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再不造车,科技圈就“凉”了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再不造车,科技圈就“凉”了
[ 复制链接 ]
浓茶人生
2022-11-4 12:16:58
天下创业故事的新篇章,除了造车,还是造车。资本的审美疲劳似乎在造车领域得到了彻底根治,甚至大佬们都不满足于隔岸观火,亲自动手的比比皆是,十月份,曾经华为万众瞩目的天才李一男也坐不住了。
细数这两年里,不造车堪比被科技圈变相放逐。国外有苹果、亚马逊、谷歌,国内有阿里巴巴、百度、华为、小米……纷纷在新能源这一汪浑水里扑腾得激烈。腾讯虽然没有直接的造车计划,但投资布局了蔚来汽车、拜腾汽车、威马汽车、恒大汽车、和谐富腾。字节跳动和美团共同站在了理想汽车背后;奇虎 360 投资奇点汽车和哪吒汽车;今年 8 月,B 站投资吉利旗下极氪智能的 5 亿美元融资。
渐的,一些原本跟造车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也在蠢蠢欲动,格力、恒大、创维、富士康……如此一对比,手握小牛的李一男都不算太违和。汽车行业的本质正在从机械发展转变成电子消费产品,这一点被广大创始人强调得耳熟能详。
再不造车就老了。这似乎是整个创业圈跟新能源圈集体给出的一个定调,眼看大佬纷纷入局,局外还有多少人?而他们还能等多久?一切要等围城里的人给出最终答案。
花钱要慢,造车要快
从前,造车很简单,拿出钱跟PPT,大把投入总能听见回响,就算听不见回响,也能听见资本市场上的一片掌声雷动。
例如贾跃亭跟许家印,前者在这八年的造车路上,共计12次的融资,累计的金额多达400亿,后者15款新车型同步研发,还计划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10年内实现年产销500万辆。新势力造车前期,烧钱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但眼看到了下半场,前方越来越多的未知,钱也是时候要花得谨慎一点了。
特斯拉是最先开始压缩成本的。此前,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中透露,新一代Model 3和Model Y 的尺寸会更小,成本将是现有平台的50%。主要是因为原材料成本通胀率,除了众所周知的电池,汽车的轮胎跟钢材的成本也在上升。
从去年,米其林、正新、佳通、风神、玲珑、倍耐力、玛吉斯、中策橡胶、赛轮轮胎等在内的80多家中外轮胎企业皆已发出产品涨价通知,去年2月,首钢的汽车用冷轧板卷基价每吨上调了400元。
简而言之,尽管车企财大气粗,也架不住花钱的地方只多不少。除了原材料,无论是智能车技术路线所增加的研发成本,还是新能源时代,颠覆商业模式需要配合直营的销售成本,这些都跟车企急切想要占领市场的野心,格格不入。
2022年上半年,蔚小鹏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9.11亿元、24.86亿元、29.06亿元,销售费用分别为42.97亿元、33.06亿元、25.28亿元。
但他们的日子依旧四面楚歌,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速度堪比任何一款电子产品,特别是圈子的壁垒越来越低,新车企成立伴随着新产品的发布,快得令整个市场措手不及。
华为一度将新车的开发周期缩短到极致,2021年4月6日,赛力斯和华为正式官宣对新能源车项目的合作,仅仅13天后,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就横空出世。而雷军为了造车,75天内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人士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2次正式的董事会。
大佬一个个入局,拼得不只有技术、人脉、资本,更重要的还有速度。
一夜之间,汽车圈都是新能源。这不是错觉,有媒体统计过在9月24日-10月08日期间,市场上价格在5.68-75.10万元之内的新车一共有18款,而新能源车几乎占了一半,分别为丰田Mirai、枫叶60sPRO、飞凡R7、Ariya艾睿雅、哈弗H6新能源、零跑C01、海马7X新能源、理想L8,以及李一男的自游家NV。
在过去一年,新能源乘用车上市新车超过80款。钱要花在刀刃上,但遍地奔跑的新车显然不给任何人思考的余地,新旧势力咬成一团,迫不及待地争抢用户跟资本,分秒必争,多拖延一秒钟,都有可能会有新的局势变化。
造车模式,选择困难?
李一男的登场,再次撕开新能源圈一个彻骨的现实问题,造车到底是代工,还是自建。1一直以来,车企的生产模式泾渭分明,这边,蔚来与江淮;理想和力帆;小鹏跟海马;问界牵手塞力斯……但另一边,也有坚定不移自建工厂的一派。
例如威马跟爱驰。据悉,早在2018年11月,爱驰就与西门子签署战略合作建立工业4.0标准的超级智慧工厂,项目的总投资133亿元,计划年产30万台纯电动车,甚至在华为选择塞力斯之前,都曾将目光投向爱驰。而威马的沈晖更是新势力中的建厂狂魔。
造车选择代工模式,从2018年到现在就没有终止过,尤其是跨界巨头。不可否认,代工对于如今的整个造车圈尤为关键,首先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52.47%,其中36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不到20%。
在这个基础之前,或许新势力在短时间内没有自建工厂的必要。其实传统车企之间,也会互相做代工,比如福特集团在2019年销量表现不佳后,就开始利用多余的产量,为大众集团生产皮卡。
更重要的是,对于新势力而言,造车远远不如研究车。根本汽车行业数据统计,汽车生产上游技术研发、车辆和零配件设计开发、品牌和销售渠道还有售后维修保养服务……都是利润重头,而相反的,整车制造在利润占比里只有10%到15%左右。
而新工厂的投入也高得惊人,以小米汽车的超级工厂为例,工厂投入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设包含30万辆产能汽车生产线。一期已在今年4月开工,二期计划于2024年3月开工,总投资估算高达630亿元。
不得不承认,新势力在一开始选择代工模式的确情有可原,但渐渐发展到如今,附着在这种生产模式上的弊病也在一点点发作。必不可少的就是产品质量,蔚小理都曾因为代工产生后期的麻烦,最典型的就是小鹏在2019年的“断轴事件”。
最近因为造车重新名噪的李一男,还没拿出成绩,就被人唱衰代工厂。据悉,在自游家NV的尾部有十分显眼的大乘汽车的标识,但企查查显示,大乘汽车自身难保,光债务债权信息就超过300条。
这些似乎都为以往的种种埋下了不小的伏笔。当然,从电池厂到整装车,走过最初迷茫的新势力不是没想过自建工厂,以蔚来为例,早在2019年,蔚来就传出上海嘉定的自建工厂项目,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无疾而终,但自建工厂似乎已成定局,毕竟各大车企代工厂的反应是最明显的暗示。
今年7月份,蔚来代工厂江淮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子品牌“思皓”,代工厂的自醒显然印证了未来整个造车圈的趋势,成熟车企将渐渐从代工走向自建。小鹏一早跟海马“分手”,从8月开始,小鹏位于广东肇庆的自建工厂已经开始P7、G3i和P5三款车型的并线生产,并且自2022年5月恢复双班生产。另外,小鹏的广州工厂和武汉工厂预计在今年内投产。
或好或坏,有的有的选,但很多车企,目前尚没有选择的余地。
造车成为科技圈唯一的救赎?
从去年到今年,能让科技圈沸腾的除了造车就是元宇宙,后者目前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虚影,连扎克伯格至今都找到出口,尘埃遍地,只剩下了造车。为何一夜之间,全球大厂都在造车?汽车市场的行情走向或许不足以支撑他们前赴后继,更重要的是,汽车智能化成了科技未来的集大成者。
2022年年初,达摩院发布了年度“2022十大科技趋势报告”涵盖了人工智能、芯片制造、隐私计算、机器人、云计算、星地计算等多个领域。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则被认为是以上几大技术趋势的深度融合。
换句话说,当科技圈的创新热点青黄不接,造车是一个不可错失的制高点。仅仅以我国为例,根据川财证券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车联网行业规模2010亿元,2025年将近万亿元,未来五年CAGR36.57%。而放眼全球,2020年全球车联网行业规模6630亿元,2025年将达到16920亿元,未来五年CAGR20.61%。
造车即将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一大救赎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资本的集体自嗨更是一场长期主义实践,更何况还是硬科技的耕耘。从技术上来看,造车圈目前已经陷入了泥沼。
屏幕越多,科技越足的造车逻辑早就不是什么秘密,而那些看似跟造车毫不相干的企业,也不断在寻找新的入局切口。
以家电选手为例,美的造车的战略方向,主要布局以电机、电控和压缩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品。海信则以车路协同及车身感知的核心零部件,切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海尔造车通过赋能汽车制造的相关企业,把车和家两个生活场景连接起来;创维在驾驶场景上的发力点同样是车家互联,但更加关注驾驶人员的血压、心率等健康问题。
似乎人人都能造车,这个领域释放出了太多的可能性,吸引资本与创业者如过江之鲫。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的自主新能源车品牌已经多达100多个,位居全球第一。诚然,十年来,新能源领域的确有很大进步。
例如动力电池的成本下降了九成,续航里程翻了六七倍,新能源车产销量接近140万辆。但还有看不见或者刻意忽略的角落,遍地鸡毛无人拾。例如拜腾汽曾经车3年狂砸84亿却没造出量产车;赛麟挂着金字招牌花光60亿造出个“老年代步”;前途汽车早期被认定为国产跑车之光,却只造出台销量未知的K20。
时至今日,就连特斯拉都开始收敛锋芒。10月末,特斯拉正式官宣,即日起中国大陆地区特斯拉在售Model 3及Model Y售价调整,其中Model Y长续航版降价最多为3.7万元,后驱版和高性能版分别降价2.8万元和2万元;Model 3的后驱和高性能版的降价幅度分别为1.4万元和1.8万元。
价格“屠夫”再次拿起镰刀,在新能源风头正盛的当下似乎分外刺眼。特斯拉的订单在减少,这更像是悬在整个新能源市场的警铃,Troy Teslike的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特斯拉积压订单正持续减少,7、8、9月的订单分别为18万辆、8.6万辆、1.6万辆。到了10月初,这一数字变成了1.08万辆。
全球市场,截至9月21日,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积压的订单约为31.7万辆,截至10月6日,特斯拉全球积压订单量为29.3万辆。特斯拉出手,给了全球新能源车企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原材料上涨,车企涨价都来不及。
头部尚且如此,新入局的只会更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浓茶人生
关注
主题数75
3528rgb灯珠(0805rgb灯珠)
阅读 4121
LED厂商国星光电纳入富时罗素指数
阅读 3761
广西88岁老人考取驾照:已花30万元买特斯拉,会谨慎开车按时体检 ...
阅读 2835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