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芯片厂“去库存”,新能源汽车难救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芯片厂“去库存”,新能源汽车难救
[ 复制链接 ]
今生有你2017
2023-2-22 08:46:13
智能手机春天未至,新能源汽车难填需求缺口
作者/ I
T时报见习记者 毛宇
编辑/ 王昕 孙妍
2020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疫情蔓延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下,供应链和价值链被破坏,“缺芯潮”席卷而来,智能手机、汽车等众多行业受到影响。
只是,这世界变化太快。2022年以来,“缺芯潮”退却,“砍单潮”涌来,因为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智能手机、PC等出货量断崖式下降,全球芯片行业遭遇重创。由于经济短期内复苏压力较大,消费市场持续低迷,芯片企业仍要过一段时间“苦日子”。
如智能手机,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2.858 亿部,同比下降 13.2%,十年来首次跌破 3 亿部大关。2023年1月份,国内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大约为2300万台,降幅收窄,但IDC亚太区研究总监郭俊丽告诉《IT时报》记者:“经济环境和消费者信心需要更长时间恢复,上半年库存压力依然存在,2024年有望迎来反弹。”
图源:IDC
言外之意,2023年智能手机行业全面复苏压力较大。对于芯片企业来说,库存压力或将持续。
智能手机消费疲软
芯片业“雪上加霜”
2月初,iPhone 14 最高降价1600元。这打破了常规,要知道,上一代iPhone 13 Pro降价促销只是在618大促等特殊节点才有。
联系到iPhone 14的惨淡销量,此番降价其实并不突然。这也拖累了苹果公司2023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表现,该季苹果公司营收较上年同期下降5%,净利润更是大降13%。这也是苹果自2019年以来,营收首次同比下滑。
为了减轻自身的压力,苹果采取了“砍单”措施。郭俊丽表示:“苹果确实砍单台积电相关产能,对台积电的金融市场表现及业务均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苹果为台积电贡献了约26%的收入,芯片整体下行的情况下,苹果对台积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苹果此举对台积电的打击可谓雪上加霜。”
2022年,不仅中国市场,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行业都表现惨淡。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1亿台,创下2013年以来年度出货量最低。
造成此状况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比如全球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需求大幅抑制、智能手机缺乏足够创新等等。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用户的换机周期越来越长。
研究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副总监Liz Lee此前表示,2022年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长达43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我用的华为手机是三年前购入的,现在还没有打算换掉。目前市场上新出的苹果或是华为手机,没什么特别的亮点吸引我。”手机用户苏苏表示,过去,苹果每次推出新一代的手机,几乎都让她心动,考虑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换机。“现在手机质量都还可以,也让我觉得没必要那么频繁换手机了,如果说后续手机新品能出一些新鲜东西,我会考虑置换,不然的话,钱还是留着添置其他物件更好。”
智能手机市场消费疲软,压力随之传导至位于上游产业链的芯片厂商,库存不断增加。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约有5-8周的下游手机品牌商库存,某芯片大厂某款芯片积压的渠道库存仍有约5000万颗。“受高通胀、升息、疫情封控等因素影响,消费电子市场低迷,
国内外厂商的库存月数持续上升,都已超过4个月安全库存月数,终端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位,目前厂商已纷纷开启主动去库存行动。
”郭俊丽认为,厂商实际库存的缓解仍需几个季度的时间。
库存积压情况同样影响到了半导体从业者小艺的业绩,“确实有库存,主要因为电子消费市场销量不佳,导致订单减少。”不过小艺对于今年行情保持乐观态度,“库存已经在不断往外销出。”他表示,如果今年下半年经济持续回稳,这一现象能够得到大幅度改善。
新能源汽车打开另一扇窗
难以拉动整个芯片市场
市场不会一直低迷,而且,一扇“窗户”关上,或许就有另一扇“窗户”打开。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凶猛,强势闯入半导体市场,2022年拿下近10%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汽车的制造离不开芯片,在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比亚迪半导体团队已经成立20年,基本已实现垂直一体化的自研架构;理想与国内的地平线、国外的英特尔等芯片公司展开合作;小米、蔚来、小鹏均在投资国内相关芯片企业,以求芯片供货量稳定。
近两年,全国各地陆续开设晶圆厂,增加车规级芯片的产能。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球晶圆厂的开工数量为33个,预计2023年有28个晶圆厂新建,其中有1/3可以为汽车提供产能。
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86.4万辆,实现了2.1%的同比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68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
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和汽车芯片产能的双双提升,汽车“缺芯”问题正得到缓解。预计2023年上半年,由于产能布局、车规级芯片认证审批尚需时间,可能仍有部分芯片短缺现象,但随着供给的进一步增加,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针对汽车的芯片供给应该会相对充足。
郭俊丽还给到记者一组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大约270万辆,“
假设每辆车使用芯片数量为1500个,整体消耗大约40.5亿颗汽车芯片。
”
新能源汽车如此强劲的增长,是否能填补手机及PC出货量下降所致的芯片需求缺口?
在电子创新网CEO、半导体资深KOL张国斌看来,答案是否定的。“汽车销量和智能手机、PC的销量比起来,差距较远。汽车芯片目前也就200-300亿美元的市场,但整体的半导体盘子有5000亿美元了,占比远远不够。即使过几年成长到千亿的水平,届时整个半导体市场有可能成长到万亿级,汽车芯片还是只能占10%的比重。”张国斌认为,希望汽车未来能挑起大梁,改变整个芯片供需的局面,基本不太可能,“芯片市场需要有更大量级的产品来拉动。”
而且,新能源汽车在消费市场属于“大件”,消费者更新迭代的频次并不如手机、PC等产品,欲望的更替远远赶不上市场创新。华为问界混动系列车型上市销售一年,便迅速推出了纯电车型;理想L9和L8的问世相隔仅3个月;蔚来全新ES8去年发布5款车型,同时计划全新蔚来ES6及EC6车型将在2023年问世。
智能网联新车轮番上市令消费者眼花缭乱。新能源汽车在北上广、海口等地渗透率均超30%,上海、杭州的渗透率更超50%,远高于其他城市。但在三四线城市,乃至五六线城市里,新能源汽车并不普及,在部分偏远城市,渗透率还未达10%。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未来是否能拉动整个芯片市场,仍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等待时间的考证。
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
芯片厂商压力仍存
新能源汽车短期内无法“拯救”芯片行业。
车企虽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你追我赶”,但自研期间过高的成本往往令车企无法下狠心过度“烧钱”。“国内车企利润并不高,大多车企量级不够,因此还是会选择和芯片制造商合作,或者多选择投资芯片厂商,以保证自己的供货量。”半导体产业观察者王欣宇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盘子并不算大,但在目前紧缩的消费市场上,又算得上是一块较大的“蛋糕”。
“未来不仅是车辆本身,更多的是周边配套,如车联网、充电桩等,这样蛋糕的规模会更大,推动更多企业去加速布局。”王欣宇表示。
近期,因为美国新的打压措施,国内芯片公司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目前来看,国内28nm晶圆体市场发展不错,但在14nm上却备受限制,由于设备和材料的缺口较大,让部分企业空有技术,但难实现生产。
“经历了2021年Q1~2021年Q3期间的主动补库存,2021年Q4~2022年Q3的被动补库存阶段,
晶圆厂产能过剩,消费芯片供过于求,目前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
”郭俊丽说道。
芯片厂商压力持续存在,该如何去库存自救备受业界的关注。王欣宇认为,现在我国中低端芯片国产化率虽在逐步提升,但在高端部分仍然受制于人,并且几年内很难实现突破。“就是说这种高纯密度的晶圆体生产所需的设备,目前能够达到10、14纳米左右供应的国内厂商,也不过一两家,所缺的核心材料多达几十种,有企业在做,但能做好到真正支撑起来还为时尚早。”
受限于人,还需强大自身。真正想要达到国内半导体行业的崛起,一是需要社会与企业不断投入科研成本及人力成本;二是需要电子消费品牌在已有的产品上加大创新;三是半导体企业仍要探索其他的终端领域。目光长远,创新突出,才是整个行业需要追寻及进步的方向。
目前,市场消费疲软,加之遇上裁员、降薪等行业风暴,消费者消费欲望受到抑制。而厂商们也迟迟未推出创新性的爆款产品来刺激消费。所以,未来一段时间,智能手机和PC等行业处境或许仍会艰难,半导体行业仍将承受巨大压力。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DC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今生有你2017
关注
主题数75
英伟达最聪明的中国学徒们
阅读 3601
客运站,要消失了?
阅读 3510
特斯拉之后,国产新能源可能要集体降价了
阅读 3336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