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赞
赞赏
手机版
扫码打开手机版
把文字装进口袋

《BOSS1+1》第二十七期 | 张朝阳对话蓝青松:智者之道大不同 ...

123457665 2023-1-22 20:56:35
编者按 | 《BOSS1+1》是搜狐出品的在线人物访谈直播节目,由搜狐网副总编辑晏成先生主持,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BOSS深度参与,对话和记录商业世界中最具重要性、代表性、独特性的BOSS。尖峰对话,探索商业世界的智慧和使命。
此为第二十七期,本期对话嘉宾: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大通董事长 蓝青松。




张朝阳BOSS语录:
1、上汽大通在一个非常拥挤的汽车市场里面找到自己独特的空间,像蝎子一样挤出一条路,是非常厉害的。
2、对于细分市场来讲,每个用户都非常重要。
3、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定义了趋势。(车企)在这儿练兵很厉害了,到海外市场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蓝青松BOSS语录:
1、大规模标准化能控制成本,但用户是愿意为需求花钱买单的。我认为汽车同质化到最后总是有不同的,定制化能够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2、上汽大通参与竞争的市场都是细分市场,这就决定了我们要高效地和用户沟通。
3、一百多年里,中国车企第一次有机会通过电动化和智能化重新定义汽车需求。


十多年前,上汽集团收购了英国一家轻型商用车制造商LDV(Leyland DAF Vans)。当时蓝青松先生负责该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并主导成立了一家全新的汽车公司,从总经理做到董事长,一干就是11年。而这11年间,这家由收购而生的年轻车企历经了从零起步,到稳居“国内轻客单一品牌销量冠军”、“海外总销量突破22万辆”的快速成长——这家车企就是上汽大通。
如今,上汽大通已形成五个整车平台+新能源汽车业务+房车出行平台,旗下产品包括“MAXUS”品牌的MPV、SUV、房车、宽体轻客、皮卡、新能源产品组合。更难能可贵的是,上汽大通走出了一条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出海的全新路线。
基于此,《BOSS 1+1》栏目走进上汽大通,希望去探究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汽车市场,上汽大通究竟做对了什么?
01 “创新都是逼出来的”
“用户共创”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尤其近些年,很多车企都提出了“用户共创”、“用户型企业”这样的理念,但大多是从社群运营、用户运营的角度。其实早在2016年,上汽大通就提出了C2B的用户共创定制模式,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了产业趋势,并把理念变成了脚踏实地的技术、架构和行动。

《BOSS 1+1》走进上汽大通
晏成:今天我们走进的是一家创新企业,首先请蓝总为我们介绍一下上汽大通。
蓝青松:上汽大通2011年成立,当时中国市场已经很拥挤了,老实说不缺一个汽车品牌。我当初和团队讲,为什么中国市场还需要上汽大通MAXUS,我们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在这个非常拥挤的市场里面我们怎么能够走出来?
上汽大通进入市场,一开始是通过收购。LDV在英联邦国家有影响力,但也还是一个地区性汽车品牌。当时的品牌国际化,实际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在资源有限赋能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走出一条路来?
11年来,我们不断打破企业边界,面对国内和海外,进入到不同的细分市场。比如轻型车皮卡市场,现在上汽大通大概有70%的皮卡销量在海外,30%在国内。另外,我们进入到多人出行市场。
张朝阳:在11年相对短的历程里,上汽大通在一个非常拥挤的汽车市场里面找到自己独特的空间,像蝎子一样,挤出一条路,还是非常厉害。
蓝青松:是这样,创新都是逼出来的。
我们一直在想,产品的机会在哪里,业务的机会在哪里,我们和用户之间是什么关系?上汽大通从运营初期,我们就一直想构建和用户更加紧密的关系,通过数字化手段、C2B给用户定制化。定制化的过程就是把上汽大通做成一个数字化公司。
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几十万用户沟通交流,有一些需求是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跟用户沟通,有些是产品上市阶段用户给我们初期反馈,还有一些反馈是在产品生命周期当中。现在,上汽大通可以实时知道用户需求并快速响应。
张朝阳:在智能化、数字化领域,上汽大通有一种互联网精神,跟用户互动的响应速度非常快。
蓝青松:上汽大通参与竞争的市场都是细分市场,这就决定了我们要高效地和用户沟通。我们技术中心有七八百位软件工程师,控制代码都是底层写上来的。只要我们能够定义出场景,工程师就能把代码写出来。
张朝阳:都是in-house,自家的。
蓝青松:对,这样的话迭代很快。
张朝阳:尤其对于细分市场来讲,每个用户都非常重要。
蓝青松:用户的反馈很重要。我们的售后服务系统直连用户。用户只要到了上汽大通的售后服务体系,我们就会追踪维保数据,尤其是售后质量。如果用户遇到了问题,当天没有修好,这将是一个重要的、直接上升到公司级的问题。我们会追踪是因为什么原因没解决,使整个体系尽快给用户提供支持。
晏成:2016年,“用户型企业”、“用户共创”这类词开始兴起。上汽大通是比较早提出“用户共创”理念的。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做到C2B用户定制?
蓝青松:一个年轻的车企在市场竞争极其白热化的时候进入市场,我们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当时团队讨论了很多,比如讲怎么做marketing、做品牌......有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能够给用户做定制化?上汽大通的宽体轻客V系,50%-60%的产品是用户定制的。
但当时多是小批量多品种(定制),或是豪华车在做定制,而且时间很长,要一年到一年半。我们提出来是不是能够做大规模定制化,就是智能定制。在市场竞争极其激烈的时候,你没有差异化是不行的。
我们希望一是在成本上、二是在交付周期上都能够做到和大批量生产类似,以这两个为目标来做定制。2017年8月份,我们的蜘蛛定制服务上线,用户可以在线选配。老实说,那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产品上市一个礼拜内用户给我们的反馈,超过原来传统模式通过4S店半年给我们的反馈还要多。
现在,定制化已经变成上汽大通企业的基因。比如我们推出的MIFA 9智能电动汽车,用户选择定制化的比例超过90%。
晏成:大规模定制化对工厂、供应链的要求都很高,这是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蓝青松:我们南京的工厂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灯塔工厂,light house。全球目前汽车行业只颁给了两家,一家是宝马在德国的工厂,另一个就是上汽大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认为我们是工业4.0的典范,也是全球首家C2B大规模个性化智能定制工厂。
现在讲大单品,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手机,一个产品动辄出货量上亿。大家都喜欢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也好做,但是用户的需求不能全部被满足。大规模标准化能控制成本,很难个性化,但用户是愿意为需求花钱买单的。
上汽内部也有争论:做大规模还是做细分市场?在细分市场,用户需求被满足,用户是很高兴的,这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我们和用户的关系可以是,既有大规模生产,也有个性化定制,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尔。既有愿意定制的用户,也有愿意标准化的用户,我们都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产品。
我认为汽车同质化到最后,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总是有不同。定制化能够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上汽大通南京C2B工厂荣膺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
02 走出去,重新定义汽车需求
2022年,在上汽大通成立的第11年,上汽大通MAXUS海外总销量突破22万辆,覆盖了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多个细分市场销量领先的中国品牌。
作为上汽集团旗下的国际汽车品牌、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代表品牌之一,上汽大通MAXUS正在以“全球发达国家首选中国车品牌”的姿态打造着“中国智造”的新名片。
晏成:刚才我们讲了上汽大通从哪来,我们还关心上汽大通到哪去。在2025年、2030年,上汽大通会有怎样的企业愿景?
蓝青松:我们“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上汽大通2025年在国内和海外市场,从销量规模上讲会突破50万辆,其中40%以上会在海外市场。
我们估计在人均GDP超过两万美金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到2025年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会超过40%,欧洲市场电动化渗透率会超过90%。中国车市差不多2600万辆的(新车销售)规模,全球市场大概7000-8000万辆。
上汽大通主要参与竞争的是在轻客、皮卡、MPV、房车等市场。房车市场我们在国内市占率第一。我们希望不止在国内第一,还要在全球做到强有力的竞争。
晏成:上汽大通从成立之初,就有“走出去”的出海愿景。如今,作为一个成立只有11年的年轻品牌,上汽大通MAXUS是如何做到“全球发达国家首选中国车品牌”的?
蓝青松:上汽大通的海外业务2022年占比大概40%,今年还会有进一步提升,尤其今、明年上市的产品,同步面向国内和海外市场。
现在汽车行业面临很大变化,中国车企的崛起速度非常快,国内竞争国际化。这几年中国车企的市占率每年都在提高。很多(国内)产品的开发标准同步(面向)国外发达市场。
在新能源电动化上,我们有先发优势,上汽大通2021年出口欧洲的电动化占比80%(以上),去年还是这个比例。在澳新以及南美等海外市场,我们的产品在智能化、电动化中走在行业前列。
张朝阳:中国车企靠电动车重新定义国际规则。
蓝青松:是这样。在电动车领域(中国汽车品牌)百花齐放。在一百多年里,中国车企第一次有机会通过电动化和智能化重新定义汽车的需求。
2022年1—6月份,中国汽车市场豪车第一次下降,我相信这个不是偶然,而是趋势性的。年轻消费者特别是Z世代,他们可能在未来对汽车的需求都会发生变化。
张朝阳:中国市场竞争那么激烈,定义了趋势。车企在这儿练兵很厉害了,到海外市场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蓝青松: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国际化,以后国际市场竞争一定是国内化。

上汽大通MAXUS在澳洲开辟新赛道
03 第三条道路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新能源化、智能化变革势在必行。上汽大通虽然年轻,但它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既不是传统车企油改电的“大象转身”,也不是造车新势力们的资本故事,而是属于上汽大通的定制化进阶之道。
晏成:与其他车企相比,上汽大通选择了一个相对比较细分的市场,满足一些特定需求。如果我们将其定义为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发展都不同的第三条路,这条路到底应该怎么发展?
蓝青松:汽车行业目前面临很大变化,主要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两个领域。上汽大通是在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末期进入的,车市已经开始低速增长乃至负增长。
尽管我们保持了十年的增长,而且每年都是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是因为我们参与竞争的都是细分市场,哪怕我们市占率很高,总量还是低。汽车行业讲究规模,哪怕我们是定制化,也要讲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上汽大通选择国内、海外市场一起做,把参与竞争的市场扩大一点。
另外从产品属性来讲,我们在纯电、混动、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上都完成了布局。同时,传统燃油车也会给我们带来快速增长,全球八千万辆的规模,也是我们广阔的市场。
中国人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我们要在国内、海外市场,在电动车、燃油车市场,只要有用户需求的市场,就要把我们的规模做大。在国内我们要做领导者,做到第一第二;在海外我们要做强有力的竞争者,做到前五前三,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晏成:上汽大通的营销体系是怎么建立的,渠道有哪些创新吗?
蓝青松:汽车行业变化很大,有产品的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渠道变化。从特斯拉开始,包括国内的造车新势力,都在做直营渠道,像电子消费品一样做直销模式。
上汽大通通过C2B定制,重构车企和用户的关系,通过数字连接用户。我们的渠道有传统的经销商 4S店,也有自己做的直营店,还有直营(直销)模式。不管是经销商还是直营店,我们不是批售的,渠道卖了车以后结算的是佣金。
我们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主要参与细分市场竞争,经销商容量不大,一下子把规模做大有些困难。但在细分市场的竞争,特别是给用户定制化,满足用户需求,从这一点来看,经销商的价值很大。
晏成:你们内部怎么评判直营渠道的效率?
蓝青松:有一系列指标体系,最终的指标就是单店的效能。另外,上汽大通的产品型谱比较多,但都是比较细分的,对每个细分领域有市占率指标要求。
还需要有训练有素的员工和数字化工具。比如怎么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用户在垂直网站或者市场活动中留资以后,销售顾问是不是能够第一时间跟进,以及跟进的是不是专业?有没有让用户感觉很得体?不同地区的用户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的用户对服务的需求不一样。这背后需要训练有素的员工和专业的团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返回顶部