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杨振宁和他的世界③|物理之外的杨先生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杨振宁和他的世界③|物理之外的杨先生
[ 复制链接 ]
tanpan12
2023-5-29 10:52:18
编者按
“如今杨先生年迈期颐,他的人生和学问犹如峰峦起伏,蕴藏无数深壑与幽谷的雄山峻岭。”
5月27日,一场聚焦当代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先生的讲座在西湖大学举行,以《杨振宁和他的世界——锋芒、幸运、冲突与融合》为题,徐徐展开他人生的不同面。
思想的涟漪在现场激荡。杨振宁是科学伟人,又身处于充满剧烈变动、存在不可消弭冲突的时代,贯穿年华淬炼出大智大勇,也必定历经矛盾、煎熬与重生。立足当下,我们瞻望杨振宁这位中国学人的过往,亦是为激励后人、洞察时代、理解人生。
嘉宾们讲述和杨振宁先生交往的故事。本文图均由 西湖大学提供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杨-Baxter方程、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不得不承认,杨振宁的物理学术领域,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晦涩深奥的。
5月27日这场《杨振宁和他的世界——锋芒、幸运、冲突与融合》讲座,致辞、演讲者都与杨振宁相识少则十几年、多则三十余年。从他们的讲述中,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看到物理以外的杨振宁。
“杨先生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盒子”
本次讲座系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二讲,在西湖大学举行。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与杨振宁同台致辞。
陈越光讲述与杨振宁交往的故事
从1991年初见杨振宁,“杨先生自己驾车带上我们三人(陈越光、金观涛)去了一家简易的小餐厅吃饭,杨先生请的客”算起,陈越光已与之相识三十余年。
第一次见面,三人聊的主题是对当时国内情况的判断。“杨先生说的一个判断却是颇出意料,在后来三十年则被历史印证了。他说:我有一种感觉,现在的中国大陆很像六十年代初的台湾,正是开始起飞的时候,这个势头应该不会改变。”陈越光至今记得。
杨振宁对中国的情感和前途的信心,在27日的讲座现场再次被印证。杨先生在当天的视频致辞中表示:“我是从很早时,就是很乐观的态度,我想80年代90年代我就是很乐观。我想这个所以乐观的地方,是因为中国文化传统之于今天的中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而这个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将要继续发挥作用。”
2013年,陈越光携夫人尹捷与杨振宁聚会。“杨先生的谈话技巧非常好,是因为那天他始终把握着谈话的方向,在一个个主题的切换过程中挥洒自如,也让在场各位有话可说。此后熟识的朋友们和杨先生相聚,我也常去凑热闹,每回他都有很多故事可讲,年代和事件性质的跨度很大,充满趣味。”尹捷在一篇记录与杨振宁的交往的文章中写道。
2019年10月的一次聚会临近结束时,尹捷发了一句感慨:杨先生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盒子。本次讲座主讲人陈方正那天正好也在场,立刻接了一句:杨先生本身就是个故事。
“尽管杨先生名气大,声望高,然而对我来说他却是个无拘无束、平易近人的长辈。我性急直率,没有资格请教专业问题,但又不甘当旁听生,因此稍稍熟悉以后,每回见到杨先生,就会抓紧机会,向他提出许多有关中国社会现实的尖锐问题。”尹捷说,但杨先生从不见怪,也并不闪烁其词,总是以长者的态度,温和坦率地谈他的看法。
“士”的精神最深层的表达
施一公在近距离接触杨振宁之前,“早已是杨先生的敬慕者和追随者”,因为杨振宁的学术成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崇尚科学、发愤图强,从中产生了一大批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我也算是其中一分子”。
施一公讲述与杨振宁交往的故事
“先生之于我个人亦师、亦友、亦同道。从2007年相识至今,16年的时间,每一次的接触都令我深受触动。”施一公在现场表示,最为有幸的是,杨振宁对西湖大学一直格外看重,从最初的积极赞同,到以96岁高龄亲临现场为西湖大学揭牌,“就在前几天我前往北京探望先生,已过期颐之年的先生念兹在兹的依然是西湖大学。我想先生透过对西湖大学这样一所新生大学的支持与鼓励,所关照、所牵挂的是整个中国教育科技的前途与未来”。
施一公以“士”的精神,概括杨振宁之所以孜孜以求的初衷与归一。
“所谓‘士’的精神,钱穆先生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是将全人类、全民族、全国家此一完整大道为我之志,唯我之道,放在我的身上,放在我的心里。”他认为,从杨振宁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荣耀与使命的完美统一,无论是在人类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作出卓越贡献,帮助中国人改变觉得自己不如人的观念,还是此后数十年,一直务实理性地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都体现了‘士’的精神最深层的表达。
“他是孔孟之道的遵循者”
量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身为本次讲座的评议人,却在现场只称自己是晚辈,“我不敢评议,我作为一个晚辈,从我跟杨先生的交往中,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感受和我心目当中的杨先生。”
潘建伟讲述与杨振宁交往的故事
他说,杨振宁说过,其实你现在听很多科普,可能没有完全听懂,甚至完全不懂,但是不要紧,慢慢地,它会对于你的整个价值观发生影响,“正好这个事情就发生在我身上”。
1992年,潘建伟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第一次与杨振宁近距离接触。当时讲的爱因斯坦的凝聚态实验,参会的谢希德、葛庭燧等老先生在幻灯机旁娓娓道来,初出茅庐的潘建伟却没怎么听懂。1996年,一次物理前沿研讨会上,杨振宁提出,“波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最开始做的是量子光学实验,但随着理论和实验技术发展,超冷原子模拟和量子计算成了我这30年来的研究方向。”杨振宁一语成谶,初结识时的一场科普,影响了潘建伟的学术人生。
在27日的视频致辞中,杨振宁说到立德、立功、立言,潘建伟也在现场分享了杨振宁在“德”方面对他的影响。
“他不仅关注我的学术成长,还对学生个人给予关爱,他是孔孟的遵循者。”潘建伟说,2005年时,他和国外导师有些“不太高兴”,杨振宁得知后,专门把他导师请到清华大学来吃饭,从中做工作,帮助他“一直和导师保持非常好的合作关系”。
潘建伟说,杨振宁给晚辈最大的教诲,是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今年5月消息,潘建伟和同事首次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近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而在2018年,潘建伟将“墨子号”样机捐赠给国家博物馆,也是受到杨振宁的鼓励。
当时,年近百岁的杨振宁亲自出席捐赠仪式,感慨道:“我们这一辈人过去总是盼望着中国‘天亮’,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tanpan12
关注
主题数898
时隔25天,俄罗斯大规模空袭乌克兰,乌多个地区发生爆炸
阅读 4393
U20国足逆袭沙特,以弱胜强的战术布置值得中国足球参考
阅读 3968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抢抓农时备春耕 全力以赴提升粮食产能
阅读 3876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