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中国制造进化论|武汉:往前、往上,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中国制造进化论|武汉:往前、往上,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
[ 复制链接 ]
今生有你2017
2022-10-15 17:44:20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一直在由大到强升级奋进。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稳固,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部分领域已经向全球前沿逼近。同时,也有不少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亟待突破。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这也是有使命感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奋斗方向。
2022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节点。澎湃新闻特别策划《中国制造十年进化论》专题报道,通过走访位于东、南、西、北、中的10座中国城市,采访当地的代表性企业,记录中国制造在过去十年的进化之路。
武汉中国中车集团在一个展览中展出的复兴号动车组。 视觉中国 图
武汉别名“江城”,长江与其最长的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划分出汉口、武昌、汉阳,隔江鼎立。
1890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在武汉龟山脚下主持动工兴建汉阳铁厂,自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龟山的铁与火也开启了武汉工业化之路。
1976年,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在武汉地图的东南角诞生。从“一束光”到“一座城”,这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光通信产业的发源地。1988年,东湖高新区创建成立。1991年,被称为“车谷”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武汉经开区”)动工兴建。2001年,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
近十年来,“光谷”“车谷”不断探索突破产业自主化瓶颈,努力向全球产业链的价值高端攀登。8月末,澎湃新闻记者去往武汉,探究这座城市的车、光、芯“进化”之路。
2020年9月3日,武汉,东风乘用车公司生产线。 视觉中国 图
造车:不断突破产业自主化瓶颈
在武汉经开区,有一条长13公里、号称“车都之脊”的东风大道。它的得名与东风公司2003年将总部从十堰搬迁到此有关。这里已是全球汽车工业密集度最高的轴线之一。
2010年,武汉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并超越钢铁,跃居武汉第一大产业,此后多年,蝉联第一。汽车工业高速发展,也衍生出了一批填补国内汽车领域空白的行业隐形冠军企业。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菱电电控,688667.SH)就是一个代表。
2002年,菱电电控创始人王和平受朋友邀约,参观河北一家民营汽车厂。他了解到,汽车EMS(发动机管理系统)要近5000元一套,然而技术长期被跨国厂商垄断,全部依靠进口,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化的主要瓶颈之一。
“我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如何让中国制造站得住、立得稳就是一直坚持的想法。”王和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经过一番考察,王和平决定以电控系统为突破口,开启EMS自主研发道路。
EMS研发投入高且收益慢,菱电电控连续10余年承受亏损压力。2008年,终于有第一款车配套使用菱电电控的产品。此后,菱电电控的技术和产品逐步被市场认可,配套量逐年提升。
在2013年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中,菱电电控承担的“涡轮增压与缸内直喷汽油机管理系统”实现了产业化目标。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管理系统及喷油器总成技术等,被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打破了国际垄断市场。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武汉已拥有东风本田、上汽通用、神龙、东风乘用车等多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而这些企业大多聚集在武汉经开区,约50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9家整车企业、13家整车厂、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年产整车百万辆,工业产值超3200亿元,被誉为“中国车谷”。
同时,这里也是中部汽车产业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21年,车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5万辆,同比增长496%;完成产值106.7亿元,同比增长556%,产量、产值均创新高。
追光:不断往前、往上、往价值链高端跃升
“光谷”是武汉制造业进化升级的另一张名片。它是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源地和重要基地之一。
“早在几十年前,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工学院就有一批老教授在做激光。”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钱雪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科教优势孵化出技术,产业革命提供优质赛道,武汉“追光”厚积薄发又适逢其时。
从成立之初诞生全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到如今率先建成全球首款128层QLC存储芯片,率先推出我国首个400G硅光模块、最大功率的10万瓦光纤激光器、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光谷崛起,自带创新基因。
脱胎于高校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工科技,000988.SZ),是提到光谷时很难绕开的企业。
近年来,华工科技从集成创新走向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十几年前,国内激光装备的核心零部件主要是采购国外品牌进行集成。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华工科技聚集了顶尖人才和资源进行攻关。”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2010年,华工科技生产出我国首台紫外激光器,一经推出,国外产品迅速降价,中国人使用固体激光器不需再从海外高价购入。此后在纳秒、皮秒、飞秒等高端激光器领域,华工科技逐一取得突破。
2015年,联合神龙、通用等多家下游车企共同自主研发,华工科技参与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国外在此领域40多年的垄断历史。
2017年,华工科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新能源汽车全铝车身焊装生产线,在客户处量产上市。受访者供图
伴随制造业的升级,光纤激光器的应用场景越发广泛,小到五金焊接、耳机配件标记,大到汽车制造、船舶、重型机械的切割、焊接、清洗等领域,都会用到激光设备。
十年来,我国的光纤激光器实现了突破式的成长。目前国产光纤激光器在中国市场份额达60%以上,而在十年前,这一比例不到8%。这当中,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锐科激光,300747.SZ)被业内称为“国货之光”。
“做中国自己的高品质光纤激光器”。2007年,掌握光纤激光器技术的闫大鹏回国,与华工科技合资创立锐科激光。
2013年,首台国产万瓦光纤激光器在锐科激光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研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历史,让同类进口产品价格从最初的700多万元直接降到70万元左右。
锐科智能制造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激光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光学性能和控制性能。随着这两方面性能的提升,国产光纤激光器在质量上逐渐追平进口产品,售价和服务还更具优势,拿下市场就只是时间问题。五六年前,海外激光企业IPG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过半,彼时锐科激光市场占有率还不足13%。2021年全年,IPG与锐科激光市占率分别为28.1%和27.3%,逐渐追平。
锐科今年发布的高端系列新品光纤激光器——旗帜系列。受访者供图
近十几年,光谷的激光产业生态形成并壮大,这里已聚集华工科技、锐科激光、帝尔激光(300776.SZ)等上市公司;睿芯光纤、逸飞激光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洛芙科技等一批新兴企业;此外,还汇聚了长飞光纤(601869.SH)等光纤光缆全球领跑型企业。
“光谷是武汉的产业在世界产业链的位置不断往前、往上、往价值链高端跃升动态演化的代表。”钱雪松说。十年间,光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670余家增长至4300余家,市场主体总量已近18万家。截至目前,光谷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8家。
逐芯:厚积薄发迈步向前
武汉光谷,不单“追光”,也在“逐芯”。
位于光谷的北斗大厦,集聚了一批北斗导航相关企业,已形成包括北斗芯片设计、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数据加工与运营服务、北斗终端及运营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北斗导航定位芯片是北斗导航产业链的核心,在湖北,这颗芯片,正是由位于北斗大厦的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梦芯科技”)自主研发的。
2014年,韩绍伟在武汉创立梦芯科技,当时国内卫星导航芯片产品还停留在55纳米或更低的工艺水平。2015年,韩绍伟带队研发出了中国首颗40纳米量产的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启梦MXT2702”,填补了湖北北斗产业“无芯”的空白,斩获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梦芯科技设计研发的北斗高精度芯片“启梦MXT2708A”。受访者供图
“梦芯科技是全球第一个高精度产品年出货量达到百万级的高精度芯片企业,目前梦芯的北斗芯片应用在了共享单车、5G基站、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无人驾驶等新兴行业,也在地质灾害监测、楼宇楼房、桥梁、矿山、水利等提前预警方面发挥作用。”梦芯科技CTO郑璐告诉记者。
梦芯科技研发人员在做产品性能测试。受访者供图
武汉不是近几年才着手寻“芯”的。2000年,中国集成电路“黄金元年”开启之时,武汉就开始酝酿集成电路产业的逐“芯”之梦。
20年来,武汉初步打造出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材料供应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创造出了多个国内第一:国内首款32层、64层以及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在武汉研制成功、国内首款商用100G硅光芯片在武汉研制投产、国内首颗北斗定位芯片在武汉实现厘米级定位……
烽火科技、高德红外、梦芯科技、芯动科技等集成电路企业在武汉这片创新热土聚集,逐步迈向以光电子芯片、存储芯片、红外芯片、物联网芯片为特色的芯片产业高地,形成了武汉“光芯屏端网”泛半导体大产业集群。
今年年初,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武汉市芯片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半导体显示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初具规模。
武汉:步履不停,每天不同
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够看到“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标语。这座拥抱大江大湖的城市,步履从未停歇。
作为老工业基地,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很长时间是钢铁、机械、石化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这十年,武汉的主导产业加速更替,由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加快向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支柱产业引领转变。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产值规模十年实现翻番,现在也在合力推动武汉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上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光谷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涵盖上游光纤光缆、中游光器件及光模块、下游光系统设备,同时,生产资料、关键器件实现自主可控,串起完整产业链。
变化是显性的。
长江汉水穿城而过,过去依靠轮渡,三镇形成货物集散地。如今的武汉,壮丽大桥沟通天堑,城市也已经变了大模样。步履不停的武汉,生动演绎着“每天不一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今生有你2017
关注
主题数75
英伟达最聪明的中国学徒们
阅读 3601
客运站,要消失了?
阅读 3510
特斯拉之后,国产新能源可能要集体降价了
阅读 3336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