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特步、猿辅导、太二都来了,跨界卖咖啡真能“补血”吗?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特步、猿辅导、太二都来了,跨界卖咖啡真能“补血”吗? ...
[ 复制链接 ]
嫣冉
2022-9-19 17:11:33
咖啡赛道更拥挤了。
近日,与猿辅导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 Grid Coffee,在北京王府井银泰 in88 开出了首店。该品牌定位为精品咖啡,主要分为经典咖啡和手冲咖啡两大系列。
此外,运动品牌特步申请注册 3 枚 " 特咖啡 " 和 3 枚 "XTEP COFFEE" 商标,即将迈入咖啡赛道。
前有同仁堂的知嘛健康、中石化的易捷咖啡,后有李宁的 NING COFFEE、太二酸菜鱼的原汁酸菜拿铁,跨界卖咖啡成为一股潮流。这些玩家以脑洞大开、新奇的营销方式试图吸引年轻人,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
咖啡赛道依然充满商业诱惑力。
据德勤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数据,一二线城市有咖啡饮用习惯的消费者,平均每年摄入咖啡 261 杯,咖啡已经从 " 赶时髦的饮品 ",转变为 " 日常饮品 "。而如今,咖啡品牌们都在快速下沉,挖掘更广阔的蓝海。
但咖啡生意并不好做,巨头星巴克的业绩也在下滑。星巴克截至 2022 年 7 月 3 日的第三财季业绩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的营收、同店销售额、交易量都在下滑。
业内咖啡玩家生存都如此艰难,企业们想要靠卖咖啡 " 补血 ",更是难上加难。
跨界卖咖啡的选手,名单更长了
今年 6 月,投资人黄海在一档播客里提及,有 " 海淀区奥术之王 " 称号的教培巨头,曾专门打电话给某跨国精品咖啡品牌的中国区 CEO,邀请其担任新咖啡品牌负责人。
话音落下不到三个月,一家名为 Grid Coffee 的新品牌首家门店正式落地王府井银泰 in88。
企查查显示,Grid Coffee 由猿辅导创始人李勇担任执行董事,另据澎湃新闻报道,Grid Coffee 由猿辅导母公司关联公司全资控股,高管也大多来自猿辅导创始团队。
Grid Coffee 的门店面积仅 30 平,店铺内部装潢简单,与早期 Manner Coffee 的风格极为相似,且同样不支持外送服务。菜单的定价上,Grid Coffee 在 25-31 元不等,与 M Stand 的单价持平。
Grid Coffee,图源 Grid Coffee 小程序
目前,Grid Coffee 还拥有一家位于三里屯的快闪店,在望京的两家连锁门店也即将开业,有意打造连锁品牌。
不难看出,咖啡正在成为品牌们寻求跨界发展的热门赛道。
前阵子,一直热衷于国潮转型的李宁突然在官方微博上透露,
" 宁咖啡 NING COFFEE" 的第一站开设在福建厦门,NING COFFEE 除了卖咖啡外,平时还会做一些线下活动或者粉丝聚会。
李宁曾回应媒体称,此举是 " 希望能够通过优化门店内部的服务,来提升顾客在购物时候的体验感与舒适度 ",并表示未来计划暂无更多信息可透露。
NING COFFEE,图源李宁官方微博
同样是运动品牌,特步也盯上了咖啡这门生意。
根据中国商标网信息显示,特步(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特步 ")正在申请注册 3 枚 " 特咖啡 " 和 3 枚 "XTEP COFFEE" 商标,目前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跨界卖咖啡的新鲜劲,还传递到了一向以 " 传统 " 形象著称的中国邮政。
在 NING COFFEE 上线的 2 个月前,中国邮政先在厦门率先开出了第一家咖啡店。门店内标志性的 " 邮政绿 " 装潢和老旧的送信自行车、邮筒等,激起不少年轻人的怀旧情绪。邮政更是大胆地把单价定位在 20-40 元之间,并推出 38 元一杯的好事 " 花 " 生特调咖啡,这一定价与星巴克等老牌咖啡玩家相当。
对于做咖啡这件事,中国邮政是认真的。邮局咖啡联合创始人兼 CMO 董可欣在近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时表示,计划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之间完成 " 百店计划 "。
咖啡能让消费者提神,也同样让入局者们兴奋。
此前,有中医药老字号之称的同仁堂成立子品牌知嘛健康,打出年轻人 " 朋克养生 " 的口号,并推出了枸杞拿铁、陈皮山楂美式、罗汉果美式、陈皮手冲等中药养生概念的咖啡。
除了店内占了一面墙的中药展示柜,知嘛健康与其他普通咖啡馆看起来没有太大差别,人均消费高达 35 元,并一口气在北京连开六七家门店。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同仁堂知嘛健康的品牌宣传苏小航负责人曾表示,计划未来 3 到 5 年内实现全国 1000 家门店,其中北京 300 家,包括加盟店。
跨界选手似乎更喜欢在咖啡品类上做创新,挑战消费者味蕾。
太二酸菜鱼今年 8 月底宣布,推出一款名为 " 酸菜咖啡 " 的全新产品。
据了解,这款产品的正式名字叫 " 原汁酸菜拿铁 ",咖啡里真的有酸菜汁,还会附赠一大根酸菜。好在酸菜主义没有贯彻到底,杯中的酸菜不需要食用,只是充当了搅拌的角色。
太二酸菜鱼咖啡,图源太二酸菜鱼官方微博
进军咖啡赛道的跨界品牌们越来越多,他们看中的是咖啡市场存在的巨大消费潜力。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 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 2817 亿元,消费人次突破 3 亿,并预计仍将保持 27.2% 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 2% 的平均增速,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万亿规模。
品牌们对跨界咖啡如此着迷,或许是来自自身具备规模效应的底气。
通过原先的网点落地线下咖啡布局,低店租、低成本,却可以快速铺开。
据连线 Insight 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 8 月,国内现有咖啡门店的连锁化率不到 13%,无论是李宁、特步还是中国邮政,都是线下的连锁巨头。特步有超 6251 家门店,李宁坐拥 7112 家门店,中国邮政拥有 42 万个邮乐购站点和 5.4 万个营业支局所,覆盖全国遍布城乡。
但现实真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吗?
" 前浪 " 还没趟出成功的路
跨界卖咖啡并不是新鲜事,但 " 前浪们 " 似乎都逃不过被 " 拍 " 在沙滩上的结局。
早在 2015 年,狗不理集团就拿下了澳大利亚连锁咖啡品牌 " 高乐雅咖啡 " 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权,并很快在北京东直门的簋街开设了第一家高乐雅咖啡直营门店。当时,董事长张彦森表示要在 5 年内开 200 家连锁门店。
但现实很骨感,高乐雅咖啡并没有如狗不理包子这般闻名全国,反而快速陷入沉寂,再无声响。现在,官网显示全国共 28 家店,其中在天津有 16 家,这与 200 家的目标相距甚远。
高乐雅咖啡门店,图源高乐雅中国官方微博
中石化易捷也曾在 2020 年与连咖啡成立合资公司,易捷咖啡将借助易捷便利店完成落地,并采用 " 外送 + 到店消费 " 模式。同时,易捷咖啡北京首店也在当年落户在北京龙禹玉泉加油站,正式对外营业。
但易捷咖啡一直反响平平,近期易捷咖啡又宣布与 Tims 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探索在部分易捷咖啡门店开设小型 Tims 咖啡店,并共同开发联名即饮咖啡,在全国易捷便利店内销售。
不知这次易捷咖啡与 Tims 的热度能持续多久,但眼看跨界开咖啡店的品牌们激增,它的突围之路更难了。
李宁的咖啡业务则正在起步。NING COFFEE 并不对外开放,某社交平台上的用户称,喝 NING COFFEE 有一定的门槛,需要到店消费满 499 元才能享受到一杯免费的咖啡。
如今,NING COFFEE 看着热闹,实则冷清,李宁提供咖啡服务的门店屈指可数,连锁化的脚步并没有迈开。
另外,看似热闹的跨界,实则是社交平台的虚假繁荣。
小红书和微博等社交平台,历来是品牌营销的利器,跨界咖啡玩家也不例外。在小红书上,邮政咖啡的笔记高达 6000 篇,同仁堂咖啡收获 2400 余篇笔记。太二酸菜咖啡推出时,微博话题浏览量超过 38 万次。
图源小红书 App
继 KOL 博主们的引流后,真实的用户反馈开始发酵。不少消费者称,起初因为好奇和跟风到店打卡,但咖啡的味道不足以引起下一次购买的冲动。
曾在 " 知嘛健康 " 上购买陈皮手冲咖啡的用户也表示,高昂的价格和难以适应的口感,让她认定这只是一次性购买行为。
太二的酸菜拿铁面市后,虽然很快引起关注,但消费者接受度却很低。在新浪财经的一项有 1074 人参与的投票显示,有 86% 的人不会选择酸菜咖啡。
跨界卖咖啡看似品牌声量十足,天然自带流量,但因产品力不够,找不到攻克复购率的方法。加上在品牌认知上,传统品牌们的形象固化,跨界卖咖啡很难锦上添花,更何谈雪中送炭。
卖咖啡,真能 " 补血 " 吗?
跨界卖咖啡,成为一股潮流,有一个原因是,企业原本的主营业务受到挑战,从而将希望寄托在探索第二增长曲线上。
伴随互联网的升级和新零售的兴起,老字号的日子不好过。
据中国品牌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中国的老字号企业仅剩 1600 余家,而在几十年前,这个数字是 1.6 万。
自身业绩低迷的同仁堂,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业务线。自 2018 年开始,同仁堂的营收增速就开始出现下滑,从之前一直稳定的两位数增长跌到了 6%;2019 年则出现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负增长;2020 年,同仁堂营收 128.26 亿元,同比减少 3.4%,归母净利润为 10.31 亿元,同比微增 4.67%。
比同仁堂更心急的,是曾经的教培行业独角兽猿辅导。自双减政策之后,整个教培行业都在寻找出路。
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双减后猿辅导内部迅速组建了一个由十来位战略员工组成的团队,两个月内调研了二十多个领域,包括玩具、眼镜、咖啡、服饰、母婴用品、月子中心等等。
咖啡作为新一代社交硬通货,是品牌连接年轻人的重要载体。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中国邮政的用户老龄化加剧;而对于李宁和特步等运动品牌来说,它们正在朝国潮方向发展,急需进一步扩展年轻消费群体。
卖咖啡,是它们吸引年轻人的策略,但如果指望它成为第二曲线,却并不现实。卖咖啡本身,甚至会拖累品牌的财务状况,毕竟门店装修、运营和营销也是一笔高昂的开销。
更不容忽视的是,咖啡行业玩家的状况也不乐观。
根据星巴克 2022 财年第三季度(2022 年 4 月 -2022 年 6 月)显示,中国市场营收同比下降 40%、同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44%、同店交易量同比下降 43%、客单价同比下降 1%。
实际上,国内咖啡市场正在经历激烈的竞争。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不断吸引新的入局者,瑞幸、M Stand、Manner 等新兴品牌 " 内卷 ",还有 Tims 咖啡、%Arabica 等国际连锁品牌陆续进驻。
除了品牌端竞争激烈外,近年咖啡原材料也在不断上涨。今年由于干旱天气、供应链动荡和货运成本,阿拉比卡咖啡豆的过去一年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同时纸吸管的原料纸浆主力期货自 2020 年 11 月的约 4500 元一吨一路上涨,到 2021 年 5 月一度上涨至约 7100 元一吨。
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让一些咖啡玩家难以维持下去。
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0 咖啡消费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0 年咖啡服务行业的闭店率高达 83.3%。曾经有 " 第四空间 " 之称的漫咖啡已经关闭北京 60% 的门店,其他地区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闭店现象;COSTA 也在中国市场关闭 10% 的门店;连咖啡更是直接宣布关闭所有门店。
业内玩家都如此艰难,更别提跨界玩家的突围难度。
咖啡虽然是门好生意,入局却有风险。传统品牌跨界开咖啡店的确能够短期内圈起一波热度,但只能为品牌提供一时的流量红利,回归消费的商业本质,一杯价格合理又好喝的咖啡才能激起用户的复购率。
当然,传统品牌本身具有的规模效应,确实能为咖啡业务规避一些高昂的成本,但从现状看来,传统品牌们没能构筑出咖啡的核心壁垒。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咖啡赛道的新老玩家厮杀,本就缺少产品力的跨界玩家们," 咖啡梦 " 还能做多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LED行业信息」
嫣冉
关注
主题数63
伟思医疗拟以5880万元收购科瑞达激光70%的股权
阅读 2448
何小鹏评价比亚迪或华为:它很棒 已经到了一个新直道 ...
阅读 2418
新能源车的下半场:“国补”之后,谁将裸泳?
阅读 2203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