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上海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迪亚斯的“室温超导”距实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上海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迪亚斯的“室温超导”距实际应用非常远
[ 复制链接 ]
魔鬼降临
2023-3-9 10:55:03
·蔡传兵指出,1GPa仍然属于高压的范畴,暂时没有大众期待的那么实用。另外,他的报告题目采用了“近常压”这个具有歧义的说法。1GPa跟原来相比确实是更接近常压了,但距离真正的常压还有距离。
·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蔡传兵介绍,镥元素非常少见,一般实验室里是没有的,因此几乎没有先前的尝试,这次具有成分创新和成功的可能性。
在3月7日的美国物理学春季年会上,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Ranga Dias)举行讲座,称自己的团队创造出了可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不过,迪亚斯团队此前的室温超导材料论文曾被《自然》杂志撤稿,这也让迪亚斯的研究成果一直伴随着巨大争议。
迪亚斯这次发布的室温超导材料据称可以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工作。他介绍,团队发现了一种由氢、氮、镥组成的化合物,在294K(即21°C)的温度下,材料电阻能降为0,不过这仍需要1GPa的压力才能实现材料的超导性能,这约是大气压力的10000倍,已经远低于室温超导先前所需的数百万个大气压。
对此,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蔡传兵认为,这次迪亚斯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室温超导所需的1GPa压力仍属于高压范畴,距离实际应用仍非常遥远。
“有一定的可靠性”,“近常压”说法有歧义
超导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特性以及具备完全抗磁性的材料,但这个“特定条件”的要求往往十分严苛,要么需要极低温度,要么需要极高压力。目前较为先进的高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为-196°C,而如果要在室温状态下实现超导,需要的往往是足以把绝大多数物质碾碎的超高压力,因此室温超导至今仍然无法实际应用。
蔡传兵向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表示,这次迪亚斯所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可靠性”,“假设它的数据是正确的,等更多科学家跟进它的研究结果后,有可能会出现这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蔡传兵介绍,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67GPa变成了一个相对低的压力1GPa。但蔡传兵也指出,1GPa仍然属于高压的范畴,暂时没有大众期待的那么实用。另外,他的报告题目采用了“近常压”这个具有歧义的说法,也是有些夸张。1GPa跟原来相比确实是更接近常压了,但距离真正的常压还有距离。
第二个亮点是,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Lu,Lutetium),合成了三元氢化物(N-Lu-H),和他以前采用的碳硫氢化物不同。蔡传兵介绍,镥元素非常少见,一般实验室里是没有的,因此几乎没有先前的尝试,这次具有成分创新和成功的可能性。
谈到迪亚斯此次展示的研究成果,蔡传兵介绍,一般超导体要测2-3个重要参数,第一是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第二是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还有一个是MH曲线(磁化曲线)。除此之外,迪亚斯这次又增加了一个图,即比热对温度的变化,“这也是跨越性的,” 蔡传兵向澎湃科技表示,“他展示的图片可以反映温度变化的规律,虽然具体数据还没公开,但从他发布的内容上看是专业的,绘成的图我看是比较靠谱的。”
争议不断的科学家
在哈佛大学时的朗加·迪亚斯(左)和导师伊萨克·西维拉。
2017年,当时在哈佛大学的迪亚斯和他的导师伊萨克·西维拉(Isaac Silvera)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同行评议论文中声称发现了金属氢。据英国物理学会《物理世界》报道,他们把金刚石压砧里的氢压缩到接近500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氢样品有了金属光泽。由于手头没有更好的设备,他们用iPhone拍下了样品照片。后来,一些专家质疑实验的真实性,并提出迪亚斯和他导师的这个实验未能重复实现。但迪亚斯和西维拉声称他们重复了之前的实验,并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但由于技术原因,我们无法测量压力,所以我们没有发表。”西维拉说。
2020年10月,《自然》杂志报道了迪亚斯联合内华达大学等团队在室温超导领域的突破,实现了15℃温度下的碳氢硫化物超导。这种新型室温超导体要在267GPa的压力下工作。但2022年9月《自然》杂志撤回上述论文,称研究人员在数据处理方面存在违规行为。撤稿声明显示,该研究关键数据处理、分析的有效性受到怀疑,尽管作者坚持认为原始数据能够支持论文的主要结论,但过去两年中其他科学家对研究数据的频繁质疑无疑削弱了论文可信度。
H指数(H-index)的发明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理论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对迪亚斯的抨击最为引人关注。赫希提出了强烈的指控,称迪亚斯和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物理学者阿什坎·萨拉马特(Ashkan Salamat)发表的一些数据可能存在欺骗行为。赫希还指出,迪亚斯论文中的数据与2009年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的一篇关于高压下铕超导性论文中的数据有可疑的相似之处。该研究由于磁化率数据不准确,2021年已被撤回。
对此,蔡传兵则表示出了对科研探索精神的包容。蔡传兵向澎湃科技表示,“从现场参会的同仁反应来看,作为亚裔科学家迪亚斯有一股‘意气’在身上,他的文章先前被撤稿,大家都对他有所怀疑,但他仍然一直坚持研究,并在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物理学春季年会上发表自己的成果。之所以有争议,一种可能是他的实验很难,他自己也不知道错在哪里。还有一种可能,大家无法重复他的实验,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没有公开告诉别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魔鬼降临
关注
主题数569
突发!两架美军直升机坠毁
阅读 4078
扬科维奇喊出国足目标:拼了,全力冲击2026年世界杯
阅读 3317
翟晓川16+8北京险胜辽宁6连胜 郭少12分杨鸣被驱逐
阅读 3192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