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车企造电池,赔本赚吆喝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车企造电池,赔本赚吆喝
[ 复制链接 ]
hexinisme
2022-12-9 20:25:17
作者丨张之栋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 致
车企自研电池,究竟是未雨绸缪,还是多此一举?
继蔚来之后,“艰难”的小鹏,也传出消息要自研电池。只不过与蔚来的大张旗鼓不同,小鹏很快就对相关传言进行了辟谣,并表示:“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公司目前坚定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欲盖弥彰也好,暗度陈仓也罢,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敏感程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状态。
其实,车企造电池并不新鲜,如今的“天选之子”比亚迪,便是做电池起家。似乎也是看到了比亚迪掌控动力电池的好处,长城、广汽、特斯拉、蔚来等,都铁了心要押注这条自研电池之路。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对于车企来说,造电池真的是一个万全之策吗?
自广汽董事长曾庆洪炮轰宁德时代,并表示在给宁德时代打工之后,车企们扶持二供、三供的操作,便已经成为一件众所周知的秘密。顺势而为之下,车企们转身造电池、布局上游原材料供应链,也就转变成另外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确实,每家车企都想成为下一个比亚迪,但是比亚迪只有一个。
在经验积累上,比亚迪造电池的时间甚至比造车还早,20多年持续的产业深耕、技术创新、整合供应链,才成就了如今刀片电池的盛名。而其它车企想要从零到一造动力电池,走很多弯路不说,甚至“赔本赚吆喝”也不意外。
广汽、蔚来等车企难道看不到这种“投资大,回报小”的结果吗?当然能看到,只不过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潮流中,更多的就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做。
01
摆脱打工人,车企当自强
在最近的一次内部讲话中,蔚来李斌这样说道:“要想在mass market(大众市场)做到 20% 的毛利,就必须做电池、做芯片,否则一点机会都没有。”
为此,李斌还粗略地算了一笔账——电池占整车成本近40% ,电池厂商有20%的毛利(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的毛利是15.04%),蔚来自己造这部分,就能多出8%(40% x 20%)的毛利。
算盘精明,愿望美好,但现实很残酷。
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动力电池企业,为这一行业设置了3道壁垒:其一,规模优势、制造能力优势下的成本控制;其二,动力电池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运转;其三,结构创新、化学材料创新下的性能优势。
车企们想要造出能够量产上车的动力电池,就必须面对并越过这3道壁垒。否则的话,就会陷入到“造不如买”的结果。
而除了这些成本之外,车企们造电池,就必然需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金钱,这些前期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办法收获回报,甚至沦为沉没成本。万一没能统筹兼顾好,那么车企就是在“打水漂”。
如果说车企寻找二供、三供是大势所趋,那么自研动力电池就是一种新的趋势。车企造电池,当然不会因为前面有艰难险阻,就停滞不前。而且有比亚迪和特斯拉珠玉在前,强力车企必然也会“循规蹈矩”,去模仿,甚至超越。
但,这个代价有多大?
广汽8月发布公告称,设立自主电池公司,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同时同意参股公司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36.9亿元。两者相加,前期投入至少145.9亿元,大约是去年广汽集团净利润的小两倍。
无独有偶,蔚来在电池方面的投入也不在少数。不管是20亿元成立蔚来电池科技,还是李斌公开表示,蔚来汽车每个季度都将在芯片、电池等领域投入研发费用30亿元,都表明了一件事——蔚来“动真格”,也要用钱开路。
与广汽、蔚来相比,长城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算是先人一步。其旗下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已经于11月,申报科创板IPO并获得受理。成立4年,估值600亿,国内排名前十,蜂巢能源也算打出了名声。
然而根据其招股书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分别净亏损10.17亿元、13.01亿元、7.76亿元和3.47亿元,累计亏损超过34亿元。
总而言之,不自研动力电池,整车亏损;自研动力电池,电池企业亏损。毫不夸张地说,车企造电池到应用,其间至少会有4年的“挣扎期”;再加上电池工厂建设、市场布局等,这个时间还会更长。
所以,身处瞬息万变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有那么长的时间,让车企电池自由发展吗?
02
“钱景”光明,道路曲折
车企们自研电池、制造电池之后,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进可攻,退可守,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自强之路。但硬币的另一面则是,被牵扯大部分精力之后,新能源车企们能否好好造车,也就成为了新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大势浩浩汤汤,从燃油路线,到全系混动,进而一步步进入到纯电时代,汽车核心部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汽车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变成了如今的动力电池、电机、电控。
如此“改弦更张”,也提醒着笃定新能源汽车的各大车企,在新的三大件上再次押注。
当动力电池占到整车成本的40%~60%,没有一家车企甘愿沦为电池厂商“打工仔”。但是话又说回来,国内汽车行业长年依赖Tier 1集成方案的造车模式,现在依旧存在着不小的惯性。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当遇到电池供应问题时,车企们第一反应就是找供应商,而这也是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声称“产业链分配不均,话语权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其实关于动力电池行业的顽疾,早已将“锅”甩给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们。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曾经公开表示过:涨价是上游原材料的资本炒作,给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了短期困扰,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石油焦等锂电池上游材料均出现价格暴涨。
而根据上海钢联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在11月中旬站上了59万元/吨,随后连续十几日持稳,11月29日市场均价为58.25万元/吨,虽有所下降,但依旧处于价格高位。
毫无疑问,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是既成事实,车企们自研、自造动力电池,也必须面对这一现状。好消息是,在量产电池之前,车企们并不需要对原材料布局太多,但是另一方面,到了车企真正造电池的时候,谁又能保证,车企就能搞定原材料供应商?
在蔚来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斌表示,如果每吨碳酸锂价格降低10 万,蔚来的毛利率可以提高2%,如果碳酸锂价格回落至十几万,蔚来毛利率可达到 24%-25%,有希望在2023年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
显而易见,对于车企而言,自研自造动力电池的首要目的便是削减成本,以求盈利。但不管是前期的资金、人才投入,还是随后的供应链整合,规模效应的形成等,都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所在。
退一步来讲,车企们造电池,当然是“前景”光明,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话语权;但在这条前进的路上,少不了荆棘、曲折、险阻,更甚者,如今和颜悦色的动力电池企业们,也会成为最大的阻碍。
各种因素叠加下,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品牌力,以及充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车企自研、自造电池,最后沦为“赔本赚吆喝”,并不稀奇。又或者,一切都进展顺利,车企们控制动力电池产业链得偿所愿,新能源汽车“淘汰”燃油车,也就成为了一件板上钉钉的事。
张之栋
多伟大的作家,
也不过是在书写
自己的片面。
泰国“解救”爱驰?
“独霸”车圈的高通,舒服日子还有多久?
马斯克“拯救”推特大作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hexinisme
关注
主题数18
浅谈Avago SMT LED指示灯的功能,设置和优势
阅读 4460
比亚迪又下一城 在墨西哥签约 8 家经销商
阅读 3111
被巴菲特抛弃?比亚迪霸气交卷
阅读 3032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