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筑箭、造星、建空间站,中国航天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筑箭、造星、建空间站,中国航天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两会唠科
[ 复制链接 ]
冰冷冷的心
2023-3-5 13:30:07
“两会唠科”特别策划重点讲述中国科技名片,本期聚焦21世纪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
编者按:
航天历来是两会关注焦点,今年也不例外。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接受采访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在新的历史起点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此外,还有代表委员建议通过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解决“卡脖子”问题;关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搭建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平台。
中国航天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航天人的努力和推动,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接续奋斗。今天我们来回顾,过去近70年,中国人在太空,书写了哪些传奇。
文 / 朱林崎教授 国际宇航联卫星商业应用专委会亚太办主任
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万户飞天的舍身探索,中华民族对太空的好奇与向往延续了数千年。
新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开启了太空探索的坚实一步。
进入21世纪,《2000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向世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宗旨、原则和重点。特别是明确提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由此,中国航天事业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二十多年的跨越发展,中国航天奋楫笃行,将千年的浪漫铸成现实:“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古人想象的“天上宫阙”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月球探测“嫦娥工程”历经17载,“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演绎了“嫦娥奔月”的浪漫;“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上留下中国印记,回答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向苍天发出的提问;“羲和”“夸父”双星“逐日”,将远古神话化为现实,中国步入“探日”时代。
中国航天人就这样逐梦不息,在星辰大海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
当前,中国航天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开启了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
图为嫦娥五号发射 来源:国家航天局
01
十年磨一“箭”,扶摇直上九重天
“长征”火箭系列实现新跨越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进入21世纪,为持续增强我国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高密度发射能力,“长征”运载火箭开启新征程,加速了以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开发。
2000年~2001年,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配套的主动力发动机,即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正式立项,开始了工程研制工作。
2006年,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正式立项,十年磨一“箭”。2016年,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成功首飞,实现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从3.35米到5米的跨越,大幅提升“长征”系列运载能力,低轨运载能力达到25吨级,高轨运载能力达到14吨级,使我国的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2倍多,火箭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航天进入更大舞台的擎天之柱。2015年以后,应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相继投入应用,使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了升级。
截止2022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发射次数突破458次,其中2016年~2022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达236次,占长征系列50余年发射总和的一半以上。
目前,长征五号、六号、七号、八号、十一号等运载火箭,形成完备的大、中、小型火箭型谱,覆盖高、中、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展望未来,航天人十年铸“箭”,将为新时代的“长征”之路抢得先机。
02
“巡天遥看一千河”
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卫星跃居全球第二
21世纪初,在我国初步形成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研发,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三大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风云”“海洋”“资源”“高分”“遥感”“天绘”等对地观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亚太”“中星”“天通”“ 天链一号”等系列通信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以及“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图为北斗系统运行示意图 来源 北斗网
三大体系共同构建起多功能和多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
我国目前在轨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卫星有300多颗,跃居世界第二位。
随着我国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卫星应用业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航天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以2017年~2021年为例,卫星遥感对100余次国内重特大自然灾害开展应急监测,为国内数万家各类用户和全球100多个国家提供服务,累计分发数据超亿景。卫星通信广播累计为国内农村及边远地区的1.4亿多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北斗导航为超过700万辆道路运营车辆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为超过4万艘海洋渔船提供定位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等。
未来我国将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加快提升泛在通联、精准时空、全维感知的空间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创卫星应用新格局。
03
“天上宫阙,今夕知何年”
中国载人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
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
图为1994年初,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定名“神舟” 来源:国家航天局
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
这一阶段实施了4次无人飞行任务,以及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技术。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飞上太空,使中国成为继苏、美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搭载两名航天员首次成功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收官。
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
这一阶段实施了神舟七号至神舟十一号共5次载人飞行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行任务。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技术和自动/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为建造中国空间站做了技术储备。
第三步:空间站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在轨建造两个部分实施。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成功实施了6次飞行任务,全面突破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包括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技术等。2022年5月~11月开始实施在轨建造工作,先后成功完成5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舱“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
30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搭载一人到多人升空、从舱内作业到太空行走、从短期遨游到中期驻留再到长期“出差”的历史性跨越。
可以预见,以我国载人航天为代表的标志性成就,将使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更稳更远。
04
“嫦娥”逐月、“天问”探火
深空探测不断创造新高度
我国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强者并存的赛道上行稳致远,步步登高,不断创造我国深空探测的新高度。
2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并将探测任务形象地概括为“绕落回”三步曲。
第
一步“绕”: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精确变轨,成功绕月”的预定目标。
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
第二步“落”:
2010年~2019年,先后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三号、四号探测器,突破和掌握了地外天体软着陆等关键技术。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中继星“鹊桥”的帮助下成功踏足月球背面,对这块“处女地”展开了人类的第一次探索。
第三步“回”:
2014年11月,通过嫦娥五号的“探路先锋”,完成了地球轨道以外航天器再入大气层的返回验证任务,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2020年11月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并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图为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陆后全景相机环拍成像 来源:国家航天局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3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年1月批准立项,其亮点是全球首次一步实现“绕、着、巡”。
2020年7月~2021年5月,先后完成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与火星交会、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着陆火星表面,以及“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等任务。
“天问一号”探火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未来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以及太阳系边际探测等。
05
织就“天罗地网”,“天路”硬核护航
新时代的航天发射和测控通信能力持续增强
进入21世纪,为满足高密度、多样化航天发射需求,满足深空测控通信需求,我国陆续开展了发射场和测控通信能力的建设。
目前,我国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场适应性改造全面完成,文昌航天发射场进入业务化应用阶段,基本建成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航天发射格局,能够满足载人飞船、空间站舱段、深空探测器及各类卫星的高密度、多样化发射需求。海上发射平台投入使用,填补了中国海上发射火箭的空白。
图为文昌发射场 来源:央广军事
航天测控通信能力实现由地月空间向行星际空间跨越,天基测控能力持续增强。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任务。商业卫星测控站网也得到加快发展。
未来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航天发射场系统,满足各类发射需求;持续增强深空测控通信网,保障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实施。
06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
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
上世纪90年代初,长征三号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开启国际商业航天活动。
进入21世纪,
特别是2015年以后,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下,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商业航天企业,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商业航天逐步成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商业发射服务能力不断壮大。以2022年为例,我国实施了20余次商业发射服务,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科宇航、星河动力等各类机构均有商业火箭发射。近年来,面向商业发射服务的运载火箭不断涌现,长征十一号、长征六号、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捷龙一号、捷龙三号、双曲线一号、谷神星一号、力箭一号等运载火箭成功实施发射任务,成为传统火箭入轨能力的有力补充。面向商业应用的卫星研制、部署与服务能力不断取得突破,卫星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图为银河航天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概念图 来源:银河航天
例如,天启卫星组网提供全球物联网数据传输等服务;银河航天试验星座进行低轨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网络等技术验证;九天微星开拓海洋物联网等应用。中国四维“高景”星座提供0.5米高分辨率商业卫星遥感服务,其新一代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完成第一阶段建设;吉林一号星座、珠海一号星座为用户提供多种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吉利星座开始部署,服务于推动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建设,为车路协同应用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推进在轨验证。
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总装测试能力和海上发射支持保障能力。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于2022年7月在海南文昌开工建设。
未来我国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在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07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空间科学成果亮点纷呈
我国空间科学发展主要通过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和“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推动。进入21世纪,我国空间探测技术与手段的进步,为空间科学研究与发现提供了有力手段,研究水平显著提升。
在空间天文方面,“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分别对宇宙射线、宇宙磁场和黑洞等测量与观测提供重要手段。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太阳探测专用卫星的空白。
在月球与行星科学方面,依托月球探测工程,在月球地质和月表结构分析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在月球发现新矿物“嫦娥石”。依托行星探测工程,深化人类对火星地质演化认知。
在空间地球科学方面,“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获取了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原位数据,构建了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获取了全球高精度二氧化碳分布图。
在空间基础物理方面,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开展千公里级星地量子纠缠分发和隐形传态实验等。
在空间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方面,利用“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践十号”卫星等,在生命科学、微重力、材料制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空间科学研究成果。
图为量子物理研究成果登上《科学》杂志 来源:中科大
未来将围绕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等科学主题,借助各类天基探测与实验平台,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催生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
08 结束语
征途漫漫,中国航天砥砺前行。长征、神舟、天宫、北斗、风云、鹊桥、嫦娥、祝融、悟空、慧眼、羲和、夸父等一系列浪漫名词,搭起了沟通古与今、天与地的桥梁。
信心满满,中国航天面向未来,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
中国航天人叩问苍穹的脚步永不停歇,在星辰大海书写新的传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1 回复
猪头皮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预祝今年航天人再创佳绩
2023-3-5 14:30:07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冰冷冷的心
关注
主题数854
李谷一回应缺席春晚:新冠病情恢复慢
阅读 5583
港星上自杀式综艺,节目黑红模式炸翻内娱,怎么就被观众骂惨了
阅读 4660
美商务部又对20多个中国实体实施出口限制,外交部:中方坚决反对
阅读 4587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