变成一场消耗战,是特斯拉的品牌价值先被消磨光,还是部分中国品牌们的家底先被耗光。”
基于这一认知,在财经无忌看来,汽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最终的目的是将人或物资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考核的目标是便宜可靠。
在当下的电动化时代,新能源车之所以打败燃油车,无非就是便宜可靠。所以当汽车回归到其工具属性的时候,考验的其实是大工业化生产的能力,也就是成本控制的能力。
只有率先完成了这一步,才有可能走向新能源车的终极一跃——智能化,即自动驾驶。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式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车路协同,另一种是单车智能。与主机厂商密切相关的是“单车智能”,又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自研模式,自己造车并自研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其二是采购模式,自己造车,直接外部采购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自研与外采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自研模式下,车企掌握核心的技术话语权,可以真正实现车企自身的战略诉求,不会被供应商卡脖子,本身决策响应快,产品迭代灵活;但技术难度大,资金和人力投入成本高,研发周期长;
采购模式下,车企可以快速布局自动驾驶,但车企对核心技术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小,或无法真正实现自身战略诉求,未来可能被供应商卡脖子。
相较于之下,
自研模式比外采购模式更能构建一家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在未来的市场中获得差异化的优势,但无论是自研还是采购,都需要车企能够完成自我造血,具备迈向未来的“现金奶牛”。
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特斯拉在中国涨价,但在海外市场拉却接连涨价。
据外媒INSIDEEVs报道,特斯拉于美国时间2023年2月11日将Model Y车型起售价上调5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15元)。此次价格上调是自1月12日大降价以来的第三次上调。
此次特斯拉Model Y部分车型在美国售价小幅增长,且仍然占据市场优势,市场需求并未减少,可见其涨价背后特斯拉的强势地位。
换而言之,特斯拉在国内寻求降价,恰恰说明领先的市场地位还未稳固,这也意味着是国内车企的机会。
纵观当下,从浩浩荡荡的新能源大趋势来看,现在国内汽车行业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全力以赴的先知先觉者,包括比亚迪、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第二类是后者后觉者,自主品牌的传统燃油车厂商,包括吉利、长城、长安、奇瑞、广汽等;第三者是后知后觉者,比如德系、日系和美系等主流合资品牌。
而据数据显示,1月,国内主流合资品牌乘用车市下滑最为明显。细分来看,德系、日系、美系等主流合资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在1月份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乘联会数据显示,1月,德系品牌乘用车零售份额为22.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日系品牌乘用车零售份额为16.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美系品牌零售份额为7.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自主品牌乘用车在1月份出现了下滑,但其在2023年依然保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趋势。1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9.4%,同比增长了4.3个百分点。而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52.4%,较去年同期份额增加了6.4个百分点。
尤其是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以此从市场增量来看,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已经走在了最前面,或将迎来投资的最好机会。
让特斯拉最不容小觑的是比亚迪,过去十年间,特斯拉对比亚迪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逆转——从“他们没什么技术”的不屑,变成了“比亚迪是目前特斯拉唯一一个真正的挑战者”的畏惧。
马斯克说,“我们非常尊重中国的汽车公司。根据我们的经验,他们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公司。如果让我猜的话,可能某些中国公司是仅次于特斯拉的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公司。” 马斯克口中的“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公司”,正是比亚迪。
与此同时,吉利、长城、长安、奇瑞、广汽等昔日的传统燃油车企,虽然不像比亚迪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到电动化之中,但其稳固的燃油车基本盘仍然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研发资金,也将支撑他们拿到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门票。
反观蔚小理等部分造车新势,在销量上既没有办法与特斯拉、比亚迪同步,也无法较早实现盈利;基本盘未稳固之前,寄希望于智能驾驶,正在陷入到同质化和内卷化。
特斯拉的这次事件,或将为投资者们擦亮双眼。在中国的新能源时代一定会诞生一家乃至几家世界级的车企,它们一定是受特斯拉降价影响最小的企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二只怜雪
关注
主题数69
基于LED恒流芯片TX6121制作的DEMO演示板
阅读 10627
昨天买了特斯拉,今天降了 3 万 7
阅读 3468
中创新航预计10月6日挂牌上市,引入天齐锂业、小鹏汽车、大族激光等多家超 ...
阅读 2564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