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发现更多内容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微信
首页
Portal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金鉴实验室官网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广播
群组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人间琐事」
›
「社会新闻」
›
112份券商监管函!2022年监管思路变化全息透视 ...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返回列表
112份券商监管函!2022年监管思路变化全息透视
[ 复制链接 ]
吃香喝誎
2023-1-20 00:00:22
原标题:112份券商监管函!2022年监管思路变化全息透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媛媛、实习生潘双 上海报道
比起2021年,2022年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对券商们下发的监管函数量出现了腰斩。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统计,2022年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对券商们下发的监管函为112份,这一数据中,包含了因同一事件、对不同主体下发的多份监管函件。
而我们上一年的可比统计,也就是2021年,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对违规券商下发了265份监管函。
通过对比2021年与2022年的监管情况,可以理清监管思路的变化。
从具体的监管函件构成来看,分别是:内部管理57份罚单(其中15份涉及代销,其余为分公司、营业部等合规问题),投行业务40份罚单(其中债券业务21份罚单、股权业务23份罚单)、投资管理14份罚单,信息安全1份罚单。
而2021年度,券商们接收监管函排名前三的业务线分别是分支机构(营业部98份、分公司18份)、投行(70份)、资管(32份)。
监管大方向不变,只是有细微调整。
研究所业务“退出”监管热点
2021年,共有5家券商研究所一共领了8份罚单;但2022年,监管未针对研究所、研报、研究员本身出具罚单。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22年市场行情不好,投资决策情绪变得更为谨慎,二级投研的推票热情下降,也不太出现像之前那样‘拍脑袋’激进预测上市公司业绩和未来几十年市值的事。”有投研人士称。
2021年,曾有不少激进的研报观点,一度出圈至社交媒体热搜,引发了负面舆情,特别是部分热点行业公司,因券商分析师推波助澜股价狂飙而备受市场诟病。
因此,2021年8月开始,证监会各派出机构便对券商研报进行抽查行动,对医美、影视、教育、互联网四大行业进行了专题研报抽查,并在随后陆续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券商研究所业务的监管函。
而2022年,由于市场行情欠佳,券商研究所的分析师们表现相对“收敛”。监管层对于券商研究所的合规检查,既不像对各地营业部那样进行常规性地检查,又不像对投行业务那样,从问题项目倒推追究中介机构的责任,而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集中检查。
目前,整个卖方研究所业务的生态正在发生变化,各家券商陆续改变发展及经营模式,未来研究所业务或更加注重合规。
“卖方研究所激进展业的根本是这个行业比较‘卷’,但现在不少机构已经进行了调整。例如有卖方研究所在2022年年内已率先降薪,并改变了考核体系;另外也有券商研究所的经营模式改变,不仅要对外服务买方机构,同时要对内服务各个业务部门,这是在消化行业的‘卷’。”有公募人士称,当“卷”度降低,展业的合规性就可能提升。
另一方面,有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监管或在酝酿调整买方、卖方的结算模式,而如果基金公司要花真金白银去市场上购买投研服务,那么至少之前那种拍脑袋预测业绩的事、看五行八卦占卜股市走向的事,就会少很多。
资管监管函大幅减少
2022年,券商投资管理业务接到的监管函共14份,其中,有2份明确涉及资管业务,对应的分别是浙商资管与广发资管。
这一数据较2021年券商资管大面积接到监管函相比,明显减少。
2021年,共有12家券商资管全年收到了32份罚单,涉及的券商包括:券商包括:海通证券、川财证券、华安证券、华福证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长江证券、中信证券、中邮证券、国元证券、招商证券、中金公司。
据业内人士称,2022年接到监管函的浙商资管与广发资管,亦是上一波(指2021年)监管机构对券商资管集中检查的结果。
在整个对资管产品的检查过程中,监管部门关注的违规点较为集中在三方面——第一,是私募产品运作、投资等方面的合规情况;第二,是资管部门或子公司的人事管理合规情况;第三,是资管产品的信息披露问题。
“推迟”到2022年的浙商资管和广发资管,被监管关注的问题也主要是公募化改造、信息披露、内控合规等。
随着券商资管不断向公募化发展,上述违规问题亦或会逐渐减少。
但另一方面,在券商资管公募化的同时,其私募资管业务也在不断壮大,由于私募业务天然信披不充分,亦是合规问题高发区。
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证券公司私募资管月均规模前五分别是:中信证券(10917.06亿元)、中银国际(5342.99亿元)、中金公司(4088.02亿元)、光大证券(3934.19亿元)、中信建投(3763.76亿元)。
横向对比来说,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私募资管月均规模前五分别是:创金合信基金(8394.63亿元)、建信基金(4325.79亿元)、博时基金(2298.36亿元)、平安基金(2216.41亿元)、易方达基金(2166.69亿元)。
行业前五的数据来看,券商的私募资管规模远大于公募。
纵向对比来看,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证券公司私募资管月均规模前五分别是:中信证券(11696.64亿元)、中金公司(7045.66亿元)、中银国际(6686.31亿元)、广发资管(4293.86亿元)、招商资管(3742.44亿元)。
另外,一季度末,光大证券为3594.25亿元,中信建投为2954.19亿元,实现逆势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2022年全年的市场波动后,上述券商资管私募规模中,头部券商的规模有所下降,但以光大证券、中信建投为代表的券商,其私募资管规模逆势上涨。
券商私募资管的信息披露本就较公募不够充分,而随着部分券商私募资管的规模逆势增长,信披问题仍需监管关注。
据机构人士称,目前券商私募资管业务中,仍有不少通道业务,亦值得关注。
投行业务:从股权到债券
2022年,券商投行共接到40张监管函,其中,有17张罚单涉及债券业务,23张罚单涉及股权业务——债券与股权可谓“平分秋色”。
但这一数据和2021年有显著不同。
2021年,证监会系统共针对券商投行业务下发了52张罚单,涉及28家券商,其中关于IPO业务的罚单就有27张,充分显示了注册制下监管的高压态势。
但2022年,监管对债券的关注,直追对投行股权业务的关注。
上述19张罚单涉及的券商包括:网信证券、国泰君安、国融证券、海通证券、东海证券、国海证券、新时代证券、安信证券、中泰证券、川财证券、宏信证券。
此外,2022年11月,由于债市调整,银行理财(大量产品主要是债券型产品)出现净值亏损,亦让监管将关注方向投向了债券业务。
随后,证监会连发四份文件《关于深化公司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公司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均指向压实债券中介机构的责任。
有券商投行人士称,这些文件很明显是中介机构的责任越来越大了,不排除后续交易所或其他部门会落实到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和规则。
“尽管市场对2023年有全面注册制的预期,在这一背景下,券商投行的股权业务将依旧是监管重点关注方向。但另一方面,监管对券商投行的债券业务关注也不会降低。”上述投行人士称。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点评
本版积分规则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吃香喝誎
关注
主题数643
习近平同捷克总统泽曼举行视频会晤
阅读 4418
法甲-梅西中柱姆巴佩建功 巴黎5-0欧塞尔5分领跑
阅读 4197
医院核酸检测要收8元挂号费?院方回应
阅读 3746
发布新话题
首页
讨论研究
知名厂商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