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 世纪初期,人类就已发现半导体材料可产生光线这一现象,为后续 LED 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62 年,通用电气公司的尼克・何伦亚克成功开发出第一种可见光发光二极管,即首个红光 LED,这标志着 LED 技术的正式诞生。最初,LED 主要被用作仪器仪表的指示光源,其应用场景相对有限。金鉴实验室作为专注于LED 产业的科研检测机构,能够对LED进行严格的检测,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测试服务,为LED 在各个领域的可靠应用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光色的 LED 逐渐出现,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展到交通信号灯和大面积显示屏等领域。1993 年,日亚化学的中村修二发明了蓝光 LED,这一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蓝光 LED 与红光、绿光 LED 结合,能够产生白色的光,从而推动了 LED 在照明领域的广泛应用。2014 年,中村修二等人凭借这一发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不仅是对他们在 LED 领域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提升了 LED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芯片原理
LED 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其核心是一个半导体的晶片。晶片的一端附在一个支架上,一端是负极,另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整个晶片通常被环氧树脂封装起来,这种封装方式有助于保护晶片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半导体晶片由 P 型半导体和 N 型半导体两部分组成,形成一个 “P-N 结”。
当电流通过导线作用于晶片时,N 型半导体中的电子被推向 P 区,在 P 区里电子与空穴复合,以光子的形式发出能量,从而产生光。光的波长即光的颜色是由形成 P-N 结的材料决定的,不同的材料组合可以产生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实现多种颜色的发光效果。
高温高湿工作寿命(A2a、A2b):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对 LED 和激光器件等施加工作电流或电压,持续一定时间,测试其光电参数的变化。例如,观察 LED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是否会出现亮度下降、色温漂移等现象,以验证器件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寿命和稳定性。金鉴实验室在进行试验时,严格遵循相关标准操作,确保每一个测试环节都精准无误地符合标准要求。
功率温度循环(A3a):对 LED 和激光器件等进行功率温度循环测试,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周期性地改变器件的工作功率和温度。这种测试模拟器件在实际使用中因工作状态变化而导致的温度循环,例如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启停、加速减速等操作引起的器件工作状态变化,检测其在温度变化下的性能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
高温工作寿命(B1a、B1b):在高温环境下,对 LED 和激光器件施加工作电流,持续一定时间,考察器件在高温下的光衰、波长漂移等性能变化。这对于确定其在高温条件下的工作寿命和可靠性非常关键,因为汽车在高温环境下行驶时,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行驶,车内的电子器件会受到高温的持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