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后补贴时代:规模制胜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后补贴时代:规模制胜
[ 复制链接 ]
你时决提
2022-12-16 07:39:35
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背景下,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制胜关键。
王东岳/文
2009年以来,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抓住发展机遇,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产品性能明显提升,产销规模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驱动转变。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
如今,大限将至,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面对后补贴时代的完全市场化竞争,能够释放更大规模产能、实现低成本竞争的新能源车企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补贴“倒计时”
2009年1月20日,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宣布在北京、上海、重庆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对推广使用单位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新能源汽车补贴时代序幕由此拉开。
2013年9月,由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共同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继续依托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纯电动乘用车按照续航里程给予3.5万-6万元不等的推广补贴,对于电续航大于50公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给予3.5万元推广补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进入“补贴时代”。
“国补”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加持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赢得先机,但2016年,多家新能源车企曝出“骗补丑闻”,相关部门开始着手对补贴标准的执行方案进行细化和修正。此后,电池能量密度、能耗水平等一系列技术指标被纳入补贴考核标准,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逐年提高,国补单车金额逐步退坡。自2017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单车补贴金额逐年递减,补贴金额由2017年的6.73万元降至2020年的2.3万元(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5.04万和3.74万)。
2020年4月,受新冠疫情以及市场需求缩减等因素影响,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年底,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并明确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2021年12月末,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标志着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定价策略“分化”
面对政策“末班车”,包括长安深蓝、小鹏、哪吒、吉利、欧拉、AITO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先后发布锁单补贴、限时保价等价格优惠政策以促销售。比亚迪、广汽埃安、东风等车企则是在限时保价基础上率先发布调价通知。
11月23日,比亚迪官方发布关于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公司表示,根据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系列政策规划,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车辆国家将不再给予补贴(现有额度,插电混合动力车4800元/台、纯电动车12600元/台)。同时,下半年以来,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受上述两个主要因素影响,比亚迪计划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元-6000元,成为首家官宣上调价格的汽车。不过,比亚迪同时承诺,2023年1月1日前付定金续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11月30日,广汽埃安发布《关于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决定对旗下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上调3000至8000元不等;12月7日,东风EV新能源宣布,将对旗下所有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上调,预计上调幅度为7000元-9000元不等。
从产品市场表现来看,产品的持续畅销成为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公司率先调整产品价格的底气所在。
2022年是比亚迪发展历史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不久前举办的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发布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交付,比亚迪用了13年时间;从100万到200万辆下线,比亚迪用时1年;从200万到300万,仅用时半年。”
12月3日,比亚迪发布最新一期销售数据。11月份,比亚迪单月销售新能源汽车23.04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公司连续3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1-11月,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62.83万辆,同比增长219.38%,大幅超越特斯拉继续保持全球新能源车销售冠军席位。
乘联会数据显示,1-10月,比亚迪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份额达到30.7%,较2021年同期大幅提升11.94个百分点。同期,广汽埃安累计销售新能源乘用车21.5万辆,同比增长124.6%,公司市场占有率提升0.43个百分点至4.9%。
与之相对,特斯拉在价格策略上选择了“背向”而行,公司在更早之前发布了降价公告。10月24日,特斯拉官网披露,公司对在售Model Y及Model 3全系车型下调售价。其中,入门级Model 3后驱版降价1.4万元,补贴后售价降至26.59万元;入门级的Model Y后驱版降价2.8万元,补贴后售价降至28.89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为降幅最大车型,降价3.7万元至35.79万元,降幅接近10%。11月8日,特斯拉再次以限时提车保险补贴方案变相降价,其中自11月8日至30日间购买特斯拉并按期支付提车尾款的车主可享受8000元保险补贴,在12月提车的车主可享受4000元保险补贴。
2022年7月,特斯拉销量首次被比亚迪反超。前三季度,公司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90.9万辆,与比亚迪差距进一步拉大。根据乘联会数据测算,截至10月末,特斯拉中国销量约为33.5万辆,同比增长53.5%,低于行业平均增速;公司市场占有率约为7.6%,较上年同期下滑了约2.6个百分点。有消息称,自7月份以来,特斯拉的积压订单持续减少,表明公司新增订单增速低于产能释放速度,订单增量不及预期、市场占有率下滑背景下,特斯拉希望通过调整价格夺回市场。
双向“挤压”
不论是产品涨价还是降价,两种不同定价策略的背后,都是对车企自身经营状态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变化的客观反映。公司基于自身竞争优势做出的战略决策,最终都将服务于争取更多订单这个核心目标,尤其是对于有足够利润空间支持的特斯拉而言,通过降价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取更多订单,同时也可以对同价格区间的同类车型竞品施加压力。
财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8.69亿美元(约合619.06亿元人民币),公司单车毛利和单车净利润分别高达11.58万元人民币和6.81万元人民币,公司综合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约为26.38%和15.54%。前三季度,比亚迪的单车毛利和净利分别约为3.6万元和0.79万元,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约为15.89%和3.73%。
与行业龙头相比,处于夹缝中的“新势力”们更是面对来自多方的竞争压力。一方面,特斯拉通过降价“步步紧逼”;另一方面,以比亚迪、广汽、奇瑞和吉利汽车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持续发力,市场占有率和行业排名迅速提升。在此期间,“新势力”自身经营的亏损局面并未扭转,甚至有扩大趋势。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蔚来汽车累计销售汽车8.2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307.48亿元,公司毛利润约为45.2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6.81亿元,对应单车毛利和净利分别为5.8万元和-10.52万元;其中,三季度单季,公司单车毛利润约为5.49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0.46万元,单车净利润为-13.11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扩大了2.17万元。同期,小鹏汽车累计销售汽车9.86万辆,实现营业收入201.79亿元,毛利润26.41亿元、净利润-67.81亿元,对应单车毛利、净利分别为2.68万元和-6.88万元。此外,2022年1-6月,理想汽车共销售汽车6.04万辆,实现营业收入182.9亿元,毛利润40.42亿元、净利润-65.19亿元,单车毛利、净利分别为6.69万元和-10.79万元。
有分析指出,尽管当下新能源车企对补贴依赖程度已大幅降低,但补贴完全退坡后,各家车企仍需要解决新增成本的消化问题。一方面,品牌涨价确实可以将成本部分转嫁,但对于目前订单不足的车企,产品涨价也会客观上对品牌的需求产生压制;而如果是基于保份额重于保盈利的角度,车企的经营业绩则将进一步承压。在特斯拉降价和传统车企发力的双重“挤压”下,亏损中的“新势力”该如何平衡产品定价与销量、成本、业绩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挑战。
后补贴时代竞争
中信证券认为,补贴的退坡整体上对于车企的利润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主要矛盾,对车企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其自身的销量能否满足增长预期。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车企的销售集中度正不断提升。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1-10月,国内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厂商零售销量市场排名TOP3(前三名)市场占有率合计约为44.49%,TOP5、TOP10和TOP15市场份额分别约为53.51%、68.56%和79.19%。
2022年1-10月,国内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厂商零售销量市场排名TOP3(前三名)市场占有率合计约为46.6%,TOP5的市场占有率合计约为56.7%,TOP10和TOP15的市场份额分别约为72.1%和82%,与2021年同期相比分别提升了2.11个、3.19个、3.54个和2.81个百分点。
其中,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中国依旧位列行业前三,吉利和广汽埃安取代蔚来、小鹏排名分列第四名和第五名,哪吒超越“蔚小理”进入行业前十。
作为制造业的典范,汽车整车制造遵循规模效应,传统规模效应的增益贯穿发展始终,企业生产成本会随着规模扩张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不断下降,尤其是在产能扩张初期(50万辆-100万辆),将帮助车企直接从亏损的泥潭中脱困。
申万宏源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车辆生产规模增加将摊薄固定成本,折旧摊销和可变成本的下降能够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是公司单车毛利实现跃升的关键。
以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Model 3爬坡过程为例,特斯拉毛利在生产规模扩大后体现出更好的规模效应。
根据申万宏观研究报告,2017年三季度,特斯拉Model 3开始交付,受初期生产效率和电池产能制约影响,Model 3爬坡进程不及预期。截至2017年四季度末,特斯拉汽车业务整体毛利率仅为13.8%,Model 3产线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2018年三季度,Model 3生产效率开始明显提升,周产量爬升至5000辆,在量产规模扩大背景下,特斯拉单车折旧/摊销成本由2017年四季度的1.56万美元下降至2018年的6002美元,公司单车工人成本由2018年一季度的4.36万美元降至1.79万美元,汽车业务毛利率(Non GAAP)回升至25.5%。而在上海工厂投产后,规模效应更是帮助特斯拉进入全新的盈利高增时代。同时,产品销量的高增显著摊薄了特斯拉单位产品的销售和管理费用,使公司费用率持续降低。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特斯拉销售和管理费用占营收比重持续下降,由2016年一季度的27.7%下降至2022年三季度的5.1%;公司研发费用占比也由15.9%下降至3.97%。公司单车三费摊销由2017年的3.69万美元降低至2022年的6392美元,单车费用率由2017年的31.7%降至2022年的10.19%,净利率则由-17.9%大幅提高到了13.3%,显著改善单车利润。
由于产能爬坡不足,截至目前,“新势力”们单车承担的期间费用占比显著高于特斯拉。
根据财务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蔚来汽车的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下称“销售费用”)约为70.09亿元,约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2.79%,对应单车销售费用约为8.5万元,约占单车销售额的22.8%;公司研发费用约为68.56亿元,约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2.3%,对应单车研发费用摊销8.31万元,占单车销售额的22.3%。
同期,小鹏汽车销售费用约为49.87亿元,约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4.1%,对应单车销售费用分别为5.06万元;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39.85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9.75%,对应单车摊销4.04万元,占单车销售的19.74%。上述两家公司营业总费用(不含利息开支)合计占公司营业收入的45.09%和43.85%,占单车销售的45.1%和44.45%,超出特斯拉区间费用占比34.91个和34.26个百分点。
2022年1-6月,理想汽车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为25.28亿元和29.06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3.82%和15.89%,对应单车摊销费用4.18万元和4.81万元,占单车销售额的13.8%和15.89%,营业总费用(不含利息开支)合计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9.71%,占单车销售额的29.69%,高于特斯拉19.5个百分点。
在面对完全市场化竞争背景下,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将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制胜关键,能够释放更大规模产能,实现低成本竞争的新能源车企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你时决提
关注
主题数60
基于Arduino的智能LED灯条制作LED温度计
阅读 9985
充电桩江湖混战
阅读 3475
午后: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 美股转跌
阅读 2430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