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新造车失宠,20万应届生,涌向比亚迪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新造车失宠,20万应届生,涌向比亚迪
[ 复制链接 ]
945坏男人
2022-11-9 02:23:55
这个秋天,有20万应届毕业生将简历投给了比亚迪。
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据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所消息,今年比亚迪新增员工中清北毕业生的数量,超过其过去二十多年入职的清北毕业生存量。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22年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21万辆,同比大涨144%。1-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40万辆,同比增长 158.5%。据乘联会预估,今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为68万辆。也就是说,市场上每卖出10辆新能源汽车,大约就有3辆来自比亚迪。
在9月召开的投资人电话会上,比亚迪方面更是透露,其在手订单已经超过了70万辆,在2022年底将争取28万辆的月交付量。
也难怪清北学子纷纷涌向比亚迪。
然而,也正是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比亚迪的交付周期已经长达四五个月甚至半年,引发众多准车主不满。与此同时,比亚迪销量远远领先特斯拉,净利润却仅为后者七分之一,质疑其盈利能力的声音甚嚣尘上。
疯狂招揽清北学子,能解决比亚迪的烦恼吗?
文 |
饶桐语
编辑 |
李欢欢
运营 |
绘萤
清北毕业,去比亚迪
从接到HR邀约面试的电话,到拿到offer,楚冬只用了三天时间。整个录用进程快得有点不可思议。
楚冬是清华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最开始,他只是注册了某个求职App,很快,就有比亚迪的HR问他要简历。一个小时后,楚冬就接到了用人部门打来的面试电话,只过了三天,HR就开始跟楚冬谈薪,两轮面试加起来没超过一个小时,“都没见过我长啥样,就开始聊工资了”。
比亚迪的速战速决,与互联网大厂繁琐的流程比起来,要简单许多。在大厂,候选人往往要经历三轮技术面、一轮HR面,最后还要进入人才库排序。这一套程序下来,少则20天,多则三四个月,可能都没法获得最终的offer。
除了比亚迪,楚冬还拿到了几家互联网、快消品的offer。综合比较之后,令楚冬有些意外的是,比亚迪开出的薪资也并不算低,颠覆了以往他对传统制造业的薪酬认知,“其他公司这个岗位,工资给不到这个数”。楚冬所学的专业和物流、供应链相关,比亚迪提供的岗位是物资采购,由于不算F类专业(指计算机类、机械类、车辆工程类等),定出的薪资标准是1.36倍绩效*18k底薪,总包价格大概在30万元左右。
尽管比亚迪不是楚冬最初的优先选择,几番思索之后,他还是决定签下比亚迪。
一直以来,楚冬都对制造业抱有好感。读本科时,楚冬曾经在一家制造业工厂实习过。刚一进厂,他就被硕大的园区震撼了。光是一栋生产大楼,就能铺平半个操场。
中午睡觉时,机器运作的轰鸣声恢弘而磅礴,好几次把他从睡梦中吵醒了,他却不觉得烦躁。在工作中,楚冬接触到成千上万的零件,最后看着它们经由无数工人和工程师的手,变成一辆车、一架飞机。亲眼看着如此庞然大物从无到有,对楚冬形成一种很直观的视觉刺激,对楚冬来说,这比虚无缥缈的互联网更有吸引力。
和楚冬一样,另一位清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沈青扉,也把比亚迪的offer看作上选。由于专业对口,他拿到的年薪比楚冬更高,40万出头,甚至超过了他拿到的另一家互联网大厂的ssp,也就是super special offer,比一般的offer高两个等级,待遇也会更加丰厚。在沈青扉眼中,互联网的薪资虽然高,但“很虚”,里面包含签字费或者各种期权、补贴等,相比起来,比亚迪是个“实在”的选择。
这个秋招季,楚冬和沈青扉并不是唯一选择比亚迪的清北毕业生。这个在新能源赛道领跑的佼佼者,收获了史上数量最庞大的一波清北人才。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所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称,2022年,比亚迪收到了20万份秋招简历。其中,新增员工中的清北毕业生数量,超过比亚迪过去二十多年入职的清北毕业生存量。
面对这些炙手可热的天之骄子,比亚迪开出了梯度分明的薪资标准。一份在网络流传的2022比亚迪校招薪资表显示,C9F硕年薪为27万元,再往下按照985、211、双非硕、双非本等依次递减。
▲ 网传比亚迪薪资标准。图 / 微博
比亚迪的这一套等级分明的薪资框架,被毕业生们调侃为“学历厂”。楚冬曾尝试去申请更高的薪资,HR给他的反馈是,应届生都是一个价格。往年,各家大厂争奇斗艳,价高者得,比亚迪这种依靠学历拿固定薪资的模式,竞争力并不算高。但今年就业形势严峻,比亚迪反而成为高学历人才的定心丸。
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在社交平台感叹,今年找工作太难,比亚迪的offer是他收到的第一个,他感谢比亚迪,给“秋招带来了一丝暖意”。
越来越多的同学发现,当求职受阻看不到希望时,比亚迪便是暗夜中的一道光亮。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调侃,比亚迪是真正的“点击就送”——只要投简历,一定会拿到offer。
比亚迪对应届生的“宽容”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一位北邮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小梁记得,三年前大学毕业时,比亚迪也是“点击就送”,但并不受欢迎,辅导员给没找到工作的同学们做工作,“大家不要看不起比亚迪”。楚冬回忆起2020年,他本科毕业,那时候“连生化环材的同学们都不愿意去比亚迪”。
但现在,楚冬算了算,光是他认识的主动投递比亚迪的同学,已经超过了两位数。
可观的薪资、充裕的HC、快速的录用进程,只是比亚迪吸引人才的部分因素。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第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要选对赛道”。
比亚迪所处的无疑是一条极具想象空间的赛道。
同样在今年收到比亚迪offer的985应届硕士毕业生闫巧巧,对此有深刻体会。2015年,闫巧巧考入国内有名的建筑老四校,彼时,建筑在学生和家长眼里,尚属高分才能进的好专业。谁知,刚进校不久,她就感知到建筑行业没落的气息。一位老师半开玩笑地告诉这些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建筑行业已经进入冰川期了”,建议大家早点转行。
从此,有意无意的,闫巧巧开始关注其他行业的发展形势。大学期间,她尝试过投资一些理财产品,那些飞涨的新能源基金引起了她的注意。从那时起,她初步感知到,新能源是一个火速攀升的好赛道,“很难不动心”。
就连去年还在风口上的计算机行业,如今似乎也没有新能源“香”了。沈青扉曾经是一名算法工程师,有好几段大厂的实习经历,以前做的是和用户增长相关的工作。亲眼目睹社区团购、在线教育等行业崩盘之后,沈青扉意识到,现在的互联网,已不再是最优选择。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选赛道,现阶段,汽车行业的想象空间是最大的。”
当闫巧巧在纠结是否要放弃建筑专业、转入汽车新赛道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个来自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男生,他和她拿到了比亚迪同一个岗位的offer。这个男生也在犹豫,究竟是进互联网大厂,还是去比亚迪。
两个年轻人经常来来回回地互相拉扯、说服。有一天,男生甚至发来了拒绝比亚迪HR的聊天记录,但闫巧巧一问:“真的吗?你真的要放弃新能源赛道吗?”对方就又陷入了迟疑,10分钟后,男生重新做了最终决定:“明天去线下签约比亚迪了。”
他告诉闫巧巧,“我选择赌一把”——赌新能源这个赛道,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 图 / 视觉中国
清北学子也“救”不了比亚迪?
面对这些国内顶尖的高材生,比亚迪描绘了一个宏伟的愿景。
闫巧巧面试时,面试官多次向她强调,比亚迪的市场需求正急速上升,现有岗位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因此,希望更多高材生加盟,推动产品进一步向前。楚冬的面试官也提醒他,由于订单量增多,产能缺口变大,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正如面试官所言,比亚迪正在急速扩张。今年4月,比亚迪果断摒弃燃油车、全面转向新能源。此后,比亚迪便开启了疾速狂奔的模式。根据比亚迪官方数据,10月比亚迪销量再次突破20万辆,还有9529辆新车驶向海外。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118万辆,远超特斯拉的90.9万辆。
与此同时,比亚迪的利润也在急速攀升。根据官方发布的财报,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营收同比增长84.37%,达到2676.88亿元。其中,单车盈利从2022年Q1的2300元左右,上升至Q2的7300元左右,有券商预测,这一数据将在Q3超过9000元。
盈利能力增强,给了比亚迪大规模招揽人才的底气。同样是2023校招,相比于长城释放出的700+岗位、吉利释放出的5000+岗位,比亚迪所提供的30000+岗位,的确是个不小的数字。
不过,比起疯狂招揽人才,对比亚迪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人效。
中国平安汽车生态研究员朱自清透露,比亚迪一贯喜欢储备人才,“一个岗位一个人能搞定的,往往会有两个或者三个人储备着”。到2022年,比亚迪的员工规模已经接近23万。而长城在职员工数量仅7万左右,吉利的员工数量约为12万,两者相加也比不上比亚迪的体量。
虽说人多力量大,但目前来看,清北学子恐怕很难缓解比亚迪面临的窘境。
眼下,比亚迪最发愁的是交付困难。9月,在投资人电话会上,比亚迪方面透露目前在手订单量已经超过70万辆,新车下单交付周期长达4-5个月(约16-20周)。作为对比,特斯拉官网显示,其主销车型Model 3交付周期为4-8周。
这给一线销售人员带来极大压力。柴襄是河北的一名汽车销售人员,他告诉每人Auto,比亚迪的等待周期实在太长,“完全取决于所在城市跟经销商。如果是一线城市,交付时间基本三个月起步,如果现在下单,要过年后才能提车。”
以致于有熟人找柴襄买比亚迪,柴襄会直接劝退,劝不动的,只好给当地所有的比亚迪经销商都交一份订金,哪家车到了,就把其它几家的订金退掉,以此来保证尽早提车。不同车型的提车周期存在极大差异,以宋PLUS DM-i为例,纯电续航为51km的车型有大量现车,但110km的热销款便十分紧缺。
不过,办法总是有的。有人发现,不同地区提车周期并不相同。不少比亚迪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重庆、江苏等地区的用户50天就可提车,其他地区的用户却要等3个月甚至更久。于是,“平移”现象出现了。不少客户,选择去其他提车更快的城市买车,然后再换回当地牌照,但这无疑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竞争。
比准车主更焦虑的是销售人员。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客户下订单后他们还拿不到提成,必须要等车辆交付完毕才行。这导致比亚迪的销售们,手里握着大把订单,却挣不着钱。有不耐烦的客户一遍遍打电话催促销售,导致大家的心理压力陡增。慢慢的,柴襄发现很多比亚迪的销售辞职了。
“比亚迪就是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分析师朱自清认为,交付困难的关键原因在于整车制造的产能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建厂扩产。目前,比亚迪正在推动常州、抚州、济南、合肥这四大城市的基地投产,深汕、襄阳基地也在建设中。到2023年,比亚迪的规划产能有望达到470万辆。
▲ 图 / 视觉中国
人才为何不偏爱新势力了?
一举成为2022秋招大战的最大赢家,对于比亚迪来说,并不容易。要知道,一直以来,新势力才是人才青睐的归宿。《界面新闻》数据显示,2021年,理想员工增加了7720人,小鹏的新增员工接近10000人,蔚来则从2020年的不到7800人,猛增至15000人。
只是,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快速流动,不断试错之后调整团队,这几乎成为新势力的常规操作。今年2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发布内部信,提出要降本增效,提升毛利率,并启动裁员。到5月,小鹏汽车进行组织调整,部分高管和员工离职。据36氪报道,10月21日,何小鹏再次发布全员信,启动了小鹏汽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就在今年上半年,理想和小鹏汽车都被曝出毁约2022届毕业生。尽管两家企业先后回应,只是内部架构调整,不涉及裁员,但依旧削弱了应届生对新势力的信赖。
蔚来也开始收缩。今年秋招,蔚来释放出的HC极其有限。沈青扉说,自己也尝试投了蔚来,但连简历筛选都没有通过。曾经在新能源车企实习过的Top2高材生,此刻也感觉到无奈,“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
选择比亚迪的楚冬,正是看到了新势力车企暗藏的种种风险——接下offer,可能被毁约;顺利入职,可能立刻遭到裁员。
他曾在实习时察觉到一种相似的不确定。去年,楚冬入职了某新消费品牌,到年底的时候,整个新消费赛道陷入了寒冬。为了降本,公司砍掉了各项员工福利,比如免费的羽毛球场地。没过多久,裁员开始了,楚冬先后供职的两个部门均难以幸免,一个最终只剩下两人,另一个裁员30%。于是,楚冬把更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势力看作“new money”,而比亚迪就是“old money”,代表着一种稳定。
▲ 图 / 视觉中国
在抢人大战时期,新势力频频开出诱人高薪,沈青扉反而从中嗅到了潜在的危机。他曾经关注过奔驰、宝马等公司的财报,薪资支出远没有新势力那么夸张。比如产品研发经理这一岗位,奔驰给应届生的薪资为一年20万左右,一些新势力却能开出接近30万元的总包价格,还附带了一部分股权,这使得沈青扉担心,烧钱阶段还能这么干,一旦公司经营出现问题该怎么办?
沈青扉对新势力还有更深一层担忧,“现在的车企太多了,可能会出现兼并潮,也会有一部分车企很快掉队。”事实上,他的担忧不无道理,比如频繁传出降薪消息的威马,2022年上半年,其交付量仅为2.17万辆,已经明显掉队。上市即破发的零跑、10月交付量惨遭腰斩的小鹏,都让沈青扉怀疑新势力的长期生命力。
对比之下,反倒是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显得“家大业大”,资金链稳,风险也低,强大的体系,能够包容应届生们慢慢成长。闫巧巧说,自己本来学的是建筑,专业和岗位并不对口,但比亚迪的面试官强调,他们更看重“学习能力”,其他的都可以进入比亚迪之后再培养。
不过,比亚迪也并非学生们眼里的最优选择。
拿到比亚迪的offer后,沈青扉还在最终考虑阶段,他应聘的岗位是产品经理。在实习期间,他曾经同时对接过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二者的产品区别非常明显——传统车企会有更加天马行空的想法,导致产品里常常出现一些奇怪的东西;新势力显然离用户更近,更擅长基于数据做决策。这让沈青扉觉得,如果在新势力做产品,或许更容易得到锻炼。“作为企业,比亚迪的前景是很好的,但对于个人的成长,那就不一定了。”
而专业不对口的闫巧巧,也在百般纠结之后最终放弃了比亚迪的再三邀请。她还是决定回去从事建筑行业,学了整整八年,要彻底转入一个全新的行业,闫巧巧感到不安。这种不安甚至来自比亚迪大批量招徕人才的承诺——她要去的部门,现在有200人,今年还要再招100人,“如果去了比亚迪,专业不对口,又得不到系统培养,人又那么多(意味着竞争激烈),那我该怎么办?”
她害怕,自己会成为比亚迪高速扩张下的牺牲品。
▲ 图 / 视觉中国
(应受访者要求,楚冬、沈青扉、闫巧巧、柴襄为化名)
文章为每人Auto原创,侵权必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945坏男人
关注
主题数66
视爵光旭勇立“智慧民航”新风口
阅读 8071
厄瓜多尔或被逐出世界杯!球员亲口承认伪造出生证明
阅读 3423
李玮锋:上半场踢得过于紧张 球队整体还是太年轻
阅读 2727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