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金鉴专栏」
›
「车规AEC-Q102」
›
手机厂造车,藏着多少“暗箭”?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手机厂造车,藏着多少“暗箭”?
[ 复制链接 ]
凉亭之中净
2022-9-22 12:51: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黎明
来源/深途(ID:shentucar)
手机厂商造车,从去年开始“预热”了整整快两年。到头来真正下场,光明正大地打出“造车”旗号的,只有小米公司。
苹果、华为、OPPO、魅族,呼声很高,动静不小,但他们都不算真造车——苹果的造车团队一再动荡,八年未见车;华为始终强调不造车,定位为供应商;OPPO不造整车,做车机互联;魅族被吉利收购了,放弃独立参赛资格。
但他们一直都在赛场上,而且野心勃勃。他们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先“上车”。
“上车”当然不是上自己的车,而是车企的车。手机厂商将自己的软件、系统、服务等,提供给整车厂,以供应商的身份间接参与造车。
比如华为,华为有句在台面上很好听的话:不造车,只是帮车企造好车。于是有了问界M5、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阿维塔11等车型。华为的鸿蒙系统、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以及各种零部件,得以快速“上车”。
再比如OPPO,创始人、CEO陈明永说,只有汽车厂商造不好车,OPPO才会来做尝试。他们开发了数字车钥匙、车机互联系统,拿到了不少车企的订单。
表面上看,这些手机厂商是要给汽车厂商“递铲子”,让他们能更快地挖到汽车产业的金矿。大家合作起来,分工明确,一起发财。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赛力斯被质疑沦为代工厂,蔚来要自己造手机,特斯拉视苹果为劲敌,宝马没有出现在“老朋友”苹果最新一代CarPlay的合作名单里,都并非偶然。
手机厂商递来的是“铲子”还是“刀子”,汽车厂商还得掂量掂量。
一块屏幕引发的暗战
手机厂商盯上汽车的生意,是从一块屏幕开始的。
早在十年前,汽车中控台还不像今天这样流行大屏,车载屏幕的画质、分辨率等各方面也跟手机屏幕没法比,功能更是非常单一。
当时,有一批老牌手机厂商,联合一批传统车企,组建了一个叫CCC(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的联盟。联盟早期成员有诺基亚、HTC、三星、大众、本田等,这个联盟制定了技术标准MirrorLink。
MirrorLink能将智能手机的功能,投射至汽车中控台屏幕,从而控制手机,帮助用户在汽车中使用类似智能手机的功能,比如接听/拨打电话、听手机音乐、用手机导航等。这个标准很快推广开来,一些车企和手机厂商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各种系统和应用。
具有转折意义的是苹果CarPlay的诞生。
2014年,苹果推出CarPlay车载系统,允许用户将自己的iOS设备连接到汽车的中控显示屏,在汽车显示屏上使用苹果地图、阅读邮件、拨打电话和控制音乐等。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跟MirrorLink方案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一种手机映射。不过苹果不是基于MirrorLink协议,而是用的自己的封闭生态。
苹果入局让行业为之震动,因为苹果是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而车机互联这件事的起点,就是基于智能手机。
中国的手机厂商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华为2013年悄悄成立车联网业务部,藏在华为2012实验室里。随后华为就开始“勾搭”车企,比如在2015年的亚洲CES上,华为宣布跟大众汽车达成车联网方面的合作,涵盖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通话、短信、导航、多媒体、支付等多项车载服务。
当时余承东是华为消费者BG CEO,他在展会上重点提到了两个点,一是汽车正在成为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二是华为智能手机开始正式进入和车互联的新阶段。
所以今天回过头来看,华为在汽车产业的布局已经快十年,而且是从手机切过去的。
来源 / 视觉中国
当时中国的手机厂商不少,只有华为反应最迅速。小米在拿融资、抬估值的路上越走越远,OPPO、vivo、魅族等还在一心一意造手机,基于手机生态的UC优视在那一年以40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阿里巴巴,创始人何小鹏在三年后才加入小鹏汽车。
但车联网的概念在那个时候已经火了,并被手机厂商视为通向汽车业的捷径,小米时不时传出入局汽车行业的风声。汽车厂商与手机厂商都有意加大布局,只是没想好怎么去切入。
双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手机厂商想要介入到汽车生意中,又觉得时机不是太成熟,比如标准不统一,屏幕的兼容适配也是个问题。汽车厂商希望在车联网生态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推广自己的系统。
这导致的结果是,整个行业都处于混沌状态。最后强势的苹果公司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CarPlay成为最受欢迎的车联网方案;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推出Carlife占据了一席之地;华为也推出了HUAWEI HiCar解决方案。
对于车主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手机和车机屏幕连起来了。操作手机的位置,可以从手机屏幕换到车辆中控屏。
这两块屏幕,将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连接起来,让两个庞大的产业发生了直接碰撞,也为日后的相互渗透、博弈,埋下了伏笔。
争夺“超大流量包”
在苹果CarPlay攻城略地的这些年里,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之间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智能汽车的时代来临。
智能汽车就像是一部加了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尤其是大屏化的车机,越来越像大号的手机,具备了手机的功能,比如直接在车机上导航、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点外卖。
手机和车机连接的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映射,而是实现了跨端连接,多设备之间能够互动、互助、互融,个人账号在底层数据层面打通。比如问界M5的车机系统,可以和华为手机、手表联动,不需要钥匙,单独使用手机或者手表就可以开车。
过去手机厂盯上的这块车内屏幕,已经变成了两块甚至三块,而且更大、更清晰,它代表的是整个智能座舱。业内已经达成共识,智能座舱将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铂克科技智能座舱个人独立音频项目合伙人陈明对深途说:“车机是手机之后,最新、最大的移动端流量入口。现在各个平台最缺的就是如何引流,流量就是金钱。汽车的移动范围比手机要快、要大、更方便,是信息革命的最佳平台。”
在他看来,智能座舱帮助车厂打开了新的金矿,“未来车企可以利用AI匹配到每一位乘客,就像抖音的原理,但是汽车是在大范围移动的,所以信息量更大。以后甚至主机厂都可以靠流量获得持续且巨额的利润,而不是靠卖车。”
来源 / 视觉中国
很多人相信,智能座舱可以复制手机的商业模式,在车机上形成丰富的生态,产生更多收入来源。
比如应用商店。应用商店是一门堪称躺赚的生意,每年为苹果贡献数百亿美元收入。一些车企也开始在车机上搭建APP应用商店,比如小鹏,从Xmart OS 2.0开始就已经支持应用商店和支付宝小程序双重应用生态,Xmart OS 3.0不仅增加了应用数量,还可以售卖周边产品。
再比如游戏。游戏是手机生态中最赚钱的一个模式,去年苹果APP Store中的游戏收入占比过半。车企纷纷开发游戏,就是看中了这一点。特斯拉很早就布局游戏了,理想L9新车的一个卖点,就是可以在后排大屏上投屏玩Switch游戏。在小鹏应用商店中,已经有多款游戏可以下载,直接就能在中控大屏上玩。
何小鹏在造车之前虽然没有造过手机,但他创办了UC浏览器,非常了解手机应用生态的玩法。这也是为什么小鹏汽车在软件方面如此激进的一大原因。
在这方面轻车熟路的手机厂商,绝不会放过智能座舱这个新的流量入口。它们不会甘心于车联网早期那种“搬运工”的合作模式,而是要更深入介入其中。
华为推出了鸿蒙座舱,鼓励车企用华为“全家桶”,加速跟车企合作装车;苹果在6月对CarPlay进行了重大更新,不仅要接管车内所有屏幕,还试图直接控制车内空调、娱乐系统、座椅等设备;OPPO在8月发布了智能跨端系统潘塔纳尔,率先跟上汽达成合作。小米更是亲自下场造车。
陈明认为,做多媒体交互和用户体验是手机厂的强项,也是车厂的弱项,所以手机厂商都想做。“智能座舱就像是一个超大流量包,小米最了解流量的价值,所以才造车。手机厂把这个方向当成新的增长点,这是方向,也是仅有的机会。”
野心家与搅局者
手机厂商入局智能座舱,车企喜忧参半。车企们都很清楚,苹果、华为这种强势玩家,野心绝不限于车机屏幕这么简单。
苹果在今年6月推出下一代CarPlay,很多人直呼“狼来了”。新版CarPlay表面上看起来还只是“iPhone的扩展屏幕”,但苹果已经开始下探到车辆功能控制层,并逐渐获得读取、使用底层核心数据的权限。
苹果一旦获得这些权限,就会慢慢接管车机、座舱,植入自己的系统和硬件,重新定义座舱和车主之间的关系。由于智能汽车取消了大量实体按键,车机系统成为控制座舱功能的入口,苹果控制了车机,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座舱。
车企跟苹果合作,表面上失去的是一块屏幕,实际上失去的可能是座舱的控制权。
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的车还没影儿,特斯拉就已经将之视为最大的威胁。
其实早在2013年6月,苹果发布过一个iOS in the car计划,要将iOS操作系统深度整合到汽车中控台。不过这一计划最终落空,一年后变成了侵略性更小的CarPlay。
相比苹果,华为的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更加野心勃勃。
华为直接拿出了整套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从车机的底层系统,到UI设计、人机交互,再到车载智慧屏、音响系统,全部囊括其中。关键是华为有鸿蒙系统,相当于手握底层控制权。
多位业内人士对深途表示,鸿蒙车机是目前已经量产的方案中体验最好的,优势很明显。
定位为汽车回归空间本质,致力于打造汽车元宇宙座舱的御界科技创始人徐科对深途说:“华为的鸿蒙座舱有系统优势,形成了鸿蒙生态,而且打好了样,这是很大的优势。”
对于车企而言,华为递过来的合作方案就像是带刺的玫瑰。直接采用能缩短开发周期,快速装车量产,隐患是可能将控制权拱手相让。
目前,使用华为鸿蒙系统的都是自研能力较弱的传统车企,稍微有点实力、不愿受制于人的车企,都在搭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或者持观望态度。蔚小理等新势力对于跟华为的合作,态度很谨慎,想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跟车企在智能驾驶上的处境很类似,要么自己开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要么跟华为合作,交出“灵魂”。这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取舍。
一位关注智能汽车方向的投资人对深途说:“对于很多整车厂而言,在车机系统的选择上,是华为鸿蒙or not,主机厂负隅顽抗,于是找OPPO这类型开发合作。”
蔚来要造手机,很多人表示惊讶,甚至有人认为其不务正业。其实蔚来不是在进攻,而是在防守。蔚来董事长李斌说,蔚来用户越来越依赖使用手机控制车辆,“车钥匙”掌握在其他企业手中会很被动。
如今手机市场已成红海,车企完全没必要再推出一款新手机从中分一杯羹,它们在争的是汽车的主动权。吉利收购魅族手机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控制与反控制
在如何跟车企合作方面,不同手机厂商的姿态不尽相同。
华为是最强势的,这让一些车企感到不适。
徐科曾深度介入某自主品牌跟华为的合作谈判,他回忆,一开始双方聊的挺不错,但最后到操作层面就很难进行下去,“华为自我的定位和商业惯性思维,对整车厂来说具有巨大挑战和不可控性。”
车企有合作的意愿,但不想过多让渡权限,华为希望车企把权限都开放,矛盾就此产生。
“整车厂本身在技术创新方面动作会慢一些,那些匹配的参数是很核心的东西,如果这些数据被供应商拿走,车企是没有安全感的。”徐科说。
没有哪家车企甘心被其他公司控制,更何况还是一个“外来者”。在汽车行业,整车厂属于“万年老大”,一直是做甲方。汽车行业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心理,认为汽车工业是整个民用工业里面最高端,也是最难的,所以会有傲气。另外由于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的固有特点,汽车行业相对封闭。
但现在车企必须得开放,因为在智能化方面,传统车企不擅长,而这恰恰是很多手机厂商的强项。
徐科曾在上汽、吉利、海尔汽车板块担任相关负责人,他对深途说,传统车企不是不开放,或者不欢迎其他行业的人进来,而是要考虑保全自己,让自己处于安全地带,“比如做有限的放开,然后给开发者去做更灵活的匹配和编制。”
所以要跟车企合作,尺度、分寸、边界很重要。
不是所有手机厂商都像华为这样强势。上汽拒绝了华为,接受了OPPO的合作。
OPPO在8月末推出了叫作潘塔纳尔的跨端系统,在官方的介绍中,这不是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处于操作系统和软件层之间的中间件。OPPO一再强调,不会造车,不求主导,不会绕开车企,核心数据和控制权限仍在车企手中。
徐科说,OPPO其实是在苹果CarPlay的基础上做了更深的拓展,在手机和车机之间划出了一个运算区,操作系统和运算相当于还是在手机上,不会过度调用和侵占车机资源,车机既是手机的输入端,也是显示端。
这在技术上并不难,算是思维的运用模式创新。最大的难点在于需要整车厂开放协议。协议里面的端口被整车系统保护的很好,卡口设的很死。现在相当于开辟一条特殊通道,专门提供给手机。
OPPO讨巧的地方在于,它主动放低姿态,把话语权交给车企,更容易获得车企信任。
不过,这个方案的局限性也很大。在陈明看来,OPPO所谓的中间件,就是一个软件转接协议,类似于视频格式转换器,效率和稳定性存疑,无法发挥大数据和AI的威力。“没有统一的操作系统支撑的智能都是伪智能。”
由此来看,在上汽和OPPO的合作中,OPPO没有触及到比较核心的地带,它的角色还是一个Tier1。
“手机厂和车企合作,就像是下象棋,一个攻一个守,就看谁棋艺更高明一点。进攻慢了可能贻误战机,进攻急了有可能被人围攻,群起而攻之。”徐科对深途分析。
本质上,这是手机行业和汽车行业正面碰撞的结果,旧格局被瓦解,新秩序建立过程中,谁都想把话语权抓在自己手里。
华为虽说不造车,但系统和软硬件早已上车;苹果的起点和姿态很高,十年磨一剑尽露锋芒;OPPO步步为营,真实的野心有多大尚未可知;小米试图把消费电子和汽车工业打通,重新树立一套标准。
在这个过程里,车企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平衡好复杂的利益格局,将是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一个长期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凉亭之中净
关注
主题数114
国产电动汽车“蔚小理”发布10月交付数据,环比均下降 ...
阅读 3103
\"价格战\"谁是赢家:11家车企普降万元、高端车卖1辆亏8万,能否讲好资本故 ...
阅读 2759
华为造车争议四起,余承东该做决断了
阅读 2402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