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汽车人】车规级芯片:到底缺不缺?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汽车人】车规级芯片:到底缺不缺?
[ 复制链接 ]
哦也X5
2022-10-9 13:14:19
这两年芯片的结构性紧张,让供应链条上众多企业强化博弈,反过来有力地重塑了汽车供应链本身。而目前结构性缺芯仍然存在,只不过情况有所缓解。
作者
丨黄耀鹏
编辑
丨田草
出品
丨汽车人全媒体
从去年到今年早些时候,汽车产业界对芯片问题还众口一词:缺芯。
到了下半年,信息开始散乱,有的说仍然缺,有的说已经不缺。
业内需要思考的,并非短时间的丰歉,而是供应链正在发生的剧变,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整个汽车产业。
除了芯片,我们没有观察到有其他零部件,具有如此之大的建设力和破坏力。是时候关心一下自己的命运了。
1
半年报透露了供需变化
10月初,所有影响力卓著的芯片企业,总算凑齐了半年报,而三季报大约要在10月底或者11月初齐备。
先给个结论:芯片行业的最大客户仍是消费电子类,汽车业客户虽然要的芯片个数几乎和消费电子业比肩,但其芯片平均价格较低,无疑拉低了权重。
而疫情导致的安全互联与工业控制芯片需求有所增加,已经升到第三位,但规模只有汽车芯片需求的15%。
半年来,三星仍然是营收规模最大、绝对利润最高的芯片企业;而排名第二的台积电,利润率近乎达到50%,但营收和收益规模不及前者。虽然台积电正在对汽车产业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力,但它们都不是以汽车芯片为主的企业。
《汽车人》将汽车业务占比超过40%的芯片公司,称为“汽车芯片公司”。当然,还有一个软条件,就是这家公司起步,往往是在汽车领域里的。两个条件其实互为表里,本质上是一回事。
去年全年,英飞凌出人意料地拿到了汽车芯片公司业务规模冠军,以下依次是老牌冠军恩智浦(NXP)、瑞萨(RE)、德仪(TI)、意法半导体(ST)、博世、安森美、亚德诺、微芯、罗姆。
这10家企业占了汽车芯片出货量的46%,集中度一般,与消费电子少数巨头争霸,有区别。
而且,这里面博世有些特殊。博世直接生产芯片没有名列前茅,事实上它更多扮演的角色是一级供应商,所以它是最大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因此成了芯片最大采购方,比任何一个主机厂(特别是疫情前就喜欢直采的新势力)购买量都大得多。博世的影响力,远在其芯片产能之上。
今年上半年,英飞凌的汽车业务仍然以57.25亿美元汽车业务营收的微弱优势领跑,以下依次是恩智浦(NXP)、瑞萨(RE)、德仪(TI)、意法半导体(ST)、博世、安森美、亚德诺、微芯、罗姆,都是去年老面孔,看上去汽车芯片的精英俱乐部成员,已经固化。
但是,这个俱乐部内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大的变化。
仍以排头英飞凌为例。英飞凌今年三季报营收36.18亿欧元,同比上涨33%;利润8.42亿欧元,利润率23.3%。虽然利润率远高于其主机厂客户,但比台积电的利润率(接近50%)差远了。
这说明汽车芯片供需正在缓解,芯片厂攫取超额利润的时期即将过去。
博世这种身兼一级和二级供应商的企业,更关心芯片供应的稳定,而非某些芯片能赚大钱。
一枚芯片以其成本的3500%出售,博世并不乐观其成,无论它是否是这枚芯片的生产者。客户赔大了,业务也就窒息了。长远利益远比赚俏钱来的重要,更别提芯片飞涨对一级供应商构成的反噬。
让我们回到英飞凌。英飞凌今年3个财季,收入节节看涨,其中MCU(汽车微控制器)是收入增加的重要动力,其产品供不应求。
有一个明显标志是,其代工厂汉磊(台资)产能满载,而且今年第二财季向英飞凌报价直接涨了50%,但是供货周期从匪夷所思的50周减至26周。
这表明结构性缺芯仍然存在,只不过情况有所缓解。
2
消费类不会转产车规芯片
车规级芯片走势,应该分品类来看。
相比年初,算力Soc(系统级芯片),比如高通的8155芯片、英伟达的AI芯片,采购价格只上涨了10%,这些统统由台积电代工的芯片,维持了大致的稳定。
存储类产品在向下走,三星美光在收缩产能。原因很简单,长江存储等一批中企崛起,导致市场产能预期看好,价格预期则向反向运动。
功率芯片(包含IGBT、氮化镓、场效应管、碳化硅)价格居高不下。功率芯片目前只能满足主机厂80%的需求,这一领域,缺芯仍是主题,也是主机厂减产的最大理由。
自动驾驶类的MCU芯片也会缺,比如英飞凌的Aurix系列,几乎没有替代。这类产品将长期短缺。
而消费电子的大规模砍单,同样存在于上半年,这与全球经济普遍不振作、居民收入增速大幅降低有关。其实欧洲高达40%涨幅的PPI尚未完全传导至消费端,因此CPI只是涨了10%左右。这已经让市场风声鹤唳。
这与汽车电子有区隔。有些人臆测,消费电子砍单腾出的产能,会在几个月内投向汽车电子,因此汽车芯片需求将在今年内得到根本性缓解,恢复到常态。
这里面显然存在误解。比如汉磊,其产能一水儿的6英寸晶圆,主要生产碳化硅和场效应管等车功率级半导体,这样的产能要求,和消费电子需求格格不入。
再比如,场效应管价格很便宜,只有在汽车芯片业务线上解决采购。消费类芯片生产,晶圆产能(均为12英寸及以上)都是这几年新投的,技术更先进、投资更大,生产场效应管,根本不划算,这块产能就算订单减少,也只会维持低速生产,不会转产汽车类芯片。
3
英飞凌押注中国
英飞凌从去年起,加大了功率电子产能,IGBT、氮化镓功率芯片规模都是业内最大,碳化硅业务仅次于意法半导体(ST)。
和业内普遍走“算力为王”路线相比,英飞凌的主营芯片价格大多较低,但因为功率芯片的需求远高于算力芯片,英飞凌盈利还不错。
英飞凌因此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IGBT供应商(市占率超过50%)。而在中国,英飞凌市场占有率达到60%,更是一骑绝尘,就连自己能生产IGBT的比亚迪,也是英飞凌客户。
英飞凌正在马来西亚扩建碳化硅和氮化镓产能,项目投资20亿欧元,2024年建成,届时可以更加巩固其功率芯片地位。
在新能源产业当中,算力的主要应用是MCU芯片、车机芯片、核心算力芯片、传感器后端处理芯片,其中MCU芯片是基础应用,用量最大。
在算力集中化的趋势当中,MCU芯片用量不降反升,因为算力上收并未达到跨域控制阶段(大多数都是嘴炮),域控制器需求还在涨。
而且,自动驾驶越来越成为独立系统,有专门出解决方案的公司,它们大量使用MCU芯片,而非全部依靠车机算力芯片。这表明,特斯拉路线不是主流。
英飞凌借此扩张,建立了感知、计算、执行、连接、安全五个方向的业务群,这也是汽车芯片的所有主要应用方向。
英飞凌大中华区业务规模,在2020年就达到了1287亿欧元,比全球其他地区总和还多。
而2025年之前,大中华区增量仍然多于世界其他地区总和,
这意味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将坐稳全球第一,而且可能达到全球权重的一半。至少,这代表汽车芯片厂的预测。
4
芯片厂预测中国汽车业未来
需要指出,从历史上看,只要不跨越一个枯荣周期,芯片厂的预测比主机厂更接近于未来的真实世界。毕竟主机厂砍产能要比芯片厂容易得多,而芯片厂就是吃预测这碗饭的,玩砸了就意味着厂子白投了。
芯片生产有个特质,就是开工了就不能停(和炼钢电炉有点像),否则一起一停损失巨大,且产能很久才能恢复正常。这意味着它产能加减速,比主机厂困难多了。
还有一点,芯片厂,无论是工厂设计,还是代工,都比主机厂专业化程度要高,员工专业化和培训周期也长得多。因此更不能停产,一停产员工跑路(资方玩最低工资回家休假这种套路,对芯片厂员工没有吸引力),就很难召回重启生产。
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产量650万辆。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产量超过了400万辆,而中国同期新能源车产量246万辆,占据全球权重大于一半。
中国新能源车在2025年前将继续高速扩张,速度超越全球任何一个对手,这导致全球汽车生产重心来到了中国。
有非正式的消息称,中国8月份汽车出口超越了日本,短暂加冕单月汽车出口冠军。虽然今年全年出口冠军大概率仍是日本,但中国登顶的时间预测要提前,甚至可能就在明年。
这个苗头,与新能源主机厂对芯片的超高需求,是吻合的。
不光是英飞凌,
几乎所有刚才提到的汽车芯片厂商,都在中国有重大投资。
在中国,芯片厂商们已经构建了完善的本土产能,而带来的副作用,则是纯粹的
本土汽车芯片产能成长,受到压制。
尽管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几年投资,但今年本土品牌芯片产能,占有率很可能还是在5%左右晃荡。
汽车芯片市场,有些芯片价格确实从畸形高位滑落,但仍然处于历史高位当中。而备货周期也比2020年前的平衡期要长得多,只不过稍有缓解,就被唱衰。
但主机厂似乎不这么想,
一方面
,仍然坚持要求一级供应商实施数十周的备货量;
另一方面
,还自己出面搞定一些关键芯片的采购(库存仍然由一级供应商掌握)。
这导致基于“准时供货”的供应链,
永久性转变为以“供应安全”为主诉的汽车芯片管理方式。
而且,这两年赚到钱的芯片厂,主导了新一轮“基于价值链的生态系统”。以前这样的主导角色,通常由主机厂或者一级供应商扮演。
什么叫“基于价值链”?就是芯片价值由其在整车上的重要性决定,而非生产成本。这样的演变,导致了芯片厂的话语权提升。这一部分新拿到的权力,部分来自一级供应商被动让渡;另一部分来自主机厂赋予,这一部分是半推半就。
主机厂不希望芯片供应方赚太多,也不希望被卡脖子,必须要给后者一些甜头。而且,他们也希望制衡越来越有技术垄断倾向的一级供应商。
这两年芯片的结构性紧张,让供应链条上众多企业强化博弈,反过来有力地重塑了汽车供应链本身。
以前业内预测,汽车充电技术、电池技术和基于算力的技术(自动驾驶、智能车机、车联网)飞速发展,强有力激发了汽车芯片的需求。这一点没错,但是,芯片供应紧张引发的重整力量,甚至和技术引导力量相差无几,这是人们容易忽略的趋势。
【版权声明】
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哦也X5
关注
主题数45
Li-Fi技术未来十年前景被看好 预计2030年市场规超过80亿美元
阅读 5660
国内组装第一台桑塔纳时,工人纳闷了,做这个不用敲敲打打? ...
阅读 5315
销量榜单力压蔚小理?造车“四小龙”横空出世
阅读 4078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