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把文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把文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 复制链接 ]
激活
2023-6-12 20:06:13
刘世友在测量文物。
刘世友(左)和同事在查阅资料。
以上图片均为隆德县文物管理所提供
人物小传
刘世友,1966 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人,隆德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博物馆馆长,从事地方史研究和文管工作 30 余年,曾参加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等工作,撰写地方文化研究文章 20 余篇,被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师范学院聘为研究员,编著出版《隆德县文物志》等作品 8 部,2022 年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最有知名度的旅游点当数红崖村老巷子。走在老巷子中,土墙、戏台、磨台、石雕,仿佛处处讲述着历史。路边唱秦腔的大爷、会做六盘暖锅酿和农家米醋的大娘……无不展现着西北乡村的原始风貌。
老传统的保留,离不开隆德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博物馆馆长刘世友的坚持。老巷子开发之初,有人曾提出把村民搬迁出去,招商引资重新改造。" 传统村落的最大看点就是老建筑和老习俗。人离开了村落,乡愁便无处安放;村落离开了人,便没了精气神。" 刘世友认为。
查资料学法规,为文物建档立卡,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
" 文物管理,如果不是出自热爱,便是一件枯燥的苦差事。" 刘世友 1993 年进入隆德县文化部门工作,至今已从事文管工作和地方史研究 30 余年。他由衷地感慨:" 我舍不得隆德,更舍不得离开这些文物。"
年轻时,学音乐出身的刘世友本以为文化工作就是到乡间、原野采风,入职后,实际情况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单位房舍破旧,文物收藏和管护条件也很薄弱;单位人手少,他要和同事轮流排班,日夜值守。
刘世友从查找地方志、史书,量尺寸、学法规做起,为文管所里的文物一一建档立卡,完成了 5000 多份卡片,拍摄了几千张照片,让每件文物都有了自己的 " 身份证 "。
正是这些繁琐的工作,让刘世友对文物保护和地方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也让他感受到了文保工作的魅力,工作时变得越来越沉稳谨慎。"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很多历史故事,了解它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点滴细节。" 刘世友说。
2007 年起,全国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刘世友克服各种困难,带领工作队对隆德县 13 个乡镇、625 个村民小组进行实地踏查,新发现文物遗迹 229 处,完成文物普查档案超过 800 份。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刘世友结合文物 " 四有 " 工作,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设立标志碑、界桩,完成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档案编写和充实。在他的推动下,隆德县在宁夏全区率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
实地探查,转运、修复,精心保护每一件文物
隆德县渝河、朱庄河、甘渭河、庄浪河等流域分布着 100 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页河子、北塬、周家嘴头等遗址出土了许多齐家文化、仰韶文化遗存……面对如此密集的文物分布,多年来,不论是不可移动文物的巡查、调查、实地探查,还是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和搬运,刘世友始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为了保护文物,刘世友曾经直接面对过不法分子。2008 年 11 月 8 日,刘世友和往常一样值夜班。半夜,防盗警报响起,他巡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以为是防盗系统出了问题。刚回到屋里,警报再次响起。他再次起来查看,发现文物库房防盗栏杆已被剪断,窗子也被打开了。
" 你们绝不能拿走任何一件文物!" 刘世友拿起铁锹,冲着藏在暗处的不法分子喊着。黑暗处,4 名不法分子发出了动静,刘世友拿着铁锹冲了过去,不法分子被吓得四散而逃……
" 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的,但当时只想着赶走不法分子、保住文物。" 刘世友说。
保障文物在转运中的安全,是刘世友经常操心的事情。隆德县馆藏文物 2900 多件(套),加上窖藏钱币,藏品达 3 万多件(套)。所有文物,在多次搬迁中从未损坏。
有一次,隆德县北莲池有几件石质文物和碑刻残片,需要搬到博物馆库房。刘世友找了辆皮卡车去搬运,由于下雪路滑,皮卡车走到一半便无法前进,差点造成事故。刘世友和同事只能踩着厚厚的雪,一次又一次,用人力将文物全部搬回。
" 到现在我都搞不明白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硬是把石碑连背带扛地运了回来。" 刘世友说," 文物就像是我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不计代价的。"
2018 年底,隆德新博物馆建成完工。临近搬迁时,旧馆一幅近 2 米高、14 米长的画卷《过大年》,因为直接装裱在一面墙上,尝试多次仍取不下来。很多人认为耗费大量精力在这幅画上不划算,可刘世友不以为然。他找遍了宁夏最顶尖的装裱师傅,来研究这幅画的装裱工艺,后来找到了最初装裱这幅画的师傅,将他请回馆中,总算将画完好无损地揭取下来并搬至新馆。" 馆藏的文物,一件都不能少,每一件都要仔细呵护。" 刘世友说。
出版文物志,撰写解说词,让文物活起来讲述历史
除了日常工作,刘世友对文物还有一股刨根问底的 " 倔 " 劲儿。
有个老物件在库房里 " 躺 " 了 20 年,刘世友反复琢磨,却始终不知道它是什么。直到 2018 年初去湖南博物院学习,看到相似的器物,刘世友才联想到这个老物件。回来之后,他赶紧请上级单位开展修复工作。就这样,一件珍贵的唐代手炉得以重现。
参观馆藏文物时,记者惊讶于刘世友知识储备的丰富,对每一件文物都如数家珍。" 从典籍里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这些故事,文物就活了。" 刘世友说。
为了把文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刘世友整理出版了《隆德县文物志》。他还撰写了 5 万字的博物馆解说词,培训解说员,广泛传播隆德文物故事。
近些年,随着隆德县乡村群众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刘世友又多了一项工作。这些天,刘世友正忙着整理一份讲义,他将文物与地理、气候、历史沿革,乃至乡村振兴政策结合在一起,准备讲给村民听,尽可能地拉近文物与村民们的距离。
" 过去下乡是为了巡查文物和宣传文物保护相关法规,如今村里人人都是文保志愿者。" 刘世友说," 让文物活在乡亲们的生活中,激发大家对家乡的自豪感,这是我最想做、最愿意看到的事。"
■记者手记
呵护文物 感受幸福
采访刘世友当天,他正代表隆德县博物馆前往固原,与市里的博物馆签订互通协议,他高兴地对记者说:" 太好了,这下我们隆德县的文物能有机会被更多人了解了。" 下午,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隆德,在馆里为参观的市民和学生讲解文物保护知识和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满满当当的工作结束后,他来到库房,时而逐个查看,时而静静地坐着,满满地都是对文物的热爱。采访中,刘世友常说:" 保护文物的那种幸福感,别人很难理解。"
刘世友把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当成毕生所爱,不计较付出,不在乎名利,不知道疲倦。他对于自己的文物保护职业感到自豪和幸福,因为他为文物所做的一切——守护、传承、发扬,都正如他所愿地让文物活起来了。
打开 APP 阅读全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激活
关注
主题数856
春节出境游太火爆,泰国预订量猛增近20倍
阅读 7242
退休后“翻船”?保险老将万峰失联
阅读 5429
(时政)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
阅读 5233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