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造芯:车企们的新赛场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造芯:车企们的新赛场
[ 复制链接 ]
123457927
2022-11-3 14:59:26
芯片作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一直萦绕在国内工业企业的公开谈话之中,其中参与“造芯”的企业更是不胜枚举,覆盖了半导体、家电、手机等众多领域。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其也开始加入到了这一阵营之中。
先是10月21日,长城汽车宣布与稳晟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芯动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长城汽车及其创始人魏建军合计持股30%。据悉,新公司将专注于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制造等业务。就在长城汽车宣布造芯的同时,大众汽车集团斥资24亿欧元牵手地平线(国产汽车芯片企业),再次震撼了业界。事实上,除了大众、长城之外,包括上汽、东风、比亚迪甚至蔚小理等汽车品牌,都已经开始自研或者合作参与到这场“造芯”运动之中了。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车企“造芯潮”兴起
对于车企热衷于“造芯”,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回归到产业层面来看,车企“造芯”的原因并不复杂。
从供需结构来说,芯片短缺是造成此次车企“造芯”潮的核心根源。
早在2021年初,福特、丰田、戴姆勒等一众汽车企业就因芯片不足,而被迫相继减产或者停产部分车型。2022年以来,芯片短缺问题仍然高悬在车企头顶,困扰着汽车行业,其波及面还进一步扩大到了全球范围。
日前,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FS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截止8月份,由于芯片短缺问题,全球累计减产汽车产量或可达299万辆,预计到年底这一数据将攀升至382万辆。据AFS推断,汽车行业可能要到20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从芯片短缺中恢复过来。可以说,“缺芯”这场巨型风暴,让汽车行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企业,清晰地意识到芯片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这促使不少国产车企加快了布局芯片行业的步伐。
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汽车下半场的来临,推动软硬件自主已经成为了构建车企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变革的上半场是电动化,而下半场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核心在于汽车产品的内部逻辑的改变,即从传统的汽车逐渐开始向消费电子方向转变。
在此背景下,汽车芯片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是基础应用需要汽车芯片的支持,而且连同衡量汽车智能化水平的高性能计算也需要芯片的支持。这种情况下,车企进入芯片行业无疑是顺理成章之事。
高性能算力成竞逐焦点
目前来看,尽管汽车覆盖的芯片林林总总、种类繁多,但中国车企最短缺的还是MCU(微控制单元,或者单片微型计算机)。毕竟,这个领域国产MCU控制芯片较为薄弱,绝大部分为外资所垄断,因此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也最为显著。
据来自IHS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汽车MCU供应中,瑞萨半导体占30%;全球前七大供应商包括瑞萨、恩智浦、英飞凌、赛普拉斯(已被英飞凌收购)、德州仪器、微芯、意法半导体,共占据98%的市场份额。
以一颗典型的NXP汽车MCU芯片FS32K144HAT0MLHT为例,其在去年4月最高价被喊到了585元。尽管这一价格较平常(28元)高了20多倍,但迫于无奈的车企还是不得不接受,甚至绕开一级供应商在市场找货,只求买到就行。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到来,MCU自身也越来越高端,高性能计算日益成为车企芯片竞争的核心发力点。
一方面,智能座舱作为从消费者出发构建的人机交互体系,其已经成为融汇语音与触屏、情绪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其功能实现必须要得到高性能芯片的支持。
随着智能化加速,汽车将搭载更多功能,而大量执行元件需要MCU来控制——从防抱死制动系统、四轮驱动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悬架系统,到现在逐渐延伸到车身各类安全、网络、娱乐控制系统等领域,这意味着高性能算力芯片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IHSMarkit预计,2024年座舱NPU算力需求将是2021年的十倍,CPU算力需求是2021年的3.5倍。
从市场反馈来看,以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智能汽车体验,越来越成为用户选购汽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作用已经超过了用户传统选车时考虑的空间、价格、安全等要素而跃居前列。这种情况下,车企与各路资本也愿意为此砸下巨资来改善智能座舱体验,以提升智能汽车对用户的吸引力,对改善性能有作用的芯片自然也在其中之列。
另一方面,自动驾驶已经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大方向,而高性能计算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国内智能汽车的发展阶段,还处于L2等级高速渗透的阶段,由于L2级自动驾驶所需数据量相对较少,计算能力大致仅需10TOPS,但随着技术不断升级,L3和L4级所需数据量将会激增,分别需要约20-30TOPS和200-500TOPS的算力支持,而要实现全面的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还需要进一步放大。
同样以MCU芯片为例,车载MCU一般分为低端控制功能的8位MCU、提供中端控制功能的16位MCU,以及提供高端控制功能的32位MCU。其中,32位车规MCU主要用于高端仪表盘、高端发动机、多媒体信息系统、安全系统等发动机和车身控制领域。随着智能汽车对于计算能力需求的与日俱增,汽车电子电控功能将日趋复杂,叠加电子电气架构集中化的趋势,车载32位MCU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数量也将从之前的70多个,增长到未来的300多个,算力能力将得到指数级倍增。
行业内卷加剧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涌入赛道,芯片领域的内卷进一步加剧。毕竟,除了车企之外,传统智能手机时代的一些巨头也在纷纷涌入这个赛道,试图从中分一杯羹。据公开资料显示,就在车企纷纷宣布入局芯片领域之时,英伟达、高通等也在先后宣布推出自己的汽车芯片产品。
9月20日,英伟达前脚刚宣布了2000TOPS算力的全新芯片——Thor,取代之前计划推出的Atlan芯片。后脚老对手高通马上就在自家汽车投资者大会上,宣布推出业内“首个”集成式汽车超算SOC,同样实现2000TOPS的算力,双方对阵的意图十分明显。但这个赛道参与的玩家,远不止有高通、英特尔,传统消费电子领域的三星、AMD也卷入了进来。
比如,AMD凭借锐龙系列处理器成功挑战英特尔,并取代之前国产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所搭载的英特尔A3950处理器,成为首批国产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所搭载的芯片。与此同时,三星也在前不久公布了全新的汽车芯片,分别对应5G通信、电源管理以及控制车载娱乐系统的车载服务器。
而在AI芯片的竞争格局上,尽管Mobileye起步较早,市占率领先,但如今也面临客户流失的窘境;而高通、英伟达则分别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英伟达自动驾驶产品的高算力产品也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AMD抢走了英特尔手中的特斯拉订单,三星则持续发力、补齐短板。可以说,如今消费电子领域举足轻重的“业内玩家”,都已经参与到了这场智能汽车的“造芯”大潮之中,这对于车企乃至整个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积累更深的消费电子玩家入场,意味着车企入局“造芯”的门槛进一步提高。
相比国内车企目前大多合作的还是初创型芯片企业来说,包括高通、英伟达、英特尔在内的消费电子巨头则实力强劲,在半导体业界更是威名赫赫,研发实力强、技术积累足,它们的入场无疑会给国产“造芯”企业带来无形的压力,其一出手就推出高达2000TOPS算力的芯片产品,就将业界门槛一下子拉高了很多倍,即可说明此事。
其次,车企参与汽车芯片产业的竞争将更加立体化、生态化。因为整个行业的门槛提高,
车企除了自研和投资并购之外,其参与芯片行业的竞争不再只是单纯地借助研发力量,而是更多借助融资市场的力量(吸纳融资)、消费市场的力量(利用中国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优势),加快产品迭代速度,通过更加立体化、生态化的方式来实现弯道超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越来越“卷”的环境之下,车企“造芯”也将不得不从各方面加快升级速度以应对行业化的内卷境况。
跟风“造芯”需谨慎
随着“造芯”企业越来越多,选择跟风“造芯”的车企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首先,芯片是大周期、重研发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车企做“芯片自研”尤其是全栈自研难度很大。
以车规级芯片为例,包括IP、人才在内的研发成本,要比消费级和工业级芯片高很多。同时,研发周期、认证周期长,需要足够的资金储备、足够长的忍耐力和战略坚定性。业内人士认为,“做芯片,固然需要钱,但也需要时间,5年、10年,但也可能什么都做不出来。”可见,芯片短缺的确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入局之前应该充分估计芯片产业链的脆弱和风险。
其次,就是商业化的问题。车企做芯片如果没有足够的出货量,是很难回收成本的,降低整车芯片的成本则更难。
比如,一款车用SOC芯片若年出货量达不到百万以上,就很难支持其后续研发投入,而实际上车企做芯片很多都是首先实现自给自足,这意味着其客户结构会比较单一,一般很难满足芯片要求的巨大出货量。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选择将芯片团队单独拆分出来的原因所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车企“造芯”的行动固然值得肯定,但能否长期稳健发展则值得商榷。对于那些想要“造芯”的车企而言,参与“造芯”一定要有长期主义的心态,盲目跟风不值得提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123457927
关注
主题数109
除了比亚迪,所有车企的牛皮都吹炸了?
阅读 4244
人民的五菱,在被人民抛弃
阅读 3749
加码中国 解局“访华德企豪华总裁团”
阅读 2758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