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踏进征信业务禁区,综合年化利率超过24%,长银消费金融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踏进征信业务禁区,综合年化利率超过24%,长银消费金融的合规迷雾
[ 复制链接 ]
wanhuar
2023-6-8 22:47:29
原标题:踏进征信业务禁区,综合年化利率超过24%,长银消费金融的合规迷雾
因征信业务遭罚,作为西北首家持牌消金公司的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银消费金融”)近日被卷入舆论中心。对于被罚事宜,长银消费金融6月7日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罚单所涉事宜主要因免报逾期时出现上报错误,后于2020年末完成优化工作。
横亘在长银消费金融面前的,除了征信罚单的困扰,还有高息的质疑。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长银消费金融App中面向个人用户的信用贷款产品“畅开花”,页面展示贷款年利率为18%-24%,但亲测后发现,除去审核后23.4%的贷款利率外,罚息年化利率也高达24%。由此来算,长银消费金融该笔贷款的综合成本不仅超过24%,甚至超过了36%。在分析人士看来,罚息等费用应该包括在消费金融机构披露的贷款利率中,央行同样要求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
征信报送存迷雾
查个征信,却发现了一笔莫名的贷款。读者汪喻(化名)近日向北京商报记者倾诉其一次忐忑经历。“今年5月,我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意外发现征信报告中有一笔长银消费金融发放的14000元其他个人消费贷款,信用额度14000元,余额为0元。而自己并未向长银消费金融方面申请过贷款。” 汪喻无奈地说道,“当时我就慌了,怀疑自己的征信信息被盗用。”
汪喻随即查看了名下所有银行卡的账单,在对应的贷款时间里并未收到该笔费用。汪喻也进一步陷入了遭遇个人信息被冒用贷款的恐慌中。
“后来长银消费金融客服联系我,提到了我是在一家分期平台购买了100元的商品,获得的总授信额度是14000元,‘余额为0元’就代表自己没有借款。”汪喻指出。不过,在采访中,汪喻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为何自己只消费了100元,但在征信报告中体现的却是14000元,在授权流程中也没有体现,很容易造成用户误解。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商报记者详细对比了多家金融机构的征信报送信息,报送内容基本都是以信用额度+余额的形式。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使用个人信息实测了长银消费金融“畅开花”贷款流程。在关于逾期征信报送方面,正如汪喻所言,长银消费金融提供的服务协议以及借款合同中,均只提到“将失信信息报送个人征信机构”,并未对报送内容进行详细解释。
针对上述情况,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解释道,征信报告里体现授信额度是常见做法,可以参考信用卡,一般会显示授信额度及使用余额,这一模式符合监管要求。但为了避免用户误解,金融机构应该对相关客服进行专业培训,并给予用户耐心解释,解除客户担忧。
“对于这类容易造成用户误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当强化与金融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充分尽到解释说明义务。重视金融消费者的诉求,成立专门部门、由专人负责金融消保机制的建立及完善,为合规工作筑牢安全底线。”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建议称。
因为征信,长银消费金融近期也被推向了舆论C位。
根据央行官网信息,央行西安分行日前对长银消费金融发出一张罚单。因为违反《征信管理规定》,央行西安分行依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规定,对长银消费金融做出罚款6万元的行政处罚。
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暂行办法》“罚则”一项中,提到商业银行出现未准确、完整、及时报送个人信用信息的以及越权查询个人信用数据库的、违反异议处理规定的等情况,由央行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对于长银消费金融罚单所涉的具体事宜和整改情况,6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向长银消费金融进行了采访。长银消费金融方面回应称,所涉事宜主要发生在2020年,公司对部分受疫情影响的在贷客户进行免报逾期时数据处理异常,导致该部分数据上报错误,在2020年末已完成该部分数据的补报和优化工作。
综合年化利率超24%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测“畅开花”贷款流程的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还发现长银消费金融所提供的贷款产品年化利率也存在“猫腻”,贷款逾期罚息年化利率高达24%,且并未包括在贷款利率中。
在长银消费金融App首页,提供的贷款产品包括“畅开花”“长银e家”“畅享贷(信用)”“车主专案”等。不同贷款产品的利率与贷款条件各有不同。不过,对于各项贷款产品的具体年化利率,长银消费金融并未在App首页进行直接展示,用户点击“去申请”后,方可在产品介绍页面查看年化利率区间。
其中,“畅开花”是面向个人用户提供的信用贷款产品,借款额度最高5万元,借款期限最高12期。用户可在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贷款。根据介绍,“畅开花”贷款利率为18%-24%。在填写完对应信息后,北京商报记者实际获得8000元授信额度,合同确认的贷款利率为23.4%,具体贷款利率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上浮19.75%形成。
不过,合同中展现的23.4%贷款利率,却并不包括罚息。按照合同约定,借款人自逾期之日起,按实际逾期天数对逾期借款本金+利息计收罚息,罚息日利率为0.067%。按照日息×365计算,长银消费金融罚息年化利率达到24.455%,该笔贷款综合年化利率整体远超24%。
事实上,自2020年开始,按照监管部门口头指导要求,“降息”成为消费金融的一致动作,消费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贷款年化利率被控制在24%以内。长银消费金融这一综合年化利率水平是否符合要求?
对此,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李亚认为,持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应该参考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同时,罚息、服务费等支出也应该一并纳入贷款综合利率计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同样指出,通常情况下,年化利率不超过24%是指所有费用累加后不能超过24%。如果加上罚息后超过了24%,那么超出部分不受司法保护。
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3号公告也明确提出,包括消费金融机构在内的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贷款年化利率应以对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贷款成本与其实际占用的贷款本金的比例计算,并折算为年化形式。其中,贷款成本应包括利息及与贷款直接相关的各类费用。
另一方面,也有用户公开反馈长银消费金融贷款利率高等问题。而在公开投诉平台上,用户对于长银消费金融“年化利率超过24%”的投诉也并不少见。对于解决用户征信报送信息疑问的具体措施、综合年化利率超过24%的具体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向长银消费金融进行了核实。长银消费金融仅表示,公司通过系统控制,综合息费均在24%以内。
但在北京商报记者以个人贷款合同为例,进一步追问“系统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合同利率与罚息能在逾期后控制哪一部分实现24%以内的目标后,长银消费金融方面未再予以回复。
在合规短板上查漏补缺
作为全国第十六家、西北首家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长银消费金融在消金行业中虽存在感不强,却属于“闷声挣钱型”机构。根据2022年财报,在全国已经开业的30家消费金融机构中,长银消费金融的业绩表现处于中上水平。
具体来看,2022年全年,长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11.78亿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3%。截至2022年末,长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191.36亿元;负债总额171.71亿元。截至2023年3月31日,资本充足率13.55%;一级资本充足率12.4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47%。
作为一家银行系消金公司,长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1月,总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初始注册资本金3.6亿元,随后增资至10.5亿元。股东方面,当前,长安银行持股51%,为长银消费金融最大股东;汇通信诚租赁有限公司、北京意德辰翔投资有限公司则分别持股25%和24%。
虽业绩表现较为突出,但合规隐忧仍存。展业七年来,长银消费金融已经三次被罚。2018年11月,长银消费金融因个人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26万元,对应负责人被处以警告处罚;2022年1月长银消费金融又因个人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部分联合贷款业务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不足、部分存量贷款业务浮利分费、监管发现问题屡查屡犯等问题被罚160万元,对应负责人被予以警告处罚。
“近年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动作持续强化,罚单频繁出炉,也反映出包括长银消费金融在内的从业机构在合规水平上仍有待提升。”苏筱芮如是说道。她也举例称,结合此前其他消费金融公司因征信收到罚单的案例,说明消费金融机构应当充分重视并加强个人征信业务管理。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wanhuar
关注
主题数973
送别!给汶川地震捐款的卖炭老人走了
阅读 5279
哀悼!大连万达功勋前锋小王涛去世 享年52岁曾4夺甲A冠军
阅读 4686
时政微纪录丨圣地温故再出发
阅读 4205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