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s 还给出了样品的XRD(X 射线衍射)结果,并绘制了晶胞图像,这当然也是必要的。
a 图即 XRD 结果,他们采用了 Mo 靶,红线是理论计算的结果,圆圈是实际测量的结果,蓝线是二者的误差,看得出来,测量与计算的结果区别很小,样品可以说是一个纯相,Dias 团队计算样品占比为 92.25%,杂质为 LuN1−δHε 和 Lu2O3。
b 图则是他们绘制的晶胞图,白色原子是氢,绿色的是镥,粉红色的是氮原子,他们给出的样品化学式是 LuH3−δNε,61kbar 时空间群是 Fm-3m 和 Immm,但 Dias 认为超导相空间群是前者。
最后是该样品的超导相图(原文这是第一张图),Tc 随着压强升高而减小,这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处,后面或许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b 图是样片形貌随着压强的变化,常压下是蓝色的,随着压强升高逐渐变为粉红,最终呈现红色,样品的颜色还是非常喜庆的。
从文章来看,这项工作无疑是突破性的,相关证据也很充足,如果能重复出来,搞不好未来能发诺奖。但物理学的研究终究不是一家之言,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经得起验证,这个也不例外,这项工作势必要经过行业内各个研究组的重复,如果经过多次重复之后,确定该结果的正确性,那将是划时代的工作。我们今年诺奖预测也就有底气了。
这次的工作号称是近环境下的室温超导,通过上文,大家也能看到,Tc 最高处的压强为 1Gpa,大约 1 万个大气压,虽然还是很大,但相比于之前的 270 万个大气压,已经小了很多了,重复的难度也小了很多,相信已经有很多研究组已经开始着手重复实验了。
不过目前很多人对这个结果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是因为重复实验结果还没出来,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 Dias 之前的 " 前科 "。
其实,在这之前,Dias 就已经有了两个突破性的进展。一个是金属氢,另一个就是上一个室温超导。
Dias 首先宣称自己在高压下合成了金属氢,相关文章发表在 science 上,但其他研究组没有重复出来,而他自己后来宣称,由于保存不当,保存金属氢的装置压力泄露,最终金属氢因为压力不足汽化消失了。后来,Dias 也没有再合成金属氢。由此,金属氢可以说是成为了一桩 " 悬案 "。
上次的氢化物室温超导也是由 Dias 合成的,其实现的压强高达 270GPa,相关结果发表在 nature 上,但后续多个研究组试图重复该实验未果,并由于 Dias 未披露原始数据,多人认为其在磁化率的数据处理中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得到了并不能算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大家的一致抗议下,最终该文章被从 nature 上撤稿,当然,Dias 研究团队所有成员都对该撤稿行为表示抗议,不过最终没有挽回。
正是因为这两起事件,领域内许多科学家对 Dias 研究团队其实持不信任态度,毕竟他们的数据结果总是比别人漂亮许多。但这次 Dias 给出很多原始数据,可以说全面又丰富,况且这次的成果只需要 1GPa 的压强,重复起来相对简单,想必我们很快就可以对该成果给出一个定论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