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Robotaxi 改装车宣告破产?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Robotaxi 改装车宣告破产?
[ 复制链接 ]
小猪散步
2022-10-29 04:34:05
Argo AI 正在面临破产。
这家由前谷歌和 Uber 自动驾驶团队核心人员创立,背靠大众和福特两大巨头,估值一度高达 70 亿美元的 L4 自动驾驶企业,已经难以为继了。
另一边,早在去年 9 月,特斯拉投资者之一、知名特斯拉消息爆料人 Sawyer Merritt 就在推特上表示,传说中的 2.5 万美元 "Model 2" 其实是一款没有方向盘和踏板的 Robotaxi,俗称 " 无人驾驶网约车 "。而马斯克也在今年的特斯拉财报会议上,确认特斯拉要做 Robotaxi。
无独有偶,小鹏也有将基于 G9 的 Robotaxi 开放运营的打算。
早些年,谷歌主导的自动驾驶公司 Waymo 曾和特斯拉就自动驾驶路线展开争执。前者代表当时火热的 L4 自动驾驶创业公司,追求一步到位的无人驾驶;后者则是车企自研的代表,是从 L2 辅助驾驶开始的渐进式发展路线。
时间来到 2022 年,两条技术路线之争,其实已然有了结果。L4 自动驾驶的创业明星们举步维艰,活得好的恰恰都是转型为车企做 L2 的算法供应商。而从 L2 开始渐近发展的车企们,正在一步步逼近 Robotaxi 这个生态的大一统者。
路线之争:要技术还是要商业?
车企对 Robotaxi 感兴趣的理由很简单。无人驾驶 + 服务运营的组合,可以让一家车企获得原本由多家企业分享的全链路收益。当车企想要从单纯的汽车生产与销售业务向外扩张时,看似会形成 " 生态 " 的 Robotaxi 会很有吸引力。
所以 Argo AI 的背后是大众和福特,Cruise 的背后有通用和本田,国内的 Momenta 等一批 L4 自动驾驶企业,或多或少也都有车企的投资。
这些公司,聚集了一群拥有算法能力的人才,也很擅长做 demo,拿着厂家的车进行全套自动驾驶软硬件改装,确实有能力在限定区域道路上,谨慎完成自动驾驶的动作。
但这个有三个问题,在实践中被迅速放大。
第一,就是算法很强,但是缺少汽车背景。
L4 自动驾驶公司们总觉得掌握了算法之后,假以时日便可以让汽车自动驾驶。但这就好比一个人跳久了,就觉得自己会飞了一样。当牵涉到需要汽车系统工程能力的环节,L4 自动驾驶公司们很难靠自己的能力打通。
而第二个,就是更加致命的成本。
L4 自动驾驶公司的成本,一直是失控的。一台使用传统汽车改装的 Robotaxi,成本长期在百万元以上。直到今年,百度 Apollo 发布的 RT6 Robotaxi,宣称已经将成本降至 25 万元。这还只是成本,相比之下,特斯拉能实现 L4 自动驾驶的硬件,已经搭载在了售价 20 万元级别的车型上,而特斯拉可是还有接近 30% 的毛利率。
至于第三个,是数据。
做 L2 的车企,有大量的前装量产车在道路上行驶,和 L4 自动驾驶公司的车队数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就算 Robotaxi 可以用很贵的传感器得到非常漂亮的单车数据,但是在乘以样本量之后,装着 L2 的量产车型已经有了绝对的优势。更不必说,这些量产车获得的数据,远比顶着一堆奇奇怪怪传感器、被路人绕道而行的 Robotaxi,来得更加 " 真实 "。
这三个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商业闭环。也许这个词可能大家已经听滥了,但事实上就是如此,L4 自动驾驶公司们没有办法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没有办法在汽车这个产业链中成为主导。汽车产业的主导,始终都是有体系、有规模、有创新的整车厂。
而技术能力,或者说实现自动驾驶的算法能力,车企是可以用时间和系统工程能力来换取。
车企做 Robotaxi,怎么玩?
当大家从 L1-L5 的刻板观念中跳出来后,关于辅助驾驶的认知正在逐渐场景化,也越发重视功能背后的基础能力。
比如,现在大多数车企是先预埋硬件,再按照车道居中与跟车、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记忆泊车这样的功能模块,推进自动驾驶的迭代更新,过程中还要不断优化细节、提升体验。最终实现的,是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融合,在法律法规允许、执行部件冗余的前提下,让驾驶员解放双脚、双手和双眼。
这中间也会有很多人工智能最新成果的应用,比如现在流行的 Transfomer 模型、BEV 鸟瞰图,比如规控从规则化到 AI 化的革命等等。
所有这些,事实上都可以往 Robotaxi 的方向去做。只不过,相比还需要驾驶员的汽车,Robotaxi 的产品取向会完全不一样。
一辆面向驾驶员的车辆,很大程度上要让驾驶员 " 开得爽 "。但是一辆 Robotaxi,目的一定是能实现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效率最高、收益最大。
特斯拉要做的 Robotaxi,电池和电机都是专注于极致能效和极致寿命,对于性能反而可以弱化。车身零部件会绝对少,保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乘用车的车体坚固程度,也要媲美商用车。而这些,是特斯拉在实现 S3XY 四款乘用车、Semi 和 Cybertruck 两款商用车累计数百万辆的量产后,积累下来的经验与理解。
所以,一辆 Robotaxi 的门槛,恰恰不是 L4 自动驾驶公司最擅长的算法,而是极致的整车系统工程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同样,小鹏 G9 已经实现了以零改装量产车,拿到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许可。这就意味着,按照封闭道路的测试标准,小鹏 G9 已经具备与 Robotaxi 同样的感知与规控能力。只不过,因为小鹏 G9 目前并没有在转向、制动等执行部件上进行冗余备份,所以还不能真正 " 无人驾驶 "。
但是特斯拉与小鹏的思路都很明确,就是让 L2 辅助驾驶和 L4 自动驾驶双线并行,实现数据和能力的反哺闭环,最终让两者在 Robotaxi 领域会师。
事实证明,有量产前装能力,低成本、渐进式发展的自动驾驶路线,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路线。
写在最后
Robotaxi,作为自动驾驶实现后的必然产物,现在提,太早,但是不提,又显得不够进取。汽车实现自动驾驶,不只是技术问题、数据问题、法规问题,其实最根本的定义问题,今天还没有形成共识。
怎样才算 " 完全自动 "?是按照功能,按照人工接管的频次,还是按照事故率?现在没人能给出答案。而首先,需要有人为能量产的自动驾驶打个样,然后当更多的人跟随之后,才有可能在技术路线、供应链准备和法律法规监管层面持续推进。
此时的 L4 自动驾驶公司,就好比是一个个改装厂。这些改装厂,也许可以改出一台两台所谓的 " 好车 ",但是他们无法像拥有极强垂直整合能力的整车厂那样,做出低成本、规模化、能力也不差的产品。所以,自动驾驶的路线之争,其实到这个时候,已经没什么好争的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小猪散步
关注
主题数118
Micro LED超高清引领未来显示新趋势
阅读 5861
美股开盘涨跌不一 亚马逊跌近12%
阅读 2774
雷丁汽车创始人实名举报当地县委书记,官方回应:省市联合展开调查 ...
阅读 2408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