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交个税的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交个税的人占劳动力总数不到10%,扩
[ 复制链接 ]
松鼠粑粑
2023-3-12 10:50:03
原标题: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科院院长刘尚希:交个税的人占劳动力总数不到10%,扩大内需要靠农民市民化
每经记者:张蕊
开局之年,宏观政策备受瞩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我国的宏观政策调控空间有多大?今年减税降费重点在哪里?目前的个税起征点还有没有提高的空间?围绕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近日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刘尚希是宏观经济领域的知名学者,在他看来,现在宏观调控更多的表现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但并不是有多少子弹就有多大的空间,而是取决于政策效果。
刘尚希打了个比方,经济治理就像给人治病,尽管要考虑有没有药、能不能开出处方,但最重要的是开出来的处方是否对控制病情有效,疗效才是关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效果都存在边际递减。因此,相关的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创新。
宏观调控要评估“疗效”
NBD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您如何看待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
刘尚希
:今年的经济跟去年相比将会有明显好转。
我们要看到,一方面,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通胀、衰退等风险都还存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已经深度嵌入全球化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外部环境影响。
但中国有一个超大规模市场,特别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确定性大大增强,经济也在不断复苏。从年初的一些先行指标来看,PMI指数等都明显好转。所以我认为今年的经济形势要远远好于去年,对这一点应当有信心。
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上升
NBD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您认为我们的宏观政策调控空间还有多大?
刘尚希
:现在宏观调控更多的表现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但并不是有多少子弹就有多大的空间,而是取决于政策效果。
经济治理就像给人治病,尽管要考虑有没有药、能不能开出处方,但最重要的是开出来的处方是否对控制病情有效,疗效才是关键。所以宏观调控要从“疗效”去评估,疗效好就可以进一步加力,如果疗效不佳,就要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可能要换药。
相关的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创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有创新的空间。政策效果是存在边际递减的,我想只有不断结合实际调整“处方”,才可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宏观政策加强协同至关重要
NBD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您认为应该怎样“加力提效”和“精准有力”?
刘尚希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这里面就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各方面,这对于提升宏观调控的效果非常重要。
我们当前讨论一些宏观政策时,分别讨论单一政策比较多,如果不从整体去看它们相互之间的协同关系,宏观调控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我认为还是要坚持中央一直倡导的系统观念,从整体出发,把各个方面的政策有机协同起来,实现1+1>2的效果,这样宏观调控的“加力”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加力”要体现在合力上,而不一定只是在各个政策上加力。如果各个政策不协同,有可能形成合成谬误,甚至可能造成相互抵消,从各自来看可能是在加力,但整体效果不佳。所以宏观政策的协同至关重要。
当然,除了宏观政策以外,各项改革也要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改革是宏观调控效果提升的一个前置条件,因为宏观调控一般是基于短期的经济运行状态而实施的政策措施,深化改革往往是形成长期的制度性安排。
从引导预期的角度来说,这种长期的制度性安排更有利于稳定预期、改善预期。而宏观调控短期政策主要是熨平经济波动,做一些逆风险调整。所以两者应当结合起来,把短期的政策措施和有利于长远的改革举措有机协同起来,相互支撑。这样既能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也能通过宏观调控为各项改革举措的推进创造条件,提供更大的空间。
具体到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要注意,加力的前提是提效,如果效果没提起来甚至还在下降,加力的意义就不大。
所以我认为首先要对财政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要看这些年财政政策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不能泛泛而谈,要以一种科学的、专业的精神进行评判。所以从逻辑上讲,应当说提效加力,把提效放在前面,在提效的基础上再去加力。这样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可能在宏观政策中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扩大内需战略重点是农民
NBD
:政府工作报告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并提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角度看,您认为目前的个税起征点还有没有提高的空间?
刘尚希
:个税起征点的问题要从整体来考虑,现在交个税的人是少数,在劳动力群体中的占比估算不到10%,仅仅围绕这少数人去做文章,我认为有点以偏概全了。如果只是基于少数人去扩大他们的消费,以此来扩大整个内需,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还是要从整体考虑,从大多数人来考虑,尤其是农民。从户籍角度上统计,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超过50%。无论是在农村的农民,还是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收入水平都是偏低的,而收入水平偏低意味着消费水平就会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扩大内需。
从中长期来看,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战略,那就不仅仅是从短期考虑,而要从战略上去考虑怎么扩大内需,这个战略重点就是农民,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与农民能力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紧密关联。我们既要着眼于提升这一代农民的技能,还要注重让他们的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进而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才是应有的战略内涵。
另一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持续推进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农村的消费场景跟城市相比有很大局限性。有数据表明,农民到城市里变成农民工,消费可以扩大30%,从农民工变为真正的市民,消费又可以扩大30%。因此,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消费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内需不断扩大的过程。从扩大内需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
当前,我们依然要积极想办法,使一些微观政策和短期政策措施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更应当积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更多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这既是人的现代化过程,是农民的现代化过程,其实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供给需求良性循环的过程。
因此,当前想要扩大消费,不能只关注短期措施,而且从短期来看,也很难大幅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所以我认为把短期的问题纳入到战略当中也许更加重要,这样既兼顾了短期,也有助于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落地。
减税降费重在进一步完善已有政策
NBD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您认为这有何深意?
刘尚希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是中央一贯的方针,在当前经济复苏还不稳固的条件下,怎样调动民营企业、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很重要。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在就业创新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也就是要稳定民营企业的信心,让他们敢投、敢干、敢闯,让他们有一个长期的打算,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
NBD
:民营企业中大多是中小微企业,去年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极大缓解了中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今年提出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您认为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的重点在哪里?
刘尚希
:减税降费重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政策,比如去年出台的退税、减税、降费、缓税等各种各样的措施,应当说出台的措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减税降费规模也达到历史新高。
完善已有政策具体来说,一是阶段性的政策安排,快到期的要尽快明确是否延续,这对稳定预期很重要。二是对去年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临时性的政策安排,条件成熟的要转化成制度性安排,有利于改善长期预期。
所以我们不要忙着出台新政策,应当回头梳理一下已有政策,总结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政策。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不是对立概念
NBD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您主要关注什么议题?带来了哪方面的提案?
刘尚希
:我主要关注的是就业和数字经济方面的问题。数字经济是未来的主体经济形态,事关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战略主动,很大程度上要看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数字化进程。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
数字化不仅仅是数字经济,还包括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也就是数字中国,如果数字中国取得很大进展,那就意味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会大幅度提升。
工业革命的成果所形成的产业,我们称之为实体经济。现在通过数字技术、数字革命所带来的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实体经济形态,潜力很大,是未来增长点。而工业化所形成的实体经济则是发展的基础,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所以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未来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传统实体经济与新型实体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代表的是现有的发展基础,我们要夯实基础,但是未来这些产业都要数字化,只有全面数字化、深度数字化,我国经济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因此,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不是对立的概念,放在一起说,强调的是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要促进所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这就是数实融合的真正含义。
所以我提出,要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占比近三成,产生的新职业中多数与数字化密切相关,在第三产业中,数字经济带来的岗位占到六成。数字化在颠覆经济的组织方式,也在衍生新的就业形态,甚至改变了就业的定义。面对数字革命带来的就业革命,亟需突破传统的就业认知框架,加快就业促进政策的创新。
具体来说有三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来吸纳青年就业;借助数字经济的包容性提升劳动参与率;提升数字素养,提高数字能力。
另外一个提议是大力培育SaaS(“软件即服务”)市场,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将SaaS服务定位为新型产业,完善营商环境。二是引导企业积极上云,提升SaaS应用的渗透率。三是鼓励各类头部企业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助力SaaS市场生态加快形成。
记者|
张蕊
编辑|
陈星
统筹
编辑|
易启江
视觉|
刘青彦
视频|
张轶
排版|
陈星
每日经济新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松鼠粑粑
关注
主题数604
湖北男子29年无偿献血381次被疑夸张?专家:理论最高可献696次,为当事人点赞
阅读 4620
男子买160元彩票中2.19亿捐500万:没告诉老婆孩子,怕他们不努力了
阅读 4616
网红博主烹食“噬人鲨”被罚款12.5万元
阅读 4386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