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玩电池,长城学不会比亚迪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玩电池,长城学不会比亚迪
[ 复制链接 ]
李松泰李c
2022-12-9 20:25:17
作者|Eastland
头图|视觉中国
2022年11月18日,蜂巢能源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蜂巢能源前身是长城汽车(601633.SH)于2016年组建的“动力电源事业部”,2018年2月开始独立运营。
由于是申请在科创板上市,蜂巢能源还设置了1.28亿“特别表决权股份”(每股可投5票),由保定瑞茂(魏建军实控)持有。
蜂巢能源首次公开发行拟募集150亿元,主要投入常州、湖州、遂宁的三个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额403.7亿)。
尽管蜂巢能源动力电池销量排进前十,但与一二线巨头差距不小。
刚从“重度关联交易”转向“外供”的蜂巢能源,没摸到赚钱的“门径”。动力电池赛道拥挤不堪,蜂巢能源有被巨头“踩踏”的风险。
外购电芯起家
蜂巢三大产品为电池包、模组和电芯(储能业务规模尚小)。
2019年以前,蜂巢能源采购电芯、生产电池包。也就是说,唯一的产品是电池包,外购电芯是原材料。
2020年开始自产电芯,除PACK电池包之外,亦对外出售电芯、模组。
2021年,电池包业务营收36.9亿,销量4.1GWh,单价0.9元/瓦时。2022年H1,电池包营收、销量分别增至21亿、1.9GWh,单价亦提高到1.1元/瓦时。
2020年,蜂巢电芯生产线投产后,自产电芯0.56GWh(外购1.3GWh),相当于电池包及模组销量的30.4%。
2021年,自产电芯产量放大到3.65GWh,相当于电池包及模组销量的80.8%;
2022年H1,自产电芯3.33GWh,其中1.03GWh对外销售,自用部分相当于电池包及模组销量的81.1%。
蜂巢电池包中自产电芯占比保持在80%一线,“多余”的电芯卖了换钱。
比较合乎逻辑的解读是——蜂巢同时销售三元、磷酸铁锂、无钴等三种动力电池,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主攻三元电芯,其它类型电芯外购。
电芯是动力电池的“心脏”,蜂巢能源从外购起步无可厚非,但难言“底蕴”。
2019~2021年,蜂巢能源研发费用合计14.8亿,宁德时代同期研发费用142.5亿、国轩高科24.5亿。
既无底蕴,研发费用亦不算高,旁观者很难相信蜂巢能源在技术上有过人之处。
盈利能力尚待验证
蜂巢的主要产品是电池包。2019年全部使用外购电芯,毛利润5375万、毛利润率6.6%;
2020年自产电芯占比30%,毛利润降至1592万、毛利润率仅1%。
2021年自产电芯占比超过80%,毛利润1.68亿、毛利润率4.5%。
2022年H1,自产电芯占比基本没变,毛利润1.35亿、毛利润率6.4%。主要原因是电池包销售价格较2021年上涨了20%。
细看成本构成:2019年直接材料成本为7.5亿(占总成本的98%),其中6.5亿用于购买电芯、单位成本0.84元/瓦时。
随着自产电芯下线,直接材料占比下降,制造费用、人工成本占比上升。2022年H1,直接材料成本27亿、占总成本的81%,其中电芯采购成本5亿、单价0.88元/瓦时。
不能自产电芯,充其量是个“PACK厂”。2020年电芯产能爬坡、调整阶段,自产成本高于外采,合乎逻辑。但2022年H1自产电芯达产,电池包毛利润率仍然低于外采。只能说蜂巢能源还没有摸到赚钱的“门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招股文件披露电芯生产所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价格,可能没有充分体现市场价格波动。
比如电解液,招股文件披露2022年H1采购均价为9.65万元/吨,较2021年提高18.8%。但2021年内三元电解液均价上涨了230%。用于配制电解液的六氟磷酸锂,从不足7万元/吨暴涨至50万元/吨。蜂巢能源或许用“长协”锁定了主要原材料的价格。
蜂巢能源电池包毛利润率只有6个百分点,如果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微薄的毛利润未必能保住。
自产电芯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尚未发挥,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成本的影响“还在路上”,蜂巢能源盈利能力有待验证。
学比亚迪未果,只好让蜂巢单飞
2016年,长城组建“动力电源事业部”,似有“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的味道。
2017年5月首款纯电动车C30EV上市,全年销售2718台,均价8.95万元,每台拿到补贴4.05万元。2017年全国新能源车总销量已接近80万台,长城汽车份额可以忽略。
2018年,长城汽车发布欧拉 iQ、欧拉 R1、WEY P8等车型,全年新能源车销量1.16万台、均价14万、车均补贴3.5万。长城汽车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份额接近1%。
2019年,长城汽车新能源车销量近3.8万台,均价降到7.9万元,车均补贴2.2万元。但直到此时,蜂巢的电芯仍全部外购。
为新能源车提供动力电池是长城汽车组建“动力电源事业部”的初衷,关联交易是蜂巢的“本职工作”。
2019年、2020年向关联方出售产品金额占蜂巢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9.4%、96.1%。概括起来就是:用外购电芯组装电池包,做价8.1亿卖给长城汽车;长城汽车用电池包装备新能源车进行销售,拿到补贴8.3亿。
2021年H1,关联交易占营收的97.1%。下半年“风云突变”,Q3、Q4关联交易占比分别降至84.3%、78.1%。2022年Q1、Q2再接再厉降至61.1%、52.2%。
先布局电池再推进新能源车,
长城汽车有比亚迪的“大模样”,但骨子里天差地远
。
2018年,长城汽车销量突破100万大关,赚燃油车“最后几个铜板”是主旋律。
伺机发展新能源车,搭起架子、占个“坑位”、拿点补贴,与比亚迪“以头拱地”的姿态相比,长城汽车走的是“机会主义”路线。
长城旗下新能源车销量主要来自欧拉品牌。2021年,长城新能源车累计销售13.7万辆,欧拉占比98.6%(2020年这个比例是98%);
2022年1~10月,长城新能源车累计销售10.8万台(欧拉品牌占83.7%)、同比增速仅为10%。同期,比亚迪销量达140万台、同比增长234%!
动力电池赛道很拥挤
1)一超多强格局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一超多强”格局已然形成,一超是宁德时代,多强是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孚能科技等二线玩家(注:剔除比亚迪弗迪和主攻消费电子产品电池的欣旺达、亿纬锂能)。
2021年,宁德时代营收1304亿,为国轩(104亿)、中创新航(68亿)、孚能(35亿)、蜂巢(45亿)四家营收之和的5.18倍。
2022年H1,宁德时代营收1130亿,为国轩、中创、孚能、蜂巢四家营收之和的5.26倍。
动力电池之外,宁德、中创、蜂巢均有储能产品,宁德还涉足锂电材料(回收)。
国轩原本的主业是输配电业务,主要产品为高低压开关、变压断路器等。2015年通过重组进入动力电池产业。2021年,输配电产品占营收的比例跌破5%。
孚能业务单一,只有动力电池的一款细分产品——三元软包电池。
2021年,宁德电池出货量达133.4GWh、同比增长184%。国轩、中创、蜂巢出货量分别为16GWh、9.3GWh、3.9GWh。
蜂巢出货量虽能排进前十,但与国轩、中创等“二线”差距不小,只能暂时归为“三线”。
2)单价高、毛利润率低
宁德动力电池销售单价及毛利润率呈缓慢下滑趋势,2019年单价为0.94元/瓦时、毛利润率28%;2021年销售单价降至0.69元/瓦时,毛利润率22%;
国轩毛利润率下降更明显——从2019年的33.4%降到2021年的17.9%,几乎腰斩。
尽管蜂巢销售单价保持在高位,但毛利润率却低得可怜。2021年,销售单价0.9元/瓦时,比宁德高29%、比国轩高45%,但毛利润率仅为3.9%。
蜂巢能源其实是“半成品”,从技术、规模、成本控制与一线、二线有很大差距。但在2021年下半年,长城汽车意识到让新能源车“带”动力电池效率太低,不如蜂巢加大外供、降低关联交易占比,谋求独立上市。
对投资人而言,单飞的蜂巢至少比长城新能源车有想象空间。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1 回复
阿德莱德探路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钱都自己赚,从上游到下游。这是小农思想!做自己擅长的,不碰自己不专业的领域。
2022-12-9 21:25:38
评论
使用道具
举报
浏览过的版块
「社会新闻」
李松泰李c
关注
主题数81
苹果将在15英寸大屏幕中引入Mini LED技术
阅读 4100
比亚迪、蔚来打前阵!越来越贵的中国汽车走向全球
阅读 3499
擎天柱首秀后,专家质疑重重,他们是怎么说的?
阅读 2953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