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剧毒蓝环章鱼为何流入市场?博物杂志:或与其他章鱼一起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剧毒蓝环章鱼为何流入市场?博物杂志:或与其他章鱼一起被捕
[ 复制链接 ]
白月
2023-1-18 23:20:01
“火锅店里看到的,这个能吃吗?可以下锅吗?”1月16日晚,微博有网友发帖称,在火锅店菜品里看到了疑为蓝环章鱼的生物,随即询问科普博主“博物杂志”,得到对方的回复称,蓝环章鱼属于剧毒生物,不可食用。好在该网友表示并没有吃,让老板撤下去了。
博物杂志回应网友疑问
为何蓝环章鱼会出现在火锅店里?它对身体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你身边的剧毒生物还有哪些?1月17日,封面新闻记者连线博物杂志官方微博,该杂志运营编辑岳逸松告诉记者,“蓝环章鱼”是豹纹蛸属的几种章鱼的统称,这几种章鱼身上都具有非常显眼的蓝色圆圈、斑点或条纹,跟我们平时吃的章鱼区别明显,比较容易分辨出来,而除了蓝环章鱼之外,在我国南方沿海还有可能会遇到像正直爱洁蟹、铜铸熟若蟹、雷氏鳞斑蟹等体内同样具有毒素的螃蟹,还有俗称“海瓜子”的织纹螺也有携带毒素的可能。
蓝环章鱼出现在火锅店
网友疑问“这个东西能吃吗?”
相关资料显示,蓝环章鱼隶属于章鱼科,俗称蓝圈章鱼、豹纹蛸、豹纹章鱼,它广泛分布在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海域中,是一种很小的章鱼品种,臂跨不超过15厘米。可以饲喂小鱼、蟹、虾及甲壳类动物,会用很强的毒素(河豚毒素)麻痹猎物。
在海洋中,蓝环章鱼属于剧毒生物之一,被这种小章鱼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但大多数对人类的攻击发生在蓝环章鱼从水中提起来或被踩到的时候。
其中,豹纹蛸所分泌的毒素含有河豚毒素、一种血清素、透明质酸酶、氨基对乙酚、组织胺、色氨酸、羟苯乙醇胺、牛磺酸、乙酰胆碱和多巴胺。
网友疑问蓝环章鱼能吃吗?
1月16日,有网友在微博发帖称,在火锅店里看到一种形似章鱼又有斑点的生物,询问科普博主@博物杂志,“这是蓝环章鱼吗?可以下锅吗?在线等,有点急!”
随后,@博物杂志回复称:“确实是豹纹蛸(蓝环章鱼),它们的毒素是河豚毒素,毒性非常强而且受热不分解,千万别吃。文献中和网络上都有市售章鱼里混入蓝环章鱼的记录,但概率不高,也算是活久见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有网友疑问,为什么蓝环章鱼会出现在火锅店的菜品中呢?“好厉害,要是我可能已经吃了。我要记住这个章鱼的样子。”也有网友建议:“后厨要不要清洗一下?我看养这个的一些视频号,他们都不敢用手摸,死了也是用钳子夹起来。”“涮火锅很可能一桌人都中毒……所以博主其实救了一桌人加老板一家,这可能就是科普的意义。”此外,还有人谈到赔偿的问题,建议上报食药监、消费者协会、工商局等监管部门。
发帖的网友表示,自己后面并没有吃这份菜品,让老板撤下去了。
连线“博物杂志”:
火锅店出现蓝环章鱼是小概率事件,但也要警惕有毒生物的风险
在博物杂志回复网友的疑问后,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有网友感叹,还是“知识改变命运,科普很重要!”
岳逸松告诉封面记者,“蓝环章鱼”是豹纹蛸属的几种章鱼的统称,这几种章鱼身上都具有非常显眼的蓝色圆圈、斑点或条纹,跟我们平时吃的章鱼区别明显,比较容易分辨出来。说它是剧毒生物是因为蓝环章鱼体内含有毒性非常强烈的河豚毒素,这些毒素存在于蓝环章鱼的唾液腺和身体组织中,所以被蓝环章鱼咬伤和食用蓝环章鱼都能导致中毒。
它是如何流入市场的呢?蓝环章鱼和我们常吃的章鱼有着类似的生活环境,比如近海的岩礁甚至潮间带等,所以有可能和其他章鱼一起被捕获并流入市场。
岳逸松说,
豹纹蛸属的物种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东南、华南沿海省份(两广、福建、台湾等)比较容易遇到,也有可能随物流来到北方地区,“但这些其实都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我们平时不用过度担心。”
生活中还有哪些容易出现但又比较陌生的有毒生物需要注意?他告诉记者,在这方面,
海鲜和野生菌可谓两大“重灾区”。
除了蓝环章鱼之外,在我国南方沿海还有可能会遇到像正直爱洁蟹、铜铸熟若蟹、雷氏鳞斑蟹等体内同样具有毒素的螃蟹,还有俗称“海瓜子”的织纹螺也有携带毒素的可能。野生菌中毒也较为常见,其中的致命案例大多来自剧毒的鹅膏菌。误食有毒植物(或迷信偏方)导致的中毒也屡见不鲜,比如前不久就发生了一例将钩吻(断肠草)当成金银花煮水喝从而导致死亡的案例。
在岳逸松看来,科普的意义在于增进大众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一方面可以把科学研究的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传递给大众,拉近大众和所谓科学之间的距离,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知道“科学家”们平时在做什么、做出了什么,也能借此消除一些疑虑、刻板印象乃至隔阂。
另一方面,增加知识储备对每个人来说肯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肯定是希望大家会以观察和求知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物种,而不是只知道踩死或者只关心能不能吃;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认识的物种变多了以及积累的知识变多了,就能在平时见到的物种中逐渐分辨出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以后在面对一些小虫子小动物的时候就可以不那么害怕,遇到了有毒的动植物或者食物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LED行业信息」
白月
关注
主题数921
沈腾春晚小品演短了2分多钟,总导演:应急预案都启动了
阅读 7020
微视频|新春的牵挂
阅读 5897
时政微纪录丨圣地温故再出发
阅读 5177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