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毛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博士生; 陈秉正,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
文章来源:《保险研究》2022年第11期 一、引言
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与国民养老财务准备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国人养老准备报告 2020》针对国人的养老财务准备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只有约10%的40岁以下的受访者有初步或完整的养老财务规划。受访者中以养老为目的的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占比仅有15%,只有不到8%的未退休受访者购买了养老目标基金,购买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的更少,说明我国居民个人养老财务准备在数量和效率方面都较为欠缺。个人养老财务准备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未来面临的长寿风险可能存在低估。微观层面上的长寿风险是指个人在养老财务准备中的预期寿命不及实际寿命所产生的风险(Stallard,2006;陈秉正等,2008),本质是一种由于主观预期寿命不足导致的个人养老财务准备不足。主观生存概率是一种衡量主观寿命预期的常见指标,而人们对未来主观生存概率的估计与其当时的年龄有关。在中、青年时,客观的生存概率是较高的,根据行为经济学中的累积前景理论(Tversky et al.,1992),个人会低估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在中、青年时对未来生存概率的主观估计可能会低于客观概率。如果确实低估了生存概率,那么对长寿风险的估计也会不足,从而养老财务准备的必要性被低估,导致个人的养老财务准备意愿下降。
既有文献已经研究了人口学特征、收入、社会保障、风险偏好、金融素养、遗赠动机等因素对养老财务准备的影响(Attanasio et al.,2003;Chou et al.,2003;Papke,2004;宋涛等,2012;常芳等,2014;陈其芳,2016;吴雨等,2017;张强等,2017),但缺乏关于微观层面的长寿风险认知扭曲对养老财务准备影响的研究。本文从个人有限理性的视角,对长寿风险认知扭曲和养老财务准备不足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解释,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补充现有关于养老财务准备的研究工作;综合采用理论模型、数值模拟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刻画我国居民对于长寿风险的认知扭曲,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生命周期模型,研究长寿风险认知扭曲对养老财务准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青年居民确实存在低估长寿风险的情况,且这种低估导致了养老财务准备不足以及养老目标基金配置意愿下降,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长寿风险认知扭曲对养老财务准备影响 的理论分析——基于生命周期模型 (一)主观寿命预期 1.主观寿命预期的认知扭曲程度——主观死亡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