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青年有为】杨小玉:参透甲骨文背后的“中国式浪漫”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青年有为】杨小玉:参透甲骨文背后的“中国式浪漫”
[ 复制链接 ]
不如跳舞999
2023-6-2 02:02:43
" 我觉得好神奇!几千年前的甲骨文字虽然与现代汉字有着差别,但有些我依然能看得懂,甚至还能念出来。" 在被誉为 " 文字之家 " 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一名参观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这间博物馆里,杨小玉的工作是带领观众们站在 " 时光的纵轴 " 上,以不同时代的文字为坐标,向前看,回顾我们从何而来;向后看,洞察我们将去往何处。"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就像读千百年前的古诗,我们能感同身受一样。几千年文化沉淀下的文字是独属于我们的‘中国式浪漫’。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始终在传承,即使千百年过去,我们的精神内核没有变。" 她说。
让文物会说话,让文化会说话
杨小玉,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也是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在器物中遇见文明,在知识中窥见未知,在博物馆里,她带领观众领略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改变普通人对于这种古老神秘的文字枯燥难懂的刻板印象。
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在河南安阳,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杨小玉还记得,开馆时,许多观众兴奋地说:" 中国文字终于有家了!"
游客从世界各地涌向安阳,如何把千年前的文字给普通人讲明白,让人听得懂、听得进,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讲述者,想在人前侃侃而谈,必得在背后下功夫。杨小玉还记得开馆前夕背诵十万字讲解词的那段时光," 那时我们一边在展厅里准备讲解词考核,同时还要准备开馆相关的工作,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如今,随着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不断扩建,每位讲解员的讲解词储备达到三、四十万字之多。没有对文物信息的了然于胸,没有拓展知识范围的渴望,就无法在讲解时信手拈来。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杨小玉每次都尽力去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将晦涩难懂的史书资料、学者著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虽然每次新展览开始前准备讲解词的日子就像回到了高考前,但与文字的感情在她心中深深积淀,传统文化带来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有了汉字,文化得以传承,人心得以凝聚
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 这些文字有的显出古拙之态、有的带有粗犷之气,瞬间将人拉入时光的深处。这些文字既是对历史长河的回顾,又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在杨小玉看来,在文字的连接下,无论身处何方,华夏儿女始终同根同源。有这样几次讲解经历对杨小玉触动很大。
一次,杨小玉接待一批来自台湾的参观者,参观过程中,杨小玉细致讲解了 "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 " 不断演变的过程。参观结束后,参观者这样告诉杨小玉:" 鲜少有年轻人知道繁体字是怎样演化而来的。今天来到博物馆参观,我才知道原来文字的根在这里,文化的根脉在这里。"
" 无论是书法篆刻还是诗歌音乐,基底都是文字。通过文字的连接,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不断建立。" 参观者的一句话,让杨小玉豁然开朗," 躺 " 在博物馆里的文字在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博物馆讲解员正是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的人,架起古今对话的通道,帮助观众提供思考的方向。
杨小玉。通讯员王凡 摄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民族文字大家庭》万花筒互动展项总是吸引不少少数民族参观者驻足观赏。展项参考万花筒原理,借助视频液晶显示器作为万花筒基本视频信息的来源,展示了各民族的绚丽多彩,充分表达了 "56 个民族是一家 " 这一主题。杨小玉还记得一位少数民族参观者说:" 原来,汉字在维护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稳定过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有了汉字,文化得以传承,人心得以凝聚。" 杨小玉希望传达给观众,文字不仅是传达信息、传情表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其在文化发展中的价值。" 顺着文字的线索不断向前溯源,会发现其实很早以前,天下一体的概念已经在深植在中国人心里了。" 杨小玉说。
进乡村进课堂,让每个人成为文字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对于观众来说,参观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了解文物背后承载的知识。2015 年,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 首次把博物馆的 " 教育 " 职能放在了博物馆功能的首位。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专业知识、研究新成果正在不断完成从专业小众向普通大众的传播。如何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 " 第二课堂 "?杨小玉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讲故事的人,面对青少年,她总是不断探索内容的创新叙事形式,为 " 讲解 " 赋能。
" 一撇一捺,象征着人的两条腿,顶天立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的甲骨文,是一个弯腰侧立的人形,展现了人劳动时的姿态。同时,中国是礼仪之邦,弯腰的形态恰恰展现了一个人谦卑有礼。"2012 年的国庆小长假,一个从山东济南来参观博物馆的 8 岁小朋友特意找到杨小玉,原来小朋友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杨小玉的报道,对她当时讲解的中国文字发展史十分感兴趣。在博物馆里,杨小玉细致地给小朋友讲解了甲骨文的知识。
杨小玉向参观者讲解甲骨文。通讯员王凡 摄
" 从甲骨文‘人’字,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美德。‘弯腰劳作真勤恳,见面躬身行个礼,中华美德四海亲。’ " 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瞬间拉近了孩子们与文物的距离,探索甲骨文的同时,中华美德内化在孩子们心中。
杨小玉认识到," 面对青少年观众,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们将中国优秀的文字文化传承下去,让每个人成为文字文化的自觉传承者。" 于是,她开始和同事们结合博物馆的职能和讲解经验,把文字文化研究、甲骨文研究等方面专业的学术内容,转化成易于青少年接受的课程,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为青少年带来 " 汉字知识课 "。杨小玉着眼于单个字深入研究,将甲骨文与中华礼仪相结合,几年来共研发了 160 多个汉字主题教育项目,举办汉字教育活动 1200 余场,5 万余个家庭参与活动,让甲骨文 " 活起来 ",成为她和团队成员的共同信念。在团队的努力下,中国文字博物馆被评为全国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随着甲骨学堂的深入推进,许多乡村学校打电话来咨询,但最后都因为路程和经费等原因无法前来博物馆参观。各地博物馆之间有馆际交流,能不能借鉴这种模式,将博物馆的资源带出去,让 " 流动博物馆 " 来到偏远山区,让更多孩子了解文字知识?2019 年 9 月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启动 " 汉字精神励少年 " 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将丰富的甲骨文研学体验活动带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山区、革命老区等地,让更多乡村孩子受益。
一个山里孩子的话让杨小玉至今都难以忘怀,他说:" 叔叔阿姨,谢谢你们。我之前从不知道文字这么伟大,我要回去告诉爷爷奶奶,还要通过视频告诉在外面打工的爸爸妈妈,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去研究文字。"
" 汉字承载的中国好故事还要讲到世界,讲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如今,杨小玉继续着她对讲故事的 " 极致追求 ",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字的璀璨魅力,她一直在路上。
总监制:金锐
监制:王海
策划:杨月 王文坛
编导:安俐
记者:安俐
剪辑:宋潞
《青年有为》系列微视频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不如跳舞999
关注
主题数888
公安部:坚决彻底肃清孙力军政治团伙流毒,彻查所涉人事案
阅读 6161
永不降价的蔚来还是降价了
阅读 4870
中国专家组本月出发赴美调查大熊猫“乐乐”死因
阅读 4840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