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海外新势力,困在“钱眼”里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海外新势力,困在“钱眼”里
[ 复制链接 ]
几器那午
2022-12-16 07:39:35
作者丨曹佳东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 致
无论’“造车”是否是一场轮回,玩得都是些中国车企玩剩下的,难道这就是海外新势力想改旗易帜的底气?
汽车工业发展的140年间,新旧势力此消彼长,死亡和重生交织等乱象,就从未有过休止。
发生在全球市场上的企业交割、倒闭或是重组,总是在为每一时期的汽车消费者市场,带去太多令人无法想象的不确定性。
如今,到了能源转型、产业变革的新阶段,当旧时代的王者一个接一个摘下王冠,发生在新兴车企中的洗牌和清退潮也在此起彼伏,或许“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条,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反复在汽车市场上演。
过去的几年间,以中国为发展阵地的电动化进程,制裁了太多的传统式微车企,肃清了绝大多数的投机者。但很显然,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到一个白热化阶段,历史的经验教训依旧在告诉我们,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博郡、赛麟、拜腾、游侠、绿驰等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所映射出的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时结出的苦果。
可惜,就像阵痛过后的放肆,这些中国车企的死去,不仅未能为整个行业带去一丝警惕,反而给了越来越多的海外玩家提供着效仿的模板。
进入2022年,PPT造车之流已经在中国死绝,先前活下来的威马、天际等二线新势力愈渐陷入困境。
反观全球市场,叫嚣着要超越特斯拉的Lucid、Rivian,坐实骗子之名的FF、Nikola,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兴车企,相比“卖车”,它们依旧在意的是一场场事关资本的狂欢。
和五年前的中国车市一样,圈钱、圈地、想尽办法“画大饼”,诸如此类被所有人不齿、却总能令资本侧目的行为,在全球市场中孵化着一幕幕闹剧、或是希望渺茫的造车迷局。
01
一切向“钱”看齐
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检验和与资本间的互搏,要说中国已经完成对新势力企业的落地检,也算是有理有据的。
一来,车市在高速内卷中完成转型所需的群众基础已经建立。日趋苛刻的消费诉求,早已容不下任何一家新兴车企仅带着资本取向在市场中指手画脚。“造车”和“卖车”之间是需要建立起紧密逻辑关系的。如果失去市场支撑,结果之惨烈是显而易见的。
二来,中国传统车企在政策红利渐失后,以足够猛烈的攻势对整个新能源产业所造成的震荡确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没有一定背景和技术储备的新兴车企,现阶段是没有机会用仅存的意志完成突围的。轰然倒下的恒大汽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而这些总能说明,站在中国车市的角度,看着全球市场如今仍在不停涌现的新势力,浮躁、无望何尝不是这些企业的底色。
在北美,一直活跃在人前的Lucid Motors有着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的扶持,曾在美国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IPO之一的Rivian在量产交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真实情况却是,每一个成熟汽车市场的包容性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没有边际。
背靠中东土豪的Lucid改变不了自身成本远高于营收的窘境;Rivian受困于供应链中断,能做的唯有下调全年交付目标,并停下诸如与赛德斯-奔驰就在欧洲共同制造电动货车等外部合作……
至于我们偶尔提及的Canoo、Fisker等海外新势力,不停用全新车型吊足旁观者的胃口之余,找人代工也好,或是自建工厂用以量产,时至今日都未曾出现一丝有别于前者的好消息。
用“一地鸡毛”来形容它们当下的处境,看似有些荒唐。可对比中国的“蔚小理”,真的很难想象出更好的词语来给予形容。
加之,埃隆·马斯克不只一次在公开场合抛出观点:Lucid和Rivian都有破产的趋势。除非它们做出重大改变,否则他们都会破产。试问,这些企业真的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答案也许和现实存在偏差。我们并不能用中国车企变迁的速度来评估世界车坛的变化节奏。这些伺机入市的美国新势力,个个藏着自己与市场对赌的筹码。
但我更愿意相信,是新能源产业造出的幻境太过摄人心魂了。和当年的中国车市一样,为了撬动资本,众多跃跃欲试的投机者何来对市场的敬畏。
就像在11月的洛杉矶车展前后,正当许久没有消息的Fisker官宣,旗下首款纯电动SUV车型——Ocean在麦格纳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Graz)碳中和工厂如期投产。
从美国放眼至全球范围内,又见一家家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爆出。
美国初创公司Drako Motors旗下全新车型——Dragon正式发布;继ACE、Jax之后,Alpha Motor Corporation又公布了新的电动产品Montage;时隔两年,主打氢电高性能的Hyperion XP-1超级跑车也首次以实车状态亮相……
身在欧洲,苏格兰汽车制造商Munro紧随其后地正式发布了旗下有着量产状态的Munro Mark 1,并将其定位于一款纯电动越野车,起售则在49995英镑,约合人民币42.51万。
▲ Munro Mark 1
得此情形,不管外界如何看待,我只有一个感觉,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中国多年前的乱象已历历在目。
倘若这些遍布全球的新势力没能改变价值观,那么“死亡就是个轮回”将继续在这一场场作秀般的新车宣讲中,埋下爆燃的引线。
02
和资本对赌,哪来好下场?
没错,2022年是中国新能源车市进入健康有序发展的第一年。在期待弯道超车多年后,中国汽车工业成功完成对行业大趋势的把控和指导。
由新势力所引领的电动化更是将整个行业的固有法则摧毁,并加以重建。在西方市场还在为特斯拉的疯狂而寝食难安之际,以“蔚小理”为首的新兴企业都接二连三地渗透进了欧洲等地。
眼看中国力量的崛起,嗅觉敏锐的老外们势必会紧随其后。而这就促使如先前所述的全球新势力兴起的盛况。
从美国到欧洲,乃至其他汽车市场,利用传统车企未能适时转身的空隙,层出不穷的新兴车企都在抢占着市场先机。
但还是那句话,一切目的不纯的规划终将被市场背刺。所以,要以海外新势力的现状去判断和预示其接下来的发展,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有着明确答案的课题。
我们并不否认,在行业大趋势面前,总有新人有幸得到资本市场的恩宠。Lucid、Rivian等时刻曝光在镁光灯下的新势力赢得了某些大佬的青睐,是这个市场给予的最初关怀。
而纵观海外,在东南亚居然都诞生了一个赴美上市的新势力。
“越南恒大”是这家名为Vinfast车企的外号。起步房地产、靠着“买买买”的粗暴打法,是何其熟悉。
只是,当VinFast于12月7日宣布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注册文件,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VFS”都拟出来时,谁又能说,这些急功近利的新势力能获得一个理想的未来。
自2022年开始,资本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态度有多么谨慎,从“蔚小理”不断缩水的市值中早已可见一斑。
单单今年年中7月23日至7月27日的黑暗时刻,蔚来的市值就蒸发了67.36亿美元,小鹏市值蒸发61.17亿美元,理想市值蒸发44.79亿美元。
自此之后,本就有着十足虚势的身份标签,愈发加重了那些极度倚仗资金的车企活下去的难度。
换言之,从上市至今,所谓的百亿估值只会是昙花一现。没有过硬的技术显露、没有看涨的销量叠加,资本哪来那么多的耐心。一时间的上头,在逐渐遇冷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被现实抹平以外,要想令其再度升温给予支持,谈何容易。
而趟过无数市场雷区的“蔚小理”尚且如此。现在还在企图掠夺市场的新人,又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
Vinfast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但要论其究竟是在汽车产业的转型而投身于此,还是想着借当下的市场热浪去资本市场圈钱,明眼人岂能看不出。
同样的道理,当土耳其车企TOGG试图将德国列为其出海的第一目的地,来自荷兰的电动车初创公司Lightyear焦急地发布了量产版太阳能电动汽车Lightyear 0,法国造车新势力品牌Hopium于巴黎车展发布首款氢燃料电池车Hopium Machina,波兰电动汽车企业EMP选择与吉利合作,使用SEA浩瀚架构打造IZERA品牌的纯电动车,有些东西总是不言自明的。
当下,冒进者如Lucid居然胆敢入华开始进行人员招聘,或计划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正式进入中国,有着再多的前瞻性,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中国不需要那么多新能源企业,更不需要一个个将特斯拉视为对手,却毫无竞争标签的海外新势力。
多年前,中国车市杀死了太多类似的企业,资本早已看清了这些投机者的真正嘴脸。
那多年后的今天,当越来越多的海外新势力继续沿用着这套生存逻辑,我坚信,很快,“泡沫”就会被戳破。
很快,玩弄资本的某某某最终会被资本反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几器那午
关注
主题数101
「每一面,都精彩」与北汽魔方一起跨年,很哇塞!
阅读 4572
峥嵘十年|广州南沙:从大湾区走向世界,志在“芯晨大海” ...
阅读 2795
去年巨亏82亿的威马汽车,创始人却拿12亿年薪?发生了什么 ...
阅读 2671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